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诸葛亮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0:4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8:35
在《三国演义》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诸葛亮无疑是塑造得最为成功,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可以说,他是全书的主角,是全书的灵魂。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物?在作品中他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军事家。在后世人们心中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克己奉公的千古贤相,他鞠躬尽瘁,效力蜀汉,是忠臣的典范。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心怀天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他辅佐刘氏,力图复兴汉室。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六出祁山,北图中原,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在我国古代*家中可说是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在《三国志》、《晋书》等史志类作品中,对他的*、军事才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一个有着经天纬地的智慧,矢志不逾的精神,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人物形象。
一,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是智慧的化身。
在《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的才能的是从两方面描写的,即正面和侧面。第三十六回中,徐庶曾曰:“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水镜先生司马徽也喻诸葛亮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开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前两次顾茅庐,通过对隆中环境的描写,及崔州平等对孔明的评价,产生“未见其人而先见其才”的效果,侧面描写诸葛亮的智慧。而当刘备见到了诸葛亮时,对诸葛亮开始了正面的描写,“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这便是有名的天下三分《隆中对》,从诸葛亮在茅庐中的见识表现出他的智慧,真是“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而接下来诸葛亮智慧又是从*、军事、创造三个方面来展现:
(一)他是杰出的*家。
诸葛亮大小事并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不但承担了全*政大计的决策和推动,并亲自监督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舍等工程,组织养蚕、织锦、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事业,实施“科教严明,赏罚必信”、“奖励农桑,与民生息”等正确*,使蜀汉逐渐恢复了元气。进兵南中,和抚夷越,执行了最好的民族*,安定了后方。使蜀汉渐渐开创了一个“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积蓄饶”、“吏不容奸,人怀自励”的有所作为的局面。
(二)他是传神的军事家。
陈寿说诸葛亮“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通过大量的虚构情节,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他塑造为用兵如神的军事家。以决定刘备集团命运和三分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为例,诸葛亮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的人物。孙刘联盟的建立,由他一手促成;孙权抗曹的决心,由他使之坚定;周瑜导演的“群英会”、“蒋干盗书”,黄盖的苦肉计、诈降计,被他一眼看穿;他与周瑜共同商定战役的关键决策火攻计;且又能借来实行火攻的决定性的东风。可以说,孙刘联盟在夺取胜利的道路上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他的智慧;如果没有他,盟军要想打败曹操几乎是不可能的。周瑜对他嫉恨在心,多次企图除掉他,他都逐一化解,安如泰山,使周瑜无可奈何,同时又维护了孙刘联盟,保障了战役的胜利。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六出祁山、设空城计诸葛亮的军事谋略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与对手的斗争中,他总是善于把握全局,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他总是知己知彼,重视掌握情报,善于调动对方,打心理战,或伏击,或*,或伪装,或奔袭,进退自如,虚虚实实,千变万化,一次又一次地赢得胜利。甚至在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率兵追赶,还被诸葛亮的遗像吓得狼狈而逃,不得不使司马懿承认:“吾不如孔明也!”
(三)他是伟大的发明家。
诸葛亮重视装备的革新和战术的改进,创制了可巧运粮草的“木牛流马”和神秘的“八阵图”,造射杀力极强的连弩,还发明了神奇的孔明灯。
以孔明灯为例, 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困于平阳时所发明的一种用来向救兵传递信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在科技不发达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仍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热气球空飘这个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称他为“智慧的化身”实不为过!
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忠臣的代表。
只因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将自己的一半人生都献给了刘备复兴汉室的理想。从“白帝托孤”到“秋风五丈原”(公元223年—公元234年),这十二年里,诸葛亮独力支撑蜀汉政局,日理万机,尽心竭力,为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而不懈奋斗。平定南方之后,他亲率大军北伐,临行呈上著名的《出师表》,对后主谆谆告诫,并慨然表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他“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在外有强敌,内有弱主的艰难形势下,他以极大的智慧和毅力,作出了非凡的业绩。直到最后一次北伐,他因积劳成疾,吐血不止,自知生命垂危,首先想到的仍然是蜀军的安危和蜀汉的存亡,仔细安排退军部署,推荐自己的*人,还“强支病体,令左右扶上小车,出寨遍观各营”。在这最后一次巡视军营中,他怀着无限的遗憾长叹道:“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其有极!”在死神即将来临之际,上至国君,下至部属,近至眼前的退军节度,远至今后的方针大计,他都考虑到了,唯独没有想到自己的家小。《三国演义》还极力渲染了诸葛亮病逝时的悲凉气氛:“是夜,天愁地惨,月色无光,孔明奄然归天。”真是字字带血,声声含泪,悼惜之情,溢于言表,尽显诸葛亮的光辉形象。
不妨我们再比较一下诸葛亮与司马懿,两人都是托孤大臣,权倾一国,司马懿设计除掉大将军曹爽,独揽大权,把持朝政,为子孙夺得帝位奠定基础,而诸葛亮功高却不震主,他虽然大权在握,却非常懂得自制。南征回来后,声望达到空前,使另外一个辅政大臣李严深为疑虑,故意写信建议诸葛亮趁机进爵封王,接受九锡。对此诸葛亮言:“吾本东方下士,误用於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说自己是位才能低下的人,辅佐先帝不胜任,承蒙错爱,位居人臣之首,所得的禄赐也够多了。如今讨贼尚未奏效,知己之恩未报,便妄自尊大,与道义不合。这都表明诸葛亮已成为封建统治者以及士大夫阶层宣扬封建忠顺思想、巩固其统治的典型代表。
三,诸葛亮立身严谨,处事公正,是严正的典范。
诸葛亮待人处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被人们一再传诵。然而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主动上表,请求“自贬三等”,勇于自责的精神却往往被人们忽视。诸葛亮喜爱马谡,让马谡守街亭。马谡却自作主张,终丢失街亭,蜀军不得不迅速撤退,第一次北伐取得的成果毁于一旦。事后,诸葛亮不仅坚持原则,严守军令,挥泪斩马谡;而且勇于承担责任,上表自贬三等;并诚恳叮嘱部下:“自今以后,诸人有远虑于国者,但勤攻吾之阙,责吾之短,则事可定,贼可灭,功可翘足而待矣。”
马谡失了街亭,责任由他一人承担也就是了,诸葛亮又何必请求“自贬三等”呢?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马谡恃才自傲失了街亭,固然当斩。但不妨再往深里想一想,镇守街亭,事关国之安危,选派何人镇守,理当慎之又慎,更何况刘备早就提醒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可诸葛亮还是错误地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给了马谡。所以街亭失守,诸葛亮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诸葛亮能够从“领导”的角度痛悔自责,自贬三等,动了真格,还特地下令,要下属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罕见的。
在《三国演义》中,曾因骄奢无度、被诸葛亮奏后主刘禅废为庶民的前长水校尉廖立,正徙放于汉山,听到诸葛亮溘然长逝的噩耗,大为哀痛地表示:“诸葛丞相死,我一辈子都要老死在这儿了!” 被诸葛亮废黜的李严也痛心不已,言自己再无出头之日。作品插叙了廖立、李严得知噩耗后的悲痛情景,亦衬托诸葛亮立身之严谨、处事之公正、感召力之强烈。
四,诸葛亮两袖清风,清正廉洁,是清官的楷模。
诸葛亮的廉洁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内无余帛,外无赢财。
诸葛亮曾上奏后主,言:“成都有噪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这并不是诸葛亮虚饰之词,有《三国志》诸葛亮本传言“及卒,如其所言”为证。诸葛亮在与李严的一封信中,也曾谈及自己的生活状况:“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二)教育子女,淡泊明志。
诸葛亮的亲生儿子诸葛瞻、诸葛怀出生后,他从不娇宠,而时刻牵挂他们的学习和成长。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写下了流芳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与此相比之下,现今*们,哪个不在为子孙谋利呢?
(三)丧事简办,薄葬山中。
他在弥留之际,“遗命葬于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报,不须器物”。简单得像一个普通百姓。他要求把遗体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丧葬力求节俭简朴,依山造坟,墓穴切不可求大,只要能容纳下一口棺木即可。入殓时,只着平时便服,不放任何陪葬品。
(四)俭约成风,影响后人。
诸葛亮教导“俭以养德”,对部属影响颇大,一时俭约成风。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滕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乐学不倦,清素节财。”董和为股肱之臣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后任宰相费祎,“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身为宰辅,位极人臣,专决朝政十余年,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力求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死时又遗命薄葬,这就是一代名相诸葛亮死后的最高要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能有此心胸,在人的最后阶段仍坚持原则,力行俭朴风气,其高风亮节实为可贵,其俭约之风实在罕见。
人无完人。诸葛亮也有他的错误,比如对刘禅的培养。诸葛亮北伐时,刘禅已经21岁了,可诸葛亮却安排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掌管各项事物,安排是够仔细,可刘禅干什么呢?他只做一件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事实上什么也不干!一旦诸葛亮死后又该怎么办呢?诸葛亮想到了,他让蒋,费二人接替自己掌管朝政,刘禅仍是无事可做,直到这二人死了才真正掌管朝政。事实上,刘禅做了30年无权皇帝,却只管理了蜀国10年就被灭了,这一点来看,诸葛亮又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终究瑕不掩瑜,诸葛亮逝世以后的一千余年间,历代胸怀壮志、关心国事的知识分子深情地缅怀和颂扬着他,广大民众一代又一代地传颂着他的业绩,各种通俗文艺也反复讲唱和渲染着他的故事。罗贯中继承了这种尊崇诸葛亮的社会心理,在史实的基础上,吸收了通俗文艺的有益成分,加上自己的天才创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高雅、睿智、充满理想色彩和艺术魅力的诸葛亮形象,一个家喻户晓的光辉形象。这样的诸葛亮形象,虽以历史人物诸葛亮为原型,但已有了很大的变异,比其历史原型更高大,更美好,成为古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崇高典范,成为中华民族忠贞品格和无比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外人民共同景仰的不朽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8:36
闲来无事,重读三国志,掩卷长思,诸葛亮成了思考重点。终于想明白了一些世人不大注意的问题,故提笔写出来,供读者参考。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不少人把他当成智慧化身,崇拜的不得了。造成这种局面令我百思方得其解。因为历史上的真实诸葛亮,并没有什么大了不起,他名声不少是靠后人吹起来的,在这方面,罗贯中功劳最大,一部三国演义,征服了国人。对历史人物的评白论黑,全凭文人好恶,可见文人之厉害。也悟出一个理,文人嘛,得罪不得。
书上都云诸葛亮起自布衣,其实不准确。他年轻时就胸怀大志,本是山东人,后因杀人,随叔叔潜逃至今湖北卧龙岗,买房置地,每天读书作词,东游西荡,大交朋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当地知名度很高,刘备就是慕名而三顾茅庐的。可见诸葛亮出山前是有点家产的。有时我不明白,山东人为何不建诸葛亮故居,而只让河南湖北争夺孔明的故居地呢?
诸葛亮出山后,作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联合东吴周瑜大破曹操,此时他才二十六岁,本是少年英雄,可惜被后人误为老者。而主角周瑜时年三十六岁,比孔明大十岁,的确是青年英雄。后来又领兵取巴蜀之地,遂成三分天下,助刘备创立了三国之一的蜀国。另外,他内修*,作了不少工作;外和蛮夷、吴国,摆脱了孤立。他的一生成就,不过如此。
诸葛亮一生,犯了许多错误。
第一是犯纲领方向错误。当时的汉朝,非常*,人心尽失。经张角领导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百姓希望改朝换代,而刘备诸葛亮犯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盲目学刘秀光武中兴,逆潮流和人心而动,要复辟汉朝,是方向性错误。
第二是外交错误。联吴伐魏,本应只是外交一部分,但太机械,忽略了联魏伐吴,独自伐吴,吃了大亏。
第三是军事战略错误。本不应以最小之蜀国伐最大之魏国,犯方针性错误。不能作长期军事准备后再战,结果六次攻魏而无功。战术上不懂以弱胜强须用奇兵的道理,只知稳扎稳打,打消耗战,正规战,失败是难免的。
第四是不会用将。用自大狂关羽守荆州,用书呆子马谡守街亭就是重大失误。大将魏延出很多好主意,主张出奇兵致胜,诸葛亮全然不听。
三国之中蜀国先灭亡绝不是偶然的。孔明连年用兵,国力大损,后人说全因阿斗刘禅*所致是不公平的,其实是诸葛亮早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诸葛亮虽无盖世奇功,死后备受后人尊崇,原因是什么呢?除了文人拔高之外,主要是人品盖世无双。
首先是忠。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二字最重要。按诸葛亮的能力和影响,完全可以学曹丕代汉,司马炎代魏,废刘禅自己当皇帝,但他没有那样做,而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力扶佐刘禅坐天子,此为忠;不忘刘备知遇之恩,一心为国,以报答其后代此为义。忠义集于一身,怎能不令封建文人叹服呢。
其次是勤。诸葛亮身居丞相之高位,朝中大事小事事必躬亲,工作异常繁忙,无正常休息,以至累坏身体,只活了五十多岁。
再次是爱民爱兵。诸葛亮生前办案公平,体察民情,约束贵族官吏扰民害民,经常和士兵同甘共苦,深受兵民爱戴。
最后是廉。诸葛亮大权在握三十来年,从未给自己捞好处,死后官方查其家产甚少,令*为之动容。
由于上述原因,所以蜀国人知孔明死,如丧父母,彻夜痛哭。
历史发展到今天,有时我想,现代许多*家们不知成天想些什么。古有诸葛亮可为榜样,近有*和周恩来可为楷模,为何只重眼前一己之私而轻青史之英名呢?岂不悲乎!
参考资料:http://hi.baidu.com/lishilaoshi/blog/item/2566fd36df8752300a55a9b8.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8:36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三国演义》对诸葛亮(181-234)神化的太多了,陈寿(233-297)的《三国志》说: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袁子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又问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袁子曰:蜀兵轻锐,良将少,亮始出,未知中国强弱,是以疑而尝之;且大会者不求近功,所以不进也。曰:何以知其疑也?袁子曰:初出迟重,屯营重衤复,后转降未进兵欲战,亮勇而能斗,三郡反而不速应,此其疑徵也。曰:何以知其勇而能斗也?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曰:亮率数万之众,其所兴造,若数十万之功,是其奇者也。所至营垒、井■、圊溷、籓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去之如始至,劳费而徒为饰好,何也?袁子曰:蜀人轻脱,亮故坚用之。曰:何以知其然也?袁子曰:亮治实而不治名,志大而所欲远,非求近速者也。曰: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此非急务,何也?袁子曰:小国贤才少,故欲其尊严也。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夫本立故末治,有馀力而后及小事,此所以劝其功也。曰:子之论诸葛亮,则有证也。以亮之才而少其功,何也?袁子曰:亮,持本者也,其於应变,则非所长也,故不敢用其短。曰:然则吾子美之,何也?袁子曰:此固贤者之远矣,安可以备体责也。夫能知所
短而不用,此贤者之大也;知所短则知所长矣。夫前识与言而不中,亮之所不用也,此吾之所谓可也。吴大鸿胪张俨作默记,其述佐篇论亮与司马宣王书曰:汉朝倾覆,天下崩坏,豪杰之士,竞希神器。魏氏跨中土,刘氏据益州,并称兵海内,为世霸主。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二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馀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唇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
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挚解褐於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於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於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徵。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於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於郑,教美於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惟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馀典,懦夫将厉。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畴昔之乖,万里殊涂;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汉高归魂於丰、沛,太公五世而反周,想罔两以仿佛,冀影响之有馀。魂而有灵,岂其识诸!”王隐晋书云:李兴,密之子;一名安。
参考资料:三国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8:37
【诸葛亮生平】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年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8:37
8个字,鞠躬尽粹,死而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