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12 07:3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23:43
春秋末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拉开了战国时代的序幕。大国吞小国,小国依附大国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为了在这个时代生存下去,各国都卯足了劲想要强兵富国。好在,魏文侯的李悝变法给了各国一个模版,为各国指引了前进的道路。一时间,变法之风盛行,各国诸侯都在国内开启了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等等。
在这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了。秦国自此次变法以后,国力大增,很快就实现了弯道超车,并赶上了其余的诸侯国。
眼看秦国的霸业已成,可以尽情地逐鹿中原了,此时却有一个两难的选择摆在了秦惠文王的眼前。
攻韩还是伐蜀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後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史记·张仪列传》
秦国的东出之心早已有之,但一直苦于没有很好的机会。而秦国对巴蜀的富庶也是早有垂涎,但一直苦于蜀道之难。可以这么说,无论是东出还是伐蜀,秦国都是势在必得的,只不过秦国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来临。
本来无论是韩国大举进犯,还是巴蜀内斗,都是秦国十分乐意见到的,可偏偏这两件事情撞到了一起,这可就让秦惠文王感到头疼了。毕竟秦国只有一个,而此时的秦国也远远没有战国中后期一家抵抗群雄的实力。
因此,攻韩还是伐蜀,秦惠文王必须作出一个取舍。这就是攻韩伐蜀之争。
攻打韩国?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可取
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实力算是倒数,哪怕是秦国经历过申不害变法,也仅仅保证自己不受侵犯,足可见韩国之弱小。
与此同时,韩国对于秦国来说十分重要,因为韩国就在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上。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起因就是韩国的上党,秦国不惜和赵国血拼,就是因为上党对于秦国的霸业十分重要。
正如张仪所言:“攻打韩国,能够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此王业也。(《史记·张仪列传》)”
然而,张仪的设想虽然十分美好,却冒了天下之大不韪。理由如下:
周王室在三家分晋以后,就已经威严全无,只剩下了一个天子的名号。再加上周王室弱小的力量,战国时期的众诸侯随时可以取而代之。可问题是,谁来取而代之呢?毕竟,天子可只有一个。韩国虽小,可也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本就实力大增,隐隐有吞并天下之势,这才使得山东六国开始了合纵的策略。眼下秦国一旦选择攻打韩国,夺取九鼎,势必引起强烈的反弹。秦国攻打韩国,并非一定会获胜,毕竟韩国再弱小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更别说当时还有合纵之势。一旦失败,秦国不仅会失去夺取巴蜀的机会,还会引得群狼环伺。因此,攻打韩国看似美好,实则危机重重。
讨伐蜀国?名正言顺,利国利民
蜀国,在战国时期一直不愠不火,但这并不代表秦国对他不垂涎。只是一直苦于蜀地地势的艰辛,秦国才一直没有动手。眼下,蜀国内部发生了内讧,前来向秦国求援,这可是天大的好机会。
正如司马错所言:“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史记·张仪列传》)”
从司马错的口中,秦国攻打蜀国,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
蜀国是戎狄之长,被中原诸国所厌恶。秦国消灭蜀国,就像披上了一层正义的外衣。在这层外衣下,秦国可以得到民心,也让中原诸侯找不到借口。毕竟,此时周天子尚存,哪怕只是一个傀儡,至少诸侯们要做给天下人看。 蜀道艰难,意味着蜀国一直没有受到外界的侵扰,也意味着蜀国积累了数不尽的财富。秦国消灭蜀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并非虚言。 蜀国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乃是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不可获取的粮仓。这个地方富庶到什么程度呢?《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记载:“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大概意思就是蜀地土地肥沃,即使不耕种也足够饱腹,足可见蜀地的富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23:43
因为韩国并不会给秦国带来任何的威胁,然而巴蜀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所以先攻打巴蜀地区。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23:44
巴蜀地区相对于韩国来说,还是比较容易攻打,而且巴蜀地自古以来就是天下的粮仓,攻占巴蜀,能为秦国征战天下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23:44
巴蜀地区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先攻下它,可以把它开辟为军需后备基地,以利于将来逐步扫平六国。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27 23:45
那时恰好巴蜀有内乱,秦被邀请前去平叛,巴蜀地区富饶,粮食丰富,只要秦把它拿下,秦就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资源,先拿下巴蜀是为了长远利益做的打算,攻打韩国耗费兵力国力,其它国又虎视眈眈,搞不好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