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为什么有时候写作女直?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4 17: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11:59
满洲先人被称女真,但史书上为何经常被写为女直?这个民族名的读音到底是什么?需要考证辨析。
女直称呼最早出现在契丹人的记载,903年,曰耶律阿保机是年“伐女直,下之”。史书中女直常写作女真,究其原因,说是避讳,有人认为避辽兴宗耶律宗真之讳,有说避讳宋真宗之讳。笔者以为避讳之说禁不起推敲,契丹辽是阿尔泰游牧民族,原本没有避讳的习俗,宋人为避讳把夷狄称呼也改掉的可能性不大。日本学者认为由注音翻译者选字不同造成,直是真的短促音之故,此说似乎比较合理。
女直还有许多异写,如《大金国志》云:“金国,本名珠里真,后讹为女真,或曰虑真”,除此之外还有女贞、女质、珠申、诸申、觉尔察、主儿扯、主儿扯惕等等,写法众多也是这个族名非常古老的表现。
女直语源,有人认为是“肃慎”的转音,如乾隆钦定《满洲源流考》关于“朱里真”云:“夫北音读肃为须,须朱同韵,里真二字合呼之音近慎,盖即肃慎之转音”。由于女直与肃慎太过古老,本义已不可考,有说是鸟名,有说是通古斯语“人”的意思,皆不可信。
历史上女直与主儿扯,诸申一直并称,《蒙古源流》记载,蒙元时代蒙古人称女直为“水滨三姓女直”,三姓即建州,海西和野人女真三的大部落,蒙古人统称之为“主儿扯歹”jurcid,“歹”只是蒙古语复数后缀音,不译出来就成了“主儿扯”。又叫“诸申”,蒙古林丹汗1619年致书努尔哈赤,称其为“水滨三万诸申之主”。
历史上中原王朝对于东北女直的称呼在不断变换着,五帝舜时称“息慎”,西周初期称“肃慎”,战国以后称“挹娄”,汉末称“勿吉”,隋唐时代称“靺鞨”,这些称呼的变换应与东北女直背景的游牧方国更替有关,可能来自当时方国的名号,由于远离华夏文明中心,方国的情形已无可考査,但它们都有通古斯女直背景是可以肯定的,一个民族不会突然出现,也不会因为战败而消失,常常是其内部更改了尊卑排位,对外变换了一下名号而已。
古代女直的特征,其一是穴居,对此《金史》有明确记载,《满洲源流考》云:“挹娄二字,即今满语之懿路,乃穴居之义,然则挹娄者,他人以其穴居而名之”,意思是汉代女直的称呼“挹娄”本义为穴居。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因为“挹娄”的古代突厥语本义是王者,和征服者的意思,以此作为族名似乎更合理些,但古代女直是穴居人由此可知矣。
先秦古籍中把东北方向的游牧方国称为“土方”,夏商时代就有伐土方的记载,“土方”称呼可能来自东北女直的穴居特征。
女直的另一个特征是林中狩猎,“勿吉”(兀者)的蒙古语本义就是“林木中人”或“密林野人”的意思,《蒙古秘史》记作“兀赤也惕”ujiyed,为“兀者”的复数读法,蒙古人又称之为“满官嗔”mongroljin,意思是“类似蒙古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