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孤忠千秋一饭200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20:3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39
生活,需要不断的努力工作。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40
读后感大概就是说一下
自己在什么时间看的
然后有怎样的感受
概括一下文章主要内容
选取一段作为你印象深刻的
或者是想要评论发表感想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5 16:40
我走过海丰县彭湃中学的正门,绕过那尊威严的彭湃铜像,穿过华丽的教学大楼,来到一片泥泞的烂草地上。灼热的白光照得心里发慌。沿着烂草地依稀的路痕走了几十米,一块长方形的石碑横在眼前,上书“一饭千秋”,抬头一望,一个残破寥落的亭子,坐在浓密的大树丛中,亭前牌匾上,正鼎然写着三个大字:方饭亭!
我的心在战栗,这不是文天祥应得的待遇!一代大儒贤相为了民族的振兴,在这里走完他万里孤忠的最后一步,落入元兵的手中。八百年后的今天,这里应该有一个供后人怀念瞻仰、扼腕叹息、长歌当哭的地方。这样一个寒伧、荒凉的亭子,如何载得动那股仍然徘徊流行于斗牛之间的浩然正气!
我拾阶而上,两旁的石栏杆,早已布满了黑色的干苔垢,四根石柱的红漆几已落尽,耳畔满是鸟雀的叫声。进入亭内,一人多高的石碑上,刻着文天祥的画像。但画像的彩漆,早已被风雨吹洗得只剩几根残破的线条。而且,画像下面的碑文,已经一个字也辨认不出来。画像上方刻着的,正是文天祥临刑前不久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的指尖拂过那粗糙的碑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吟唱,犹如一股汹涌的怒潮,在心中澎湃激荡刀光剑影铁马冰河随即映入眼帘。想象一下吧,就是在这个地方,文天祥自元营脱身,迤逦万里来到这里,暂驻于此埋锅造饭;就是在这个地方,追兵静悄悄地*近、包抄,树林中恍然蕴积着无穷的杀气,刀剑在阳光下凌厉地闪光;就是在这个地方,一群虎狼之兵突然从树林间钻出来,明晃晃的大刀封住了前行的退路,文天祥像一头雄狮一般发出他最后一声凄厉的战吼,被投入了冰冷的铁笼!他立即把“脑子”,也就是今天的所谓冰片,吞入咽中,以求一死,但竟只是晕眩过去。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染过抗元勇士们的鲜血,这里的每一根草,每一株树,都沾上英雄的荣耀。
历史的长河浩荡前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的凛凛歌声,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上流逸激荡。文天祥以他的丹心一片,最彻底地践履了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刀光剑影黯淡下去,烽火连营沉寂下去,在这片文天祥踏过的土地上,留给这个苍白的年代的,是这个寒酸破旧的亭子,与亭子四周阴森森的大树,树叶里不断的鸟鸣声。此刻,杜甫的一首《蜀相》涌上心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宫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
生于铁马兵戈的时代对英雄是有幸的。“乱世出英雄”,乱世为英雄提供了一个广阔丰富的时代舞台,使他们的个性、意志、人格得以畅快淋漓地张扬。“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吹。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何等的快意!对英雄来说,最大的不幸不是流血、捐躯,而是当意志勃发的时候,汹涌的情感无法找到宣泄的突破口,高扬奋发的精神一步步被压制、扼杀,委琐下去。宋代正是这样一个对英雄来说最不幸的时代。岳飞的“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誓言,是何等壮怀激烈,但宋高宗竟把他催回临安,“赐死于大理寺”⑴。“守内虚外”可以说是宋代*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历史上,宋代可以说是民族主义最虚弱的时期。合理的民族主义,是基于对土地的挚爱,基于同人民的血肉之情建立起来的对入侵势力的一种防御性心理。民族主义只有在民族遭遇外来侵略的时候才是合理的。而拓展性甚至侵略性的民族主义,无一例外都包含了宣传者不可告人的阴谋。蒙古族崛起于大草原之中,横扫北方。当蒙古的精兵悍将排山倒海的扫荡黄河跨越长江,南京成为虎爪下的病牛的时候,正是激发一种气吞万里的愤怒与苍凉,磨砺一种慷慨激越的锐气和勇气的时候。然而早在南宋初期,岳飞的怒发冲冠八千里路云和月,换来的就已经是莫须有的罪状与回荡千古的冤魂。任你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任你陆放翁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任你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栏杆拍遍,历代宋帝,还不是照样向金、夏、辽进贡?南宋诸帝,还不是偏安临安一隅,龟缩着头,在西湖的暖风中醺醺欲醉,“直把杭州当汴州”?甚至最后向蒙古兵敞开大门的,还不是以谢太后为主的那帮权臣政要?如果说晚清的溃败在于积贫积弱以至于“弱国无外交”,那么南宋的灭亡则在于“强国无精神”。*的*必然是*的*,同时是毫无责任感与廉耻意识的*。他们所要的,就只是自己的荣华富贵,加入哪一个集团可以最大限度地攫取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便加入哪一个集团。就如三国后期的蜀主刘禅,亡国被俘到了晋都,只要晋帝封他一个“安乐县公”,给他锦衣玉食,他照样可以说,“此间乐,不思蜀”⑵。南宋的权要,只要能保住自己的人头——甚至还有官职,什么民族大义,什么仁义道德,全都抛诸脑后。与其仓皇逃跑图谋大业,不如开门揖盗以保朝夕,这就是他们的心理基础。而与**相对的是冷漠麻木的国民。孙中山先生曾感叹中国人“太自由”,鲁迅先生曾批评中国人像一盘“散沙”,就是因为在中国古代**下国家的渗透力极为薄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不出其位”的儒家思想,早就把人们控制得服服帖帖一脸死相。老百姓所希翼的是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入,“帝力于我何加焉”的生活,至于到底是谁派出的税吏,到底是谁下令抓壮丁,是本族的统治者还是外来的侵略者,则是没有太大差别的。所以无论是外族入侵,还是国内的农民起义,胜了就都任由他做主子,况且外族一胜,往往便考证到原来是“圣教同源”,都是轩辕皇帝的子孙,于是即使被强行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即使被强迫在脑后拖一根猪尾巴似的辫子,也照样跪称万岁万岁万万岁。一场本该浩浩荡荡的民族战争,就这样变成汉蒙统治者争夺政权的战争。
我们已经可以体味文天祥的悲壮了。一方面连皇帝、百官都已经不想再抵抗,开城投降,另一方面所谓“人民”,只有一色的冷漠,即使有一小部分从军杀敌但也独木难支。这是一场从一开始便注定无望的战斗。《宋史?文天祥传》记载,早在文天祥招募救国新军的时候,有友人问他:“君以乌合万余赴之,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壮怀激烈地回答,国家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庶几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⑶饱读诗书的文天祥不会不知道,北伐的祖逖是如何因为后援不继而失败,欲直搞黄龙的岳飞是如何含冤而死,他更不会不知道,蒙古的虎狼之师如此长驱直入,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宋朝的制度和昏君佞臣。他自己的万余兵马,如何抵挡得了蒙古二十万精兵悍将的铁蹄?退一步来说,即使奇迹发生,文天祥把蒙古兵逐出中原,他又如何挽救这个他为之忠心耿耿,而又已经病入膏肓的大宋王朝!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口,他无法让自己做一个亡国奴接受异族侵略者的统治,于是反抗——即使是在绝望中的反抗成为他唯一的选择。当国家败亡,民族遭辱,他却以他的凛然正气来换取一个大写的人的尊严,以他的生命去祭奠他的理想。这与当时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三杰”的陆秀夫一样。《宋史纪事本末》记载,当陆秀夫在崖山海战中见大势已去,他先把妻儿赶入海中,然后对小皇帝赵昺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背起这个小皇帝,跳入苍茫浩瀚的波涛之中。⑷在文天祥、陆秀夫身上,体现着一种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最脆弱的尊严意识。人们不得不惊叹,在这个尊严意识如此虚薄而苟且偷安的思想却像蔓草一样疯长、蔓延的时代,为何会反弹一样激发一种如此博大的勇气。一方是宝贵的生命和*厚禄荣华富贵,一方仅仅是尊严与理想——以生命去换取的尊严,以生命去祭奠的理想。他们却如此坚定决毅地选择了尊严与理想,并且用生命去捍卫。这样的力量到底来自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