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3:3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58
1、在香港,茶餐厅遍布各区,营业时间不定,通常由早上6时至凌晨,旺角等繁忙地区的茶餐厅更可能通宵营业。茶餐厅是一种地道香港食肆,主要顾客是普罗大众。其主要特色包括:
2、食品多样化:茶餐厅供应了中式及西式的食品,更有不少有香港特色的饮食,如菠萝油、鸳鸯(咖啡混和丝袜奶茶、鸡尾包、墨西哥包、蛋挞、奶油多、鲜油多、餐蛋面、炒公仔面等)。一间小小的茶餐厅菜单内往往有数十种食物,选择繁多。
3、讲求效率:茶餐厅一般都不收小费,顾客光顾後自行到收银处付费。而且不需要等候,可以搭枱(多位互不相识的客人共用一桌)由点菜至结账都讲求速度。
4、食品价钱相宜:传统食肆售卖的食品价钱通常比较贵。茶餐厅里的一顿饭可能只需二十多元港币,茶餐厅里的常餐、快餐会包含饮料,或免费提供清水或热茶。
扩展资料
茶餐厅的前身是冰室。早年香港只有高级餐厅(以前称为西菜馆或餐室)会提供西式食物,而且收费昂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香港人受西式饮食风俗影响日甚,冰室遂相继兴起,提供廉价的仿西式食物。
冰室当时主要提供咖啡、奶茶、红豆冰等饮品,配以三明治、奶油多士等小食,部分更设有面包工场,制造新鲜菠萝包、蛋挞等。后来冰室提供的食品种类逐渐增加,又与西菜馆和餐室的模式结合,演变成为今日的茶餐厅,提供传统中国小炒及欧美食物,后来更发展至晚饭小菜,款式可谓多元化。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茶餐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8:59
大部分茶餐厅在顾客坐好以后会先给客人每人一杯茶。这杯茶一般都是淡而无味,香港人通常都会将其用作清洗餐具之用。餐具的提供一般有两个方式。一种是点菜后侍应会提供适用的餐具。例如吃碟头扒饭会有刀叉和铁匙,吃汤粉或炒粉面会有筷子。另一种是所有餐具都会预先用筒装好放在台上。筷子和刀叉匙羹会分开两个筒装好。部分茶餐厅的卫生情况不太令人满意。尤其是餐具(筷子和刀叉匙羹等)有时会残留污迹,所以多数会在用餐前先用清茶洗餐具。 2007年前,绝大多数茶餐厅都不禁止客人吸烟。甚至有茶餐厅侍应会在值勤时吸烟。此为茶餐厅一大特色。不过不好吸烟的食客会对此相当反感。但由2007年1月1日起,香港法律已禁止任何人在室内食肆吸烟。 侍应替客人写菜单时,通常他会使用一些速记符号,例如他们会用“反”代替“白饭”,又或者用“0T”代替“柠檬茶”(“0”即“零”,与“柠”音近;“T”与“TEA”同音)。这是因为过去担任茶餐厅侍应的人,文化水平比较低,亦因为茶餐厅的步伐一般相当急促,侍应并没有太多时间每一个字写到单上交到厨房去。当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他们用“丐”字来作为“面”字的简写,而未有为意“面”字的右半部是“丏”(“麪”)而非“丐”(“麫”);也有茶餐厅侍应用“面”字代替。[8] 当要去冰的冻饮,一般顾客均会说“走冰”或“走雪”。咖啡红茶会“飞砂走奶”即是不要糖不要奶,柠檬茶要“少甜”(或会写作少田)即是不要太多糖水。如果白饭或粉面条的分量不够,而要求加多,一般顾客均会说“加底”。“加底”需要另外收费(一般为3至5港元)。此外,若点叫的饭款不是连饭一起炒(如滑蛋虾仁饭),客人要求饭要用炒饭底的就叫“炒底”。“炒底”一般也要另外收费(一般为3至5元)。如果方便面要换成“出前一丁”或者日式乌冬面条要加1或2元。[8] 粥和汤粉面一般都会有葱花洒在上面。不喜欢吃的人可以要求“走青”。 “湿炒”是相对“干炒”而言,“湿炒”是用芡汁湿炒,而“干炒”则是用豉油干炒。“湿炒牛河”如菜牛河和豉椒牛河等。湿炒则是把餸盖在粉面底或饭底上,如想餸和底混合在一起可叫“兜乱”。 而客人要求热饮时在饮品名称后加上“走”,如“华田走”、“茶走”,意思是要用“炼奶”代替“花奶”(淡奶)和“糖”。随着香港人开始注意饮食健康,也有客人要求冻饮时在饮品名称后加上“少甜”,如“冻柠茶少甜”,意思是加入较少的糖浆。 茶餐厅内使用的许多桌面器皿都是由饮料厂商提供的,可以起到广告告宣传的效用。这些器皿包括牙签瓶、放餐牌的夹座,等等。这些器皿常见的提供者、品牌包括阿华田,好立克、利宾纳等。 由于茶餐厅减低成本的要求,一般不会特别订制印有自家商号的餐具。因此,大部分茶餐厅使用的碗碟都是相同的图案。这些碗碟很容易在坊间的杂货店里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