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10: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2:34
云安古镇方圆不足两平方公里,不过弹丸之地,而名寺古刹、庙宇神祠星罗棋布。妇幼皆知的“九宫十八庙”,衍生出千年宗教文化景观。这些宫庙寺宇建筑规模、风格大不相同,建筑时间也不尽一致,历朝历代皆有建筑或修缮,但其格局却是按太极图而分布。虽有的毁于战火,有的毁于山洪,有的改作他用,逐渐被世人冷落、淡忘,但许多有趣的故事仍在民间传说。当时号称“十方丛林”的滴翠寺,下临汤溪,背枕绝壁。无数文人*客在此吟诗作赋,盛赞其景:“琳宇萧森满地霜,丹青磊落四山藏。泉穿石出珠千串,竹让楼高翠万行。野鸟群随僧饭饱,池鱼引动客衣凉。黄昏笑拂旃檀去,几杵疏钟送夕阳。”
云安是典型的移民城镇,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人们汇集此地,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在古镇留下深深的烙印。来自同一地域的乡亲,房舍相依,毗邻而居,他们用自己的祖籍地名为街巷命名,寄托乡思。如湖北黄州人聚居的黄州街、江西人聚居的江西街,陕西街……为寻求保护,他们以乡情为纽带建立会馆,联合对外,依靠团体的力量守护着各自的利益,形成了古镇特有的社会关系。帝主宫是黄州人会馆,炎帝宫是湖南人的会馆,万寿宫是江西人会馆,牮楼是陕西人会馆……鼎盛时期,有二十多个省在此建会馆、修街巷、筑庙宇,古镇的每一条街都有不凡的来历,每一座会馆都是一段云安的历史。
与会馆交相辉映的是雕梁画栋、极尽奢华的豪宅大院,如陈家大院、林家大院、汪家大院、施家大院、郭家大院、张家大院,再加上“九宫十八庙”,在古镇形成了建筑艺术的“大观园”。特别是陕西牮楼,匠心独具。其形为四边形五层碉堡式建筑,外用条石青砖垒砌,内用木料为楼形成回廊,登牮楼如登天梯。站在牮楼上俯瞰,古镇如画,群山似涛。陕西人在此聚会议事,祭祖祈神,防盗抗匪。清道光年间,铸铜钟一口,兼作报时。从此,牮楼古钟成为古镇的灵魂和指挥中心,盐场的工时调度、居民的生活起居,全托付于钟声。闻声而起,听声而息,敲钟下班,盖章拿钱的日子百年有余。如今,陕西牮楼已经完整地迁到了云阳新县城的三峡博物公园里,但敲醒了云安人的钟声似乎依然在云阳的上空回荡。
云安人崇尚知识,重视教育,众多的书院、学堂就是这种人文精神的集中表现。咸丰初,大使陈廷安将旧盐大使署改建为书院,因五条小溪流入汤溪,故名“五溪书院”,即今云安第二小学前身。清末民初,名士郭文珍留学日本回乡,在云安创办“维新学堂”。1943年,唐星甫、汪国宾等人改文昌宫为私立中学,得到*元老、国民参政会参议员褚辅成先生鼎力声援,遂以“辅成”为校名纪念之,意在“辅仁成德,教育兴邦”。解放后,辅成中学更名为云安中学。如今的云安中学也迁进了新县城,并成为了新城中最美丽的学校。
具体介绍
白兔井
三峡地区属山区,自古就没有丰富的物产,可以依靠的经济来源惟有盐与茶。从云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可以看到当时的川东农民刀耕火种的粗放式耕作。而同样在汉砖上,也绘有打井烧卤制盐的热闹场面。早在公元前206年,云安就挖出了第一个盐井,名曰“白兔井”。云安镇上的人都知道,在2000多年前,当时的云阳还不叫云阳。汉高祖刘邦带领樊哙将军来这里招募士兵,走到云安时,一只白兔从路边蹿出,樊哙引弓射去,白兔负伤而逃。
樊哙跟在后面紧追,追到白兔井变,这只白兔没入草丛就不见了。樊哙拔开乱草,发现了一滩卤水。后来汉高祖刘邦命当地名士扶嘉在这里就地挖井。汲卤煮盐,这就是今天的白兔井。
银窝场
办盐业投资颇大,但利润极高。因为自古以来,盐就是*严格控制的物资,长年实行*专卖,由于缺乏竞争,故而可以迅速获利。贩盐的暴利吸引了许多富家纷纷投资盐场。工商业发达以后,当地人摆脱了落后的农耕的束缚,生活在川东地区算是较为富足的。宋代著名的的田园诗人范成大曾写诗再谈:“云安酒浓曲米贱,家家扶得醉人归”。清康乾时期,经过百来年的和平生活,各省人口繁衍,商人来往也大大多于往昔。江西、湖北、陕西、湖南等省人纷纷入川开盐,云安有商号300余家,成为川东重要工商业重镇,富甲一方,有“银窝场”之称。附近乡镇的女子,都以嫁到这个“银窝场”为荣。
箭楼打钟人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北方敌占区的*量内迁,云安镇也人口大增。后来保存下来的老街、箭楼、维新学堂等建筑,除了清代建筑外,有不少都是这一时期所建的。 陕西箭楼是全镇的中心,也是全镇最高的建筑物。箭楼的顶层有一只于清道光年见铸成的铜钟。因为称其被风吹雨打,又使用频繁,这口铜钟已是锈迹斑斑,并且还被敲打出一个碗大的缺口。已经搬迁到云阳新城的旷功桂老人祖祖辈辈都是这镇上的打钟人。据她讲,到她,这祖传的打钟工作已经是第七代啦。她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打钟人睡在箭楼的第三层,床头上放着自鸣钟,这可是全镇惟一的一个自鸣钟。每到一个整点,打钟人就爬上顶层,敲响铜钟,为全镇的人报时。镇上的人就在这每天24次的钟声中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