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有关和睦\和平的中国古典文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38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48

  中国古代的和谐观

  《国语•郑语》卷十六

  桓公为司徒①,甚得周众与东土之人②,问于史伯曰③:“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也。……”

  公曰:“周其弊乎?”对曰:“殆于必弊者也。《秦誓》曰④:‘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今王弃高明昭显⑤,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⑥,正七体以役心⑦,平八索以*⑧,建九纪以立纯德⑨,合十数以训百体⑩。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人,行姟极。故王者居九畡之田⑾,收经人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生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无一听,物无一文,味无一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剸同⑿,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

  【注释】

  ①桓公:郑桓公,幽王时在周室任司徒。②东土:指陕西以东地区。③史伯:即伯阳,周的太史。④《秦誓》:指《尚书•周书•秦誓》。⑤王:指周幽王。⑥六律:指十二律中阳声之律,即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种音律。⑦七体:指人的耳、目、口、鼻七窍。⑧八索:指人的首、腹、足、股、目、口、耳、手八个部分。古人以人体八个部分应八卦。⑨九纪:指人的内脏,即心、肺、肝、脾、肾、胃、肠、胆、膀胱。⑩十数:指王、公、大夫、士、皂、隶、僚、仆、台十等人。⑾九畡:*加上八极为九畡。指九州辽阔的土地。⑿剸:*。
  【释文】

  郑桓公任周幽王的司徒,很得西周民众和周土以东老百姓的心,他问史伯说:“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担心落在我的身上,到哪里才能逃避一死呢?”史伯回答说:“周王室将要衰败,戎、狄肯定会昌盛起来,不能靠近他们。”
  ……
  桓公说:“周朝将会衰败吗?”史伯回答说:“差不多一定要衰败了。《尚书•周书•秦誓》上说:‘老百姓所向往的,上天必定会遵从。’现在周幽王抛弃光明正大有德行的人,喜欢挑拨是非、奸邪阴险的人,讨厌贤明正直的人,亲近愚顽鄙陋的人,排斥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正确主张,采纳与自己相同的错误说法。其实和谐才能生成万物,同一就不能发展。把不同的东西加以协调平衡叫做和谐,所以能丰富发展而使万物归于统一;如果把相同的东西相加,用尽了之后就完了。所以先王把土和金、木、水、火相配合,而生出万物。因此调配五种滋味以适合人的口味,强健四肢来保卫身体,调和六种音律使它动听悦耳,端正七窍来为心服务,协调身体的八个部分使人完整,设置九脏以树立纯正的德行,合成十种等级来训导百官。于是产生了千种品位,具备了上万方法,计算成亿的事物,经营万亿的财物,取得万兆的收入,采取无数的行动。所以君王拥有九州辽阔的土地,取得收入来供养万民,用忠信来教化和使用他们,使他们谐和安乐如一家人。这样的话,就是和谐的顶点了。于是先王从异姓的家族中聘娶王后,走四方各地求取财货,选择敢于直谏的人来做官,处理众多的事情,努力做到和谐而不是同一。只是一种声音就没有内容可听,只是一种颜色就没有文彩,只是一种味道就不成其为美味,只是一种事物就无法进行衡量比较。周幽王却要抛弃这种和谐的法则,而喜欢同一。上天夺取了他的聪明。要想不衰败,可能吗?

  《左传•昭公二十年》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与遄台①,子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②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瞽、梅③,以烹鱼肉,阐之以薪④,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泻其过⑤,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⑥,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⑦,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总嘏无言,时靡有争⑧。’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⑨、三类、四物⑩、五声、六律、七音⑾、八风、九歌⑿,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⒀,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⒁。’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以曰可;君所谓否,据以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台,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也。”
  【注释】

  ① 齐侯:指齐景公。田:打猎。②据:梁丘据,即子犹。③醯:醋的旧称。醢:肉酱。④阐:炊煮。⑤宰夫:厨夫。⑥否:不可。献:进言。⑦不干:不扰乱。⑧见《诗经•商颂•烈祖》,戒:备。平:成。嘏:《诗经》作假。至;“总嘏无言,时靡有争”,承上文言清酒和羹准备完成,大众来食,无言无争。此引《诗经》以结束和羹之论。以下转入和五声。⑨气:声音需气来发动。二体:乐有刚柔阴阳;一说乐舞有文武二体,文舞执羽仑,武舞执干戚。⑩三类:《诗经》有风、雅、颂三类。四物:乐器由金、石、丝、竹等四方出产的物品制成。⑾五声:宫、商、角、徵、羽。六律:黄钟、大蔟、姑洗、宾、夷则、无射。七音:五声再加上变宫,变徵。⑿八风:八面之风。九歌:歌九功之德,九功为水、火、木、金、土、毂、正德、利用、厚生。⒀周:密。⒁见《诗经•幽风•狼跋》,德音:有德之声。瑕:玉之病。不瑕:言无病。

  【释文】

  景工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台随侍,梁据丘也驾着车赶来了。景公说:“只有梁据丘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据丘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区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和谐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火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君子吃了这种肉羹,用来平和心性。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更家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百姓没有争斗之心。所以《诗经•商颂•烈祖》中说:‘还有调和的好羹汤,五味备又适中。敬献神明来享用,上下和睦不争斗。’先王使五味互相调和,使五声互和谐动听,用来平和心性,成就政事。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有一气、二体、散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刚柔、快慢、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配合而成。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可以平和心性。心性平和,德行就协调。所以《诗经•幽风•狼跋》说:‘美好的音乐没瑕疵。’现在梁据丘不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

  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较早的记载见于《国语•郑语》,西周太史史伯为郑桓公分析天下大事时指出,西周将亡,原因是周王亲小人,远贤臣,不顾人民的意愿,且“去和而取同”。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把“和”与“同”作为对立的范畴列出。什么是“和”?什么是“同”?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在哪里呢?史伯认为:“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并举例分析说:“金木水火土相配合,能生成万物;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能满足人们口味,协调六种音律能悦耳,端正七窍能服务于心智……”总之,“和”就是综合多种因素,使之互相配合协调来组成新的事物或达到理想的效果。

  史伯还从反面论证“和”与“同”的问题:只有一种声音就听不到美妙的音乐,只有一种事物就构不成世界的五彩缤纷,只有一种味道就品尝不到果实的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就没法进行优劣的比较。反过来就是说,只有允许不同事物存在,才能有对比,有竞争,有发展,有提高,才能造就五光十色、欣欣向荣的局面,此即所谓“和实生物”;否则便会陷入单调、乏味、萧条、冷落乃至死亡的境地,即所谓“同则不继”。

  因此。,史伯之所谓“和”包含多样性,承认差异性,甚至冲突,但最终要达成最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这意思用现在的话来概括,“和”就是“多样的统一”。

  比史伯晚了二百多年的齐相晏继承了史伯的观点并加以发展。晏子在、回答齐侯‘和与同异乎“这一问题时,与史伯一样,也是应举例来说明的,但晏子的针对更强,议论的是君主的治国理政才能更合理、更科学。晏子认为厨师做羹要用各种不同的味来调制,才能得到美味;乐师要融合不同的音乐元素,协调不同特色的声音,才能创造出美妙的音乐。君王治理国家也是一个道理,制定一项决策,发布一项命令,要善于多方倾听不同的意见,正面的意见要听,反面的意见更要听。这样互相补充,拾遗补漏,使决策或命令更加完善合理,君臣之间就能在更高水平上达到和谐的状况。

  后来,史伯、晏子的“和、同”思想,又被孔子归纳提升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即是说在为人处事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在相互论辩中达成共识,而不是虚以委蛇,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所以,综上所诉,“和”的基本意思就是,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慎重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达到理想状态——和谐。正是在此意义上,“和”又与一切美好的东西相连,如和谐、和平、和睦、和气、和善、和美、和乐、祥和、柔和、温和、亲和等等。由此,“和”就被视为中国文化的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

  作为审美理想和至高境界的“和”,首先是指人的身心(包括生理、心理)处于一种最好的状态中,《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的所谓“中”,就是指自然人的状态;所谓“和”,是指社会人符合礼仪法度的从容自然的理想状态。达到这种境界,人就会温和安祥自若,那么天地各居其位,万物在生长发育。

  其次,“和”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最佳状态。孔子的弟子有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有子的“和”是指先王用礼义治理社会,追求的美好理想就是和谐;孟子的“人和”则是指人民的和谐团结,人民齐心合力团结一致是取得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后来,荀子有认为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是因为人能“和”,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责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强大,力量强大,就能战胜外物。道家的庄子亦曾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他将“和”视为取得快乐的根本,有了“和”在有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无间,才会其乐融融,怡然自得。

  再次,“和”也是指人与社会之间的最佳状态。先秦思想家把“和”作为最高的*伦理原则,作为理应实现的一种*效果。《尚书•尧典》说:“克明俊德,以亲就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强调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使之团结和睦,上下一心;然后治理自己的诸侯国并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天下臣民们都友好如一家。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社会形态,家庭和睦,国家安宁,人人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彼此没有冲突。正像《礼记•礼运》中描述的那样:“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间乐园!(肥,盛也,即富裕之意),如《礼记•礼运》“安之以了,而不达于顺,犹食而弗肥也。”)

  最后,“和”也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平衡的状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互相依存,互相支撑,只有处于和谐的关系中,才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即《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荀子发展了这种观点并提升为:“万物各得其和而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问》),这是人类的美好理想。

  其实,从先秦诸子百家始,历经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至清代朴学,以儒家文化为基础,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而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这正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和谐观的体现。

  农耕文明时期的古人的和谐社会观,虽然有着历史的局限,但却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一个伟大理想。即使在当今,它也可以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参考。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名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需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因此,中华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和谐、和睦、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家和万事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今天追求和平发展的时候,仍有重要价值。”(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国语•郑语》所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杂而能和,能生万物的观点,也已为现代科学研究所证实:近亲结婚,没有好结果;远缘杂交,具有很大优势。“杂交优势”是生物学的基本规律。万事万物,无不道同此理。所以许多边缘科学由此而兴起,许多科学尖端难题由此而突破。为学、为道亦是如此。

  摘自:http://xypyqar.blog.163.com/blog/static/3196522420089210010864/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49

《郑伯克段于鄢》可视作反面例子,关于兄弟和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著名的“将相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49

论语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0:50

《论语》等儒家经典里面是很多的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请律师或懂法律的帮帮我,看我的事我应该怎么办 我想要律师帮我查对方财产资料要收什么费??? 四团镇自然环境 奉贤区四团镇平安社区到宝山震旦学院怎么走 欠钱不还的可以搬走他的东西作抵押吗 围魏救赵成语故事简介 一首歌歌词:~~~的人啊,不要总去在意到底谁爱谁会多一点。求歌名、歌词... 《完美世界》主题曲《风骨》完整歌词 荒天帝专用bgm 城市土地使用税属于什么税 和睦友好恰关系什么意思? 家庭和睦,什么才最关键 有关家庭和睦的格言 关于和谐的词语有哪些 有关和睦的故事或历史事件 有关和睦的名言 有关家庭和睦的成语 怎样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关于和睦的古诗文名句 十个有关和睦的成语 与和睦有关的成语有哪些 怎样和家人处理好和睦的关系? 如何才能形成和睦的家庭关系? 求问,微信朋友圈定位可造假吗 怎样去除衣服上的毛笔墨水? 毛笔怎么洗才能把里面的墨汁洗干净 白色衣服上很浓的毛笔墨汁污渍怎么去除 毛笔墨水渍怎么洗? 毛笔的笔跟里面的墨水洗不干净,干了,怎样洗去? 如何清洗毛笔墨汁 有关和谐的名言警句 关于和睦友善的名言 关于邻里和睦的句子有哪些? 关于邻里和睦的句子 关于和睦家庭关系的作文 微信朋友圈怎么虚假定位 页面颜色怎么设置 Dreamweaver制作网页中设置页面的大小及页面背景色 HTML怎样设置背景颜色大小 网页页面背景颜色设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国家为什么实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有何意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与实践路径研究是什么? 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和实施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意义与实践路径研究是什么? 乡村振兴意义和措施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光明时评: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乡村振兴的意义是啥? 乡村振兴的理解和认识是怎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