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4:5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2:20
教育改革的创新者——苏建庭
当整个社会对教育唯分是论,他是带领学生走出分数泥潭的校长;当学校纷纷在升学压力下竞争和喘息,他却以高视角扩建学校;让灵魂与生命一起成长,用仁爱与民主思想传播希望。走近苏建庭,这位山西省实验中学的校长,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一位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者。
一、上任:比优秀更高层次的,是卓越。他认为:分数只能让学生优秀
他在山西省教育厅工作了20年,受人敬重。*说:他人品好,派他下去当校长,至少不会出乱子……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会无法想象,一件橘红色的T恤衫,怎会恰好映衬这样一位46岁中学校长的面容:他阳光、儒雅,给人希望和力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会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校长,他有清澈的双眸与微笑,犹如一个单纯的男孩。
苏建庭,山西省实验中学校长,全国劳动模范,一个本色的孩子王。
2008年7月28日,越南河内国家会议中心灯光璀璨。380名世界各国学生,作为第39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选手,在这里已连续征战了8天。此时到了闭幕那最牵动人心的时刻:颁奖!这是一届隆重的盛会,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以及一些世界知名学者前来参加闭幕式。
台下中国领队和参赛选手席间,坐着一名男孩,他偏瘦的脸庞上带著明亮的朝气和特有的自信。他就是来自中国山西省实验中学的高三学生廉骉。
期待之中的大厅内,鸦雀无声,主持人并不高亢的声音撞响与会者的耳鼓:“第二位金奖得主:中国学生,廉骉”。
越南副总理阮善仁微笑着与弗里德曼教授向中国学生颁发奖状和奖牌。
这是一个令国际教育界为之瞩目的颁奖典礼。这些来自各个国家的小选手,经过层层选拔:首先是各个国家的国内地区、全国区域,然后是亚洲区域,再到参加国际竞赛。此前,廉骉于2007年11月3日,获得中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金奖。2008年4月28日,第9届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廉骉与参赛的中国队友一举获得金牌。
山西省实验中学的学生已有多人蜚声海内外。如:周炎于2003年取得国际化学奥赛金牌,被保送北京大学;范悦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获全额奖学金……
廉骉出国参赛领奖穿的新衣,是出国前苏建庭让学校出钱买的,平时,他一年四季都是穿着校服。他的父母离异了,一直由父亲抚养,可忙碌的父亲根本没有时间照看他。学校给了廉骉一些出国的零用钱。廉骉在商店转了一圈,买下的却是一盒方便面。
廉骉得了国际金奖,喜报传到山西省厅。*孟学农表示了热烈地祝贺,张平副*接见了小廉骉。
山西,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省*会议厅,鲜花绚烂。张平副*难掩内心的喜悦,他评价廉骉获得金牌给山西带来的殊荣时,用了两个字:沉甸。
喜悦之余,张平忽然沉吟,他把机敏的目光投向送廉骉来的实验中学校长苏建庭,向他坦诚地提出了一个非同一般的问题:“如果廉骉这样优秀的学生不是在实验中学,而是在其它中学,就不会拿到这个国际金牌吗?”
苏建庭回答道:“这样的学生在其它中学可以优秀,但未必能拿到金奖。”他的回答直接,且显得条件反射。
实验中学是省重点校无疑,苏建庭不过是一个中学校长,但作为并不希奇的重点校之中的一校之长,又何以在*面前如此肯定,他这份自信是怎么来的?
省级重点校山西省实验中学,其渊源系出名门,创始人为晚清名臣、著名的洋务运动领导者和中国近代教育的首倡者张之洞。
公元1882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在英国人李提摩太等人的建言和参与下,下决心仿西式教育兴办新式学堂,为了这个具有标志性的创新举动,这位封疆大吏不仅亲选宝地,亲选教习,而且还亲自为这所新式学府命名“令德堂书院”。
令,为文言文,有美好之意。其寓意“院”中学子,应有美好品德。张之洞为其亲自制定并题写了从根本上有别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办学方针:“旧学为体,新学为用”。
所谓新学,即:书院所选课程不仅仅是经学古董,全新的“算学”(数学)、地理、天文学等,这些西式课程就此进入中国人的课堂。
令德堂的建立,不仅为山西培育出了“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深秀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文化的先进人才,也为其后不久成立的中国第一所省属大学——山西大学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令德堂128年几经沧桑,锻造成今日的山西省实验中学。
2004年的夏天,苏建庭,这位在省教育厅主管全省普通高中教育的*,被委派到山西省实验中学担任校长。几经商榷,最后胸有成竹的教育厅*,对在教育厅工作已达20年,且一向受人敬重的苏建庭,做出了这样一个判断:他人品好,派下去当校长,至少不会出乱子。
二、务实:理想与融入统一,以遵循人的自然规律对待学生
他不会被今天压得喘不过气,因为,他“只关心明天的事情”……
2004年8月,正值暑热。每天早晨7点之前,他一定是已经站在学校的门口,迎接孩子们。到今天已经6年。
老师们也纷纷如他们的校长一样,以长者的亲切、蕴涵平等之意的微笑,站在学校的门口。孩子们一早就看见了自己的老师,小鸟一般欢喜。
有一个孩子没有穿校服,苏建庭笑着拍一下这个顽皮的孩子:“你在这帮我站一会儿好吗?你看着,如果有没穿校服的,你马上告诉我。”孩子和校长并排站在校门口。快上课了,他不好意思地报告校长:“没有发现不穿校服的。”
苏建庭呵呵地笑着:“快去上课吧。”这个孩子从此再也没有出现不穿校服的事。
中学校长这个职位,蕴涵了苏建庭的理想。他要一步步实现。首先要做的,不应该是抓问题。实验中学已经有很高的升学率,已经有在全省教育界响当当的师资队伍,他苏建庭,该做什么?
在省厅时,教育界的事他已非常了解:那些向上报的数字,那些教育的方式,也当然知道那些基层的行政*们为什么要对日益乌烟瘴气的“状元文化”、“状元经济”推波助澜......他和众多教育界有识之士同样在教育的困顿中有过迷茫:还要不要单纯灌输课本知识,使学生继续在知识的重压之下喘息?似乎这条路,已经走到头了。
曾经的一次次国外教育状况考察,都刺痛着他的心。人家的学生自由自在地学习,学到的是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提出很多问题,而我们的学生,只能忙于对课本知识的接受,永远也读不完的课本天天压迫着他们,永远有做不完的试卷,学生难以抬起头来提问。也不必说忙于传授知识的老师,回答问题的时间实在少得可怜,更何况,凡学校都有一个规矩:“学生的问题,要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如果不清,教学任务没完成”。
曾作为*的他,陪同一些外宾参观享誉省内外的县级中学。参观这所中学,是因为这所条件并不太好的学校,竟然能够与市里甚至省城的重点高中的高考比拼,且不落下风。参观过程中,外宾多次对这所学校严整如军营的纪律作风、划一如线条的一招一式和学生们发愤读书做题的精神赞不绝口。
孩子自由的天性,不容整齐划一。苏建庭看在眼里,芒刺在背。
他知道,这样的中学之所以有较高的升学率,无非是敢于把国家规定必修的音乐、体育等等所谓“副课”都“精简”了。这样的学校,要说每年也确实能为国内的大学输送一些高分考生,但是,这种高压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未来能否成为有创造性的人才?问题是,这样的教育模式,又岂止个例?
他可谓一夜之间幡然猛醒:以遵循人的自然规律对待学生,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快乐的生活,这一天应该来到了。
焦灼于教学模式的改变,他不得不首先用心于教师队伍。他让自己融入他们,从而力图改变。不融入,也就没有认可,没有认可,也就没有带动,没有带动,何时才能改变,何时才能彰显教育的灵魂。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苏建庭体会由衷。学校经受不了一把手频繁调换,这样的调换,对学生,对师资的影响时常是严重的。所以,审慎的苏建庭,温情脉脉,平静地完成了一个渐变过程。这个过程,传达了思想,有境界,重人格,潜移默化影响师生。
6年,他没有发过一次火,没有训过一个人,但是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怕”他,这份怕,包含多少敬意,没有人能说清。不怒自威,大爱无言,苏建庭,多少心血得所成!
三、再建学校:有人说,他终于“疯”了。
炎夏,他走在楼道里,孩子们身上的热气,让他内心疼痛。有人说,他建新校区,是要给自己家捞钱。
苏建庭一直被各方关注。首先是同行的校长们:他这个“票友”,难道还超过正规军不行?更有相关的上级领导为他担忧:他并不把学生的分数当重心。为了人才能力的培养,总是另搞一套。就实验中学科学实验科目这一项,就达30多种,这么多花花点子,影响了升学率怎么办?
2005年夏天,气温渐渐升高。教学区内,楼道成了最凉快的地方。中午,为了给身体降温,孩子们一个挨一个坐在楼道里。苏建庭从这些孩子中间穿过,他的心,被孩子身上散发出的暑热烘烤着,他感到灼痛。
不大的校区,4000名学生,每个班60多名。虽说校园的设施和环境还算得上良好,每个班都有空调,但是密度太大太拥挤了,这样的环境根本不符合让学生自由施展才华、愉快学习的条件。
再建一个校区!这个念头在他心头萌生,且不可动摇。
闻讯者可谓胆寒。苏建庭一定是疯了——同行如此感慨。在高考升学率的高压之下,疲于应对的校长,有的甚至用这样的调侃寻找自我解脱:瞎折腾什么呀……忙于建校,不如忙于政绩,后者至少还有升官的希望,可以一朝由校长的重荷之下解脱。
30年来,在山西,有哪个中学另建新校区了,这样的好事为什么没人抢着做?更何况苏建庭要建比老校区大4倍的新校。明眼人好心地劝告苏建庭。他的这一设想连该校的老师也想不通。更有闲言碎语传来:苏建庭建学校,不定要往自己家捞多少钱。
学分,不是教育的本质,更不是最终目的。一个中学,除了给学生大学的通知书,还应该给予学生什么?苏建庭想到的是:发展。
苏建庭掐指一算,占地200多亩,能容纳3000人,具有多种符合一流人才培养的新校区,一共需要资金3个亿。
2年后,有第二个中国上海“浦东新区”景观的太原市区侧畔,一座实验中学的新校址悠然矗立。3000名“令德”高年级学生搬进了新区。老校区的压力从此减轻。
没有见棱见角的点与线,这是这座新型校园的建筑风格,由崭新的大道远远望去,新校址弧形开阔的造型,像一个温存而硕大的怀抱,扑面而来的接纳与包容之感,配以活跃而宁静的橘褐色。
低矮的电动门,几乎被忽略,因为门内一块天然的石碑像一位博学的老人,生动地伫立眼前,石碑上镌刻着欧阳中石的题词煞是引人注目:“令德令才,实验实知”。
新校园为国内一流设计师所设计。然而,一点一滴之处,也无不包含苏建庭的思想和理念。图书馆在五层,门口的墙壁上书有苏建庭寓意深长的教育感言——
珍贵东西的生长总是缓慢,杰出人才的成长总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四、守护净土:孩子的心灵,不可以被欺骗。
孩子的纯净慰藉他的心,激励他:营造氛围,让天性回归。
朝圣者的心怀,是虔诚。苏建庭于他的学生,是用行动着的思想,点点滴滴地诠释爱,将自己对教育的理想,润物无声于学生的成长中。
始料不及的疏漏,对于苏建庭,却如警钟。早在2004年年末,放假之前他想学校应该为迎接新年贴对联,挂灯笼。于是校务人员就从市场上买了对联顺手贴在了校门。几天之后,有路人开始发难:堂堂实验中学,为什么把如此铜臭气的俗对联贴在校门?难道还要恭喜你发财不行?!苏建庭听了面红耳热,于是他号召学生们自编春联,并开展编写春联的活动,小小春联,寄托了孩子的理想和志向。
如今自创春联已成为学校的一种文化,一种课程。不仅学校春联是学生自创,学校大型活动例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及我国的传统节日,甚至各班元旦联欢学生们也要自创对联。
随后,苏建庭又被一起网吧事件所刺痛。省媒体希望实验中学学生参与“拒绝网吧”的活动报道。本来应该是件好事,但事情的结果却违背了他的初衷。孩子们被安排用自己纯真的声音,说出一些事先预备好的台词,都是如何厌恶、抵制网吧,云云。
事实上,网吧对于许多孩子,如同真理是双刃剑,一面是新奇的*,一面是可能堕落的泥沼。但是,单纯的孩子,因为网吧的新奇,不可能一口决绝地认定要拒绝网吧。思想工作怎能如此简单地一刀切?简单,就意味着欺骗。问题的严重性是教孩子进行了一场欺骗、撒谎。孩子今后还怎么信任他这位校长?苏建庭发誓,再也不对孩子弄虚作假。
要让孩子纯真的天性得以释放,就一定要让他们自由自发地投入到他们热爱的活动中。比如科技活动,他号召学生自己组织征集科技活动内容、制订方案,自己举办活动,自己做评比,一切都让孩子发自内心。作为老师,虽然心里有一盘棋,事先却不透露,而是事后予以启发和引导。
民主、平等的氛围植根于学生心灵。也在一项项的活动中体现出来。一位贫困学生的家庭急需捐款的事例最为典型,一般来说,捐款是领导一说,大家掏钱。但是对学生,这样的做法却没有行得通。学生会*竟然发动学生骨干,来找他这位校长评理:学校为什么对这位同学的捐款这么不重视?苏建庭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想到一个好办法,并听取学生的表态:把募捐活动先由一个班开始,然后由这个班的学生分成小组,再到各个班去搞,活动的方式是由学生演讲需要接受募捐学生的感人故事。这样实施后,孩子们把自己希望捐款的想法讲给家长,并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募捐活动十分成功。
募捐,对孩子的影响,远不止奉献一次爱心。社会责任感,扶危济困的意识,也由此培养。
五、毕业洗礼:注入心灵的爱。
他站立3个多小时,念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亲手递上毕业证书——他选择高考前举行毕业典礼,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如神助。
很多老师都不同意,家长更是牢*满腹,苏校长要把毕业班的毕业典礼,放在焦灼不堪的高考之前……
2010年夏季,实验中学毕业典礼在高考之前举行。他站立3个多小时,念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亲手递上毕业证书。孩子们一个个情不自禁与他拥抱,热烈的气氛越燃越浓,老师们一个个走上台,与孩子们相拥在一起。
他选择了高考前举行毕业典礼,学生的高考成绩不但没有被影响,反而因为这隆重的典礼转化为洗礼,使孩子们的高考成绩有如神助。
近千名即将毕业的学生聆听了校长富于磁性的声音。这声音仿佛不同以往,像慈父在叮嘱即将远行的孩子,而他脸上和蔼的笑容,注释着:平等永恒。
“母校将永远珍藏起你们阳光、贤淑、儒雅、大气的模样。”这样的语言里,没有奢求感恩的意味。
“此时此刻,作为你们的校长,在由衷地向你们表达最诚挚祝愿的同时,也想最后再给你们说几句话,我想让同学们在将来不管行色如何匆匆,这些画外音总在内心崛起……”
他把自己内心的意愿,一一嘱托给孩子们: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既然只有一次,那么健康、安全、自由活着的时候就会是最精彩的部分。生命的意义就是享受活着的过程,一切都是在人活着的情况下才有意义;你们要敬畏生命,远离麻木。灵魂,是关于一个人所有意识活动的集合体,意味着给系统带来生机和活力,一般认为是人类生活的要素,能够主宰人类的知觉和活动。你们一定要拥有高尚的灵魂——对他人不幸的感知,对自己所得的感恩,对美好事物的感奋。在人生旅途上,你们假如一时走得太快,停一停,切记让灵魂跟上来。
生命与灵魂,是人类最宝贵的两样东西。这两样东西一定要得到妥善的安放和真实的满足,给予应有的尊严与格调。 人生需要等待。它是一种智慧、一种胸怀、一种情思、一种成功。卑屈的懦夫用等待作为遮盖,坚强的巨人用等待作为跳板,它是由弱转强的基因。忍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它是一种修养、一种肚量、一种境界、一种动力。面对命运,忍耐似乎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法门。你们一定要学会等待与忍耐。在等待与忍耐中,显示出与环境高度和谐的自在自为状态的行为举止,显示出悠然从容、曼妙超脱的心理素质和富有文化涵养的精神气质。唯有此,才会有新天地。
珍贵东西的生长总是缓慢,杰出人才的成长总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你们一定要顶得住*、耐得住寂寞,把前行中的成功、快乐、痛苦、迷茫当作“人生账户”里逐渐积累的存款,零存整取,或许哪天哪时需要时就能兑现。
孩子们,慢慢来,稳稳走。我衷心希望你们顺利通过人生考场的初赛、复赛、决赛,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独立精神、批判意识、国际视野、领袖气质的杰出人才,做出无愧于伟大祖国、无愧于伟大时代的贡献!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的多长,它总和根连在一起。亲爱的同学们,套用这句话,我要说:无论你们走的多远,你们走向何处,你们未来如何,母校都永远和你们连在一起,永远会牵挂着你们,永远为你们祝福!
六、教育之魂。让孩子由各自不同的道路,而成为人才。
名播海外,径自足下。他说:他的教育理念不是创新,而是旧,是孩子天性本身固有的,他所做的,是使其回归。 艾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I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这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理论家就此回答用了三个字:“宗教性”,即责任感、崇敬感和神圣感。
2004年8月的一天,苏建庭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每当我迎着朝阳走进校园,夜深人静离开办公室,走在校园里,一种生命的崇高和庄严便蓬然而生,神圣而伟大的爱意如波涛般汹涌而来……”
学校是国家未来的设计院。苏建庭如此认为。山西教育界的一位名人这样评价他:“在山西省实验中学的战略发展和机遇把握上,准确到位,是一位稳健踏实、开拓创新的好校长。”
苏建庭说:“一所学校必须有体现自己地位、品位、风格特点的文化,准确地说也就是办学理念。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也是外界认识学校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符号’意义。”
苏建庭认为,办学理念不能从文件中抄来,只能从学校自身的土壤中生长出来。
课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决不可能是成材的唯一途径。他以姚明为例。作为篮球明星,篮球是这位球星达到辉煌的途径,比赛的取胜过程中体现着无穷智慧。他还列举自家亲属的例子:一个女孩,高考成绩不理想,是专升本,可是凭着自己的实际能力,却当上了证券公司的副总。
不能为分是论,更不能在教育上形式主义。教育的灵魂,应该是有条件,有空间,让孩子在各自不同的道路上探索而成为人才。 ——这是苏建庭的回答。他的回答里,蕴涵的,是作为当代教育家的思想、理念、胆魄与济世的蓝图。
据统计,实验中学的学子20%留学海外,无论到了美、英、法,以及世界各地,这些孩子们身上所充盈着的阳光、自信与自由的微笑,他们过人的聪明与才智,令国际教育界同行为之兴奋与欣赏。
质朴、纯真的小丁聪,向校长诗一般描绘她的中国母校。坐在她面前的美国俄勒冈州圣玛利亚中学的校长Joy Conroy,简直听得着了迷:哦,原来,小丁聪的实践能力,他的成长及所表现出的高素质,是如此地源于那样的一个母校。Joy Conroy校长怦然心动。于是他萌动了要远渡重洋的念头……
2010年4月,Joy Conroy校长终于如愿以偿。金色春光之下,Joy Conroy一行带着美国总统奥巴马改革等一系列精彩的话题远道而来。他们以融入的喜悦,久久流连于注入了人类现代教育理念的山西省实验中学新校区。他们为其所蕴涵的生机和孩子们青春的风采,禁不住连连赞叹。
“教育,一定是面对面的。”苏建庭语重心长。只有面对面的教育才有温情,才能传递人文情怀。
看一所学校是否属于孩子的居所,其细胞是渗透在各个细微之处的。过去的实验中学,到省教育厅告状的人多,苏建庭乍来时,明显感觉到一种人与人紧张的气氛。
如果爱,爱心渗透的地方是明亮的。实验中学的校工清晰记得苏校长给他们讲述过的故事:在香港中文大学,曾有一位宿舍管理员,终生只认识5个字。但是,这位如今已经80多岁的老太太,却用一句经典的概括,总结了她在学校与孩子们曾经的生活:“用生命影响生命”。
“如果我是校务管理员,我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学生”,这是他们不言的信条。
实现爱,体现为一个人,一个集体的核心价值观。一个人,一个领导,计较小事,必难成大器。把眼光盯在小事上去计较,其价值的体现就没有大目标。苏建庭常会以一件小事来启发大家。
“教育,恰恰是解决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苏建庭引申他的话题说,如果我们的眼光只是盯着知识点,而不是放在人才能力培养的大目标上,就形同一个喜欢占小便宜的人。
一位教育界名人如此评价实验中学:“作为大学,我们特别欢迎来自实中的学生。在他们身上,你总能感到一种异样的青春与活力,为我们带来新鲜的感觉。”
2007年年终岁末的一天,山西省教育厅对山西省实验中学校级领导班子成员进行民主测评。在个人述职报告中,苏建庭的一番话深深打动了前来考评的领导和全校教职工——
我理解并铭记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1801-1890)给“绅士”的定义:从不使他人受苦之人。他总是致力于消除身边阻碍自由与坦诚的因素。他与周围的一切保持和谐而不是凸显自己。他言行谨慎,避免任何引起争执或带来恐慌的行为,诸如挑唆、压制、猜忌、恐吓等,即便是对和自己不相干的人。他关心身边所有的人:温柔地对待羞怯者,亲切地对待陌生者,宽容地对待无知者。在与人交谈中,他从不锋芒毕露却孜孜不倦。
“人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我要让我的教职工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苏建庭如是说。
我只身来到这片净土
您牵着我
为我指引前途
我徜徉于这片沃土
您告诉我
是雄鹰就应该展宏图
我羽翼丰满后要离开这片圣土
您目送我
风声传送您慈母般的叮嘱
这是山西省实验中学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含泪撰写的致母校诗!苏建庭每每读着此诗,心里想的就是责任,责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