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6: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01:35
梅山铁矿位于南京市西南郊西善桥镇附近,距南京市14公里。宁(南京)芜(湖)铁路、公路在矿区附近通过,交通甚为便利。
矿区处于宁芜中生代火山岩断陷盆地的北段,板桥—凤凰山断裂带与板桥南京断裂带的交会处。与成矿有关的燕山晚期辉石闪长玢岩呈岩株状产出。矿体赋存于辉石闪长玢岩与大王山组辉石安山岩接触的破碎带中,呈大透镜状,长1370米,宽824米,厚134米。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为半假象、假象赤铁矿以及含钒磁铁矿、黄铁矿等。磁铁矿矿石平均含全铁42.36%,硫2.148%,磷0.338%,含钒磁铁矿石五氧化二钒平均含量0.203%,硫铁矿石平均含硫19.69%、全铁25.69%。各种矿石可选性能良好。矿床成因类型属火山热液型。
1956年3月—1957年,地质部地球物理探矿局航测大队九〇二队,为了寻找铁矿远景区,在长江中下游开展1∶10万航空磁法测量,发现了梅山地区为一高强度的航磁异常区,为以后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
1957年初,冶金工业部地质局华东分局八〇七队(简称八〇七队),在凤凰山铁矿外围开展综合找矿。因地表覆盖,委托冶金工业部地质局地球物理探矿总队(简称物理探矿总队)第三区队二分队进行地面磁法测量。1957年夏,胡大义、何桂生等在方山—凤凰山—云台山和凤凰山吉山—梅山两地区间进行了1∶2.5万的地面磁法测量,圈出了梅山等几个强磁异常区。随即对强磁异常区进行了1∶5000的地面磁法详查,结果发现了规模较大、形态较规则、强度较高的梅山地磁异常。经岩石物性测定,认为该异常是由磁性矿体引起的。
1958年5月,八〇七队技术负责人蔺雨时等,根据通过异常中心的一条磁法精测剖面的解释意见布置了验证孔,第一个孔(CK1孔)于99米处见矿,至260米仍没有打穿矿体(因发生井内事故而停钻)。第二孔(CK2孔)于157米至442米处见矿,厚达285米。第三孔(CK3孔)在184米至387米处见矿体,厚达203米。当时有人推断矿体是呈靴筒形,钻孔正打在靴筒中心位置,故认为已施工钻孔见矿虽厚,但整个矿体的储量不大。但蔺雨时等地质人员,在研究已有资料基础上,大胆预测矿体边界将在负磁异常中心附近,并据此布置CK24孔,证实了这一预测。之后,物理探矿总队从研究的角度对该矿区做了重力测量工作,发现重力异常范围包括了一部分负磁异常区,重力异常与磁异常的形态、中心位置是不一致的,故矿体形态呈“靴筒形”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此后,八〇七队按等轴状、椭圆形矿体的设想进行勘探。为了满足采矿部门提出“高速建设梅山铁矿”的迫切需要,于1960年3月底,提交了一份可供采矿设计用的《梅山铁矿床地质勘探中间报告》,探明铁矿石储量2.9亿吨。为弥补前述报告中水文地质资料方面的不足,1960年10月又提交了《梅山铁矿水文地质勘探报告》,确定矿床水文地质条件属中等复杂程度。梅山铁矿,历经6年的普查评价、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工作,由物理探矿总队完成了1∶2.5万磁法测量283平方公里,1∶5000磁法测量1.43平方公里,1∶5000重力测量3.45平方公里等物探工作;由八〇七队完成了1∶2000地质测量3.08平方公里,1∶5000地质测量5.07平方公里,施工钻探26865米,于1964年6月提交了《江苏省南京梅山铁矿床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获得铁矿石储量3.1亿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2.61亿吨,共生硫铁矿矿石可供利用储量222万吨,伴生五氧化二钒可供利用储量12.8万吨。
1978年8月—1979年12月,根据冶金部的指示,为满足梅山铁矿二期工程建设年产500—700万吨铁矿石的需要,江苏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八〇七队张庙贵、秦鸿星等人进行了二期勘探工作。施钻9820米。于1979年底提交了《江苏省南京市梅山铁矿床二期工程建设地质勘探报告书》,新增铁矿石储量934万吨,其中可供利用储量772万吨,硫铁矿矿石可供利用储量218万吨。
梅山铁矿为上海梅山冶金公司铁厂的矿石基地,设计规模为年产铁矿石250万吨,实际年产约170万吨。自1980年建成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原矿2000多万吨,创利近亿元。此外,该矿对矿石中2%左右的硫,通过浮选集中生产硫精矿,现年产6万吨,产值700多万元;用自产硫精矿生产高质量的硫酸,产值达565万元;将含铁品位65%左右的硫酸渣回收铁精矿,又获年效益217万元,充分利用了矿石资源。
梅山铁矿,是在当时国家生产建设急需大量钢铁的形势下,充分利用现代物理探矿方法,敢于对物探异常进行大胆实践验证,勇于在距接触带较远的火山岩地区进行地质找矿工作,使物理探矿工作和地质找矿工作紧密结合,找到和探明隐伏于地下的大型铁矿床。梅山铁矿的发现,突破了陆相(基性)火山岩无大矿的理论,对我国寻找该类型铁矿具有指导意义,安徽罗河大型铁矿就是借鉴梅山铁矿经验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