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望天门山》的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3:01
我来回答
共1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1:21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题,诗题应该叫“舟行望天门山”。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06321.html?fr=qrl3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06321.html?fr=qrl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2:39
望天门山》一首写于长江下游,诗人至此早已领略过三峡的风浪与艰险,来到了安徽境内,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即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东梁山与对岸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东西夹江对峙,不过数里,如同一座天造地设的门户,所以自古便有“天门”之称。安徽当涂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望天门山》的独特是一个“望”字,而李白所“望”的不仅是形似天门的山,而是天门山与大江水之间的相互态势。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体是写天门山,不过下笔着力之处并不在山,因为天门山在李白看来实际上是被水冲开,而被一分为二“中断”了的山。由此使人感到长江之水的无穷威力,生生把天门冲开了一个缺口,从中间挤开一条通路,奔腾前行。读着“天门中断楚江开”,我们仿佛感受到长江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冲破一切阻挡,勇往直前。面对这种形势,天门山不得不敞开胸怀,分为东西两扇,眼睁睁地看着江水从身下涌过而徒唤奈何。第一句,望的是山,实际写的却是水对山的冲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如法炮制,句子的主语是“碧水”,但重心又落到了“此”,也就是“天门山”上了。这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东流的进程,而*转了一个弯。东去的江水,被大山截流,于*北折之时,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涛声,卷起了雪白的浪花。山水相依,你冲我挡,“楚江开”、“至此回”,才形成了“天门中断”,“碧水东流”的天下奇观。李白不仅像一般人那样,只看到江面上东西两山对立的静态的画面,而且能够别具慧眼,从动态的角度来领略欣赏这幅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所以才会写出这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我们能不能读出其言尽意不尽之处,就要看我们能否挖掘出李白创作时那份独特的思路与豪情了。前两句写的是“望天门山”,可是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望呢?“两岸青山相对出”,读到这里,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李白是乘一叶扁舟,在飞流直下的航程中,诗兴大发的。面对如画江山,在颠簸动荡的舟行中,李白丝毫不曾感到个人的渺小,相反激起了他万丈的豪情,自己似乎成了天地间的主宰,随着船儿的航行,在视觉上天门山越来越近,可是在感觉上李白却认为不是自己的小船在缩小与山峰的距离,反而是屹立江边的两座天门山在前来迎接自己的造访,这是何等的气魄,李白是从长江的上游千里而来,他把自己当成大江之子,是要告诉世界,别看我远道而来,别看我只是“孤帆一片”,但我是从“日边来”的,“日边来”三个字,具有千钧之力,一下子就使李白与眼前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这种精神上的优越与自负是李白留给后人的一份几乎是无法继承的宝贵遗产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4:14
望天门山》一首写于长江下游,诗人至此早已领略过三峡的风浪与艰险,来到了安徽境内,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即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东梁山与对岸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东西夹江对峙,不过数里,如同一座天造地设的门户,所以自古便有“天门”之称。安徽当涂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望天门山》的独特是一个“望”字,而李白所“望”的不仅是形似天门的山,而是天门山与大江水之间的相互态势。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体是写天门山,不过下笔着力之处并不在山,因为天门山在李白看来实际上是被水冲开,而被一分为二“中断”了的山。由此使人感到长江之水的无穷威力,生生把天门冲开了一个缺口,从中间挤开一条通路,奔腾前行。读着“天门中断楚江开”,我们仿佛感受到长江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冲破一切阻挡,勇往直前。面对这种形势,天门山不得不敞开胸怀,分为东西两扇,眼睁睁地看着江水从身下涌过而徒唤奈何。第一句,望的是山,实际写的却是水对山的冲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如法炮制,句子的主语是“碧水”,但重心又落到了“此”,也就是“天门山”上了。这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东流的进程,而*转了一个弯。东去的江水,被大山截流,于*北折之时,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涛声,卷起了雪白的浪花。山水相依,你冲我挡,“楚江开”、“至此回”,才形成了“天门中断”,“碧水东流”的天下奇观。李白不仅像一般人那样,只看到江面上东西两山对立的静态的画面,而且能够别具慧眼,从动态的角度来领略欣赏这幅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所以才会写出这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我们能不能读出其言尽意不尽之处,就要看我们能否挖掘出李白创作时那份独特的思路与豪情了。前两句写的是“望天门山”,可是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望呢?“两岸青山相对出”,读到这里,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李白是乘一叶扁舟,在飞流直下的航程中,诗兴大发的。面对如画江山,在颠簸动荡的舟行中,李白丝毫不曾感到个人的渺小,相反激起了他万丈的豪情,自己似乎成了天地间的主宰,随着船儿的航行,在视觉上天门山越来越近,可是在感觉上李白却认为不是自己的小船在缩小与山峰的距离,反而是屹立江边的两座天门山在前来迎接自己的造访,这是何等的气魄,李白是从长江的上游千里而来,他把自己当成大江之子,是要告诉世界,别看我远道而来,别看我只是“孤帆一片”,但我是从“日边来”的,“日边来”三个字,具有千钧之力,一下子就使李白与眼前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这种精神上的优越与自负是李白留给后人的一份几乎是无法继承的宝贵遗产
参考资料:上面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6:05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一首写于长江下游,诗人至此早已领略过三峡的风浪与艰险,来到了安徽境内,地势平缓,视野开阔。“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天门山即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东梁山与对岸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东西夹江对峙,不过数里,如同一座天造地设的门户,所以自古便有“天门”之称。安徽当涂一带,古属楚国,故称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望天门山》的独特是一个“望”字,而李白所“望”的不仅是形似天门的山,而是天门山与大江水之间的相互态势。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体是写天门山,不过下笔着力之处并不在山,因为天门山在李白看来实际上是被水冲开,而被一分为二“中断”了的山。由此使人感到长江之水的无穷威力,生生把天门冲开了一个缺口,从中间挤开一条通路,奔腾前行。读着“天门中断楚江开”,我们仿佛感受到长江那种一往无前的气势,冲破一切阻挡,勇往直前。面对这种形势,天门山不得不敞开胸怀,分为东西两扇,眼睁睁地看着江水从身下涌过而徒唤奈何。第一句,望的是山,实际写的却是水对山的冲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如法炮制,句子的主语是“碧水”,但重心又落到了“此”,也就是“天门山”上了。这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东流的进程,而*转了一个弯。东去的江水,被大山截流,于*北折之时,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涛声,卷起了雪白的浪花。山水相依,你冲我挡,“楚江开”、“至此回”,才形成了“天门中断”,“碧水东流”的天下奇观。李白不仅像一般人那样,只看到江面上东西两山对立的静态的画面,而且能够别具慧眼,从动态的角度来领略欣赏这幅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所以才会写出这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我们能不能读出其言尽意不尽之处,就要看我们能否挖掘出李白创作时那份独特的思路与豪情了。前两句写的是“望天门山”,可是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望呢?“两岸青山相对出”,读到这里,人们恍然大悟,原来李白是乘一叶扁舟,在飞流直下的航程中,诗兴大发的。面对如画江山,在颠簸动荡的舟行中,李白丝毫不曾感到个人的渺小,相反激起了他万丈的豪情,自己似乎成了天地间的主宰,随着船儿的航行,在视觉上天门山越来越近,可是在感觉上李白却认为不是自己的小船在缩小与山峰的距离,反而是屹立江边的两座天门山在前来迎接自己的造访,这是何等的气魄,李白是从长江的上游千里而来,他把自己当成大江之子,是要告诉世界,别看我远道而来,别看我只是“孤帆一片”,但我是从“日边来”的,“日边来”三个字,具有千钧之力,一下子就使李白与眼前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这种精神上的优越与自负是李白留给后人的一份几乎是无法继承的宝贵遗产
参考资料:www.lbx777.co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8:13
“至此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就是转弯了的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0:38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3:19
望天门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小传】: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内容】: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队;可"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注释】:
1.天门山:在今安徽省当涂县。《元和郡县志》卷二八江南道宣州当涂县:"博望山,在县西三十五里,与和州对岸。江西岸曰梁山,在溧阳县南七十里。两山相望如门,俗谓之天门山"。《方舆胜览》卷一五太平洲当涂:"天门山,东曰博望,西曰梁山。李白诗'天门中断……'"。
2.楚江:长江流经战国时楚国的一段,李白称其为为楚江。李白《天门山铭》:"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寔为吴津"。
3.至此回:一作直北回。长江流至当涂分为东西两脉,西脉流经梁山下,直赴东博望山而折向北流。回:此为转折意。
【赏析】:
此诗为开元十三年(725)作者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作。
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翻译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本诗描写了天门山的美景,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155360.htm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6:17
“至此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 (就是转弯了的意思)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9:32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劈开,一江碧水向东流去,到这里向北回旋着流去.
2.两岸青山隔江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远远而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3:03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劈开,一江碧水向东流去,到这里向北回旋着流去.
2.两岸青山隔江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远远而来.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3:08
http://www.bx166.com/article/29/99/sort01071/115333.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059367.html?fr=qrl3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7:29
双子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