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欺凌行为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0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44
1、对其他网民使用语言暴力。
2、对特定
网民或网络群体进行杯葛。
3、把受害人之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
4、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改相(改图)”。
5、在论坛中以言语用发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
6、受害人当看见其他网友违反网规时管理员便置诸不理,但看见受害人违反网规时却即时向警方举报,使受害人感到欺凌者有双重标准之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44
网上欺凌
网上欺凌,又称网络欺凌,是指一种在网上生活发生的欺凌事件,是网络时代的新现象,即指人们利用互联网做出针对个人或群体的,恶意、重复、敌意的伤害行为,以使其他人受到伤害。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以及未成年中亦多有发生,且危害性较大人更甚。随着社交网站的盛行,"网上欺凌"开始演变成全球的浪潮,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这种现象对于人们会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影响人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主要群体
未成年人和青少年
校园欺凌怎么处理我欲封天360百科什么是欺凌校园欺凌校园欺凌形式遇到欺凌怎么办预防校园欺凌漫画校园欺凌影响校园欺凌对受害者影响校园欺凌的防范
简介
虚拟网络世界已经取代校园,成为一些未成年和青少年欺凌其他人的空间,尤其是他们在网上互相威吓、羞辱和折磨对方的行为,可以走出监护人、执法人员、社会人士的视线范围,甚至难以受到法律的制裁。
网上欺凌的严重性绝对不能低估,曾发生多宗儿童因在网上受到羞辱而患上抑郁症,甚至自毁生命。
社会人士、执法人员以及相关学者专家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网上欺凌问题,令他们不知道怎样应对。社交网络网站迅速发展,人们多少感到难以制止网络暴民在网上干出欺凌其他人的行为。
现状
根据一家非盈利安全和教育组织WiredSafety.org 在2004年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曾遭到过网络欺凌,而有一半的孩子承认欺凌过别人。无论是在网络还是现实世界中,欺凌手段往往毫无二致。欺凌者使用电子邮件、网站、在线游戏、即时消息、博客以及社区站点(如 MySpace 或 American Online 聊天室)烦扰和嘲弄别人。
同现实世界一样,网上也存在不堪入目的污言秽语。但在互联网上,网络欺凌通常是匿名的,即利用虚假的电子邮件地址和网名来掩人耳目。毫无疑问,网络欺凌危害很大。例如,一些欺凌者接二连三地发送即时消息不断*扰意欲欺凌的对象:"大家都讨厌你"或"你真失败"等。还有一些网络欺凌者则创建网站,嘲笑或羞辱其他孩子,如设置题为"票选该校十大最丑女生"的在线*调查。
网络欺凌者还可伪装成所要欺凌的对象,例如代表他们发布提出约会要求的虚假在线广告。或者,直接攻击受害人的电子邮件帐户,向其朋友发送不友好的消息。
如果孩子们成为在线欺凌的受害者,可以采取很多应对措施。积极应对网络世界的残酷、威胁和挫败的挑战,了解并阻止。
形式
1、对其他网民使用语言暴力。
2、对特定网民或网络群体进行杯葛。
3、把受害人之个人资料(如真实姓名,容貌等)公开,俗称"起底"。
4、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这些相片旁加上诽谤性文字,俗称"改相(改图)"。
5、在论坛中以言语用发帖甚至以洗版等方式公开侮辱受害人。
6、受害人当看见其他网友违反网规时管理员便置诸不理,但看见受害人违反网规时却即时向警方举报,使受害人感到欺凌者有双重标准之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45
欺凌在当今社会是个严重的问题,会在不同年龄阶段以各种方式出现。Olweus(1991)将欺凌定义为一人或多人多次对另一个无法保护自己的人施加不好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造成受害者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而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欺凌问题也日益严峻。一般来说,当欺凌者和受害者在物理空间上分离时,欺凌行为就会停止。由于数字时代,欺凌已经超越了这一空间*。
Willard(2005)对网络欺凌的界定包括在网上发表诋毁他人的评论、公开他人的隐私、蓄意使他人感到情绪困扰。网络欺凌也被定义为使用网络技术反复*扰他人,意图伤害他人、或让人感到尴尬、或诋毁他人。网络欺凌可以分成两类:直接网络欺凌和间接网络欺凌。直接网络欺凌发生在网络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而当间接网络欺凌发生时,欺凌者往往把受害人的相关事情公布出来让其他人得知。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把网络欺凌分成了七种类型:网络非礼、网络*扰、网络跟踪、网络诋毁、网络冒充、网络欺骗和泄露以及网络排斥。
由于网络欺凌可以通过任何使用电子通信设备进行,它使得施暴者能够在保持匿名的情况下对受害者持续数月或数年进行欺凌。由于匿名性,网络欺凌比传统的欺凌更具吸引力:首先,匿名性使得欺凌对象可能是欺凌者甚至不认识的人;其次,匿名性使得欺凌者可以很容易地创造一个虚假的身份,从而减少被抓住的几率;最后,匿名性使得欺凌者可以隐藏身份的同时来观察欺凌的效果。同时匿名性也会加剧网络欺凌的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去抑制效应:首先,匿名性会减少对受害者感受的关注,即使施暴者认识受害者也是如此;其次,由于网络欺凌者不能看到受害者的即时反应,导致其更不关心后果以及减少抑制;最后,匿名使欺凌者变成了“社会自我”,并抛弃了“私人自我”,从而无视责任和社会规范。
网络欺凌的原因有很多。首先,人际关系(含亲子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有研究发现不良的亲子关系以及亲子互动会增加网络欺凌的发生概率;其次,权力斗争、拖钓和网络制裁也是网络欺凌的重要原因,其中权力斗争指的是通过伤害、羞辱或影响行为以获得或再次获得某物或有价值的人(如前男友/女朋友);拖钓在网络欺凌者眼中是一种娱乐,他们故意要伤害受害者,简单地说,他们仅仅是出于残忍而进行网络欺凌;网络制裁则是通过侮辱、私自执法和非正式社会控制来迫使同伴改变行为。虽然可能与直觉相反,网络制裁可能会被社会所接受并产生积极的结果,如它可以减少犯罪和越轨行为。此外,攻击性、贫穷、反击、报复以及了解到网络欺凌可以伤害或支配别人都是网络欺凌可能的原因。最后,被欺凌本身也会导致进一步的网络欺凌,因为它使得针对被害者网络欺凌成为了可被接受的行为。
虽然传统形式的欺凌行为也会给受害者带来负面影响,但当受害者离开被欺凌的地方(学校、工作、家庭等)后问题通常会得到缓解。而网络欺凌具有更大的负面作用,因为无论受害者在哪里,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他们都会持续性的被欺凌。网络欺凌会使受害者感到愤怒和社交焦虑,学业受到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他们成为网络欺凌者或持续成为受害者,甚至让他们产生自杀意念或采取自杀行为。
好在对网络欺凌的态度是可以改变的。如在参加一个关于网络欺凌的讲座之后有些欺凌者就对自己之前的行为感到懊悔;也有研究发现对网络欺凌受害者的同理可以降低的网络欺凌行为。另一些研究建议教育工作者必须经过训练从而具备(反)网络欺凌意识,并向学生及家长提供相应应对策略以使受害者感到被支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21:45
一、身体欺凌。是指直接攻击学生的身体,比如通过推搡、抓挠、咬、拳打、脚踢、掐捏等方式给其他同学的身体造成伤害。
二、语言欺凌。是指使用恶意的言语;语言威胁、恐吓;传播谣言和错误的信息等等。这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欺凌方式,语言欺凌往往给被欺凌同学造成严重心理伤害。
三、社交欺凌。是指对受害人并不进行直接面对面的攻击,而是通过联合其他同学,有组织地排斥或孤立受害人来实施欺凌。这种欺凌方式较为复杂,常常是通过群体行动的方式来达到欺凌的目的。这种欺凌方式使被欺凌的学生感到身边没有朋友、孤立无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