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05 16: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05 22:43
生长于构造变形后变质矿物(posttectonic blast)的判别特征是:
1.变质矿物呈放射状、束状,斜切片理生长
矿物斜切叶理生长,它们在岩石中分布无方向性如(照片10-11)的黑云片岩中,绿色的斜绿泥石无方向斜切由黑云母定向分布的片理,显示黑云母形成于片理同时,斜绿泥石形成在片理之后。照片10-42中,长杆状黄褐色的黑硬绿泥石斜交生长在定向分布的阳起石之上,由此可判别阳起石与片理同时形成,黑硬绿泥石是片理构造后,在静态环境中生长的矿物。在具有叶理的岩石中,呈放射状、束状和扇状生长的矿物如照片10-12中的多硅白云母,都是构造变形后在静态的环境中形成的。
2.变斑晶中Si褶皱程度与基质叶理Se一致,并相连
变斑晶中的Si与基质叶理Se相连,如果基质叶理发生褶皱,则变斑晶中Si的褶皱程度与基质的Se相同并相连(照片10-18,44,50),显示了变斑晶叠生于基质叶理上及变斑晶形成于基质叶理发生褶皱之后的成因特征。
3.不变形的矿物组成多边形弧
矿物集合体形成多边形弧。岩石发生褶皱,组成褶皱的矿物在褶皱变形后,经重结晶作用形成平直不变形的矿物,每个褶皱是由单个平直的并不弯曲变形的矿物集合体连接而成,形成多边形弧。如组成褶皱的白云母和黑云母(照片10-45,46)、矽线石(照片10-48,49)都是由平直的晶体集合体构成褶皱形态,矽线石和云母都未被弯曲变形。显示在岩石发生褶皱后,矽线石和云母经重结晶作用后形成的片状和柱状平直晶体,组成并保留了褶皱的形态(照片10-47的白云母集合体已被褶皱变形,具有波状消光,反映白云母形成于褶皱之前,显示其与组成多边形弧的云母之间的区别)。
4.早期变形矿物被不变形的无方向分布的矿物置换
早期变形的矿物被晚期矿物所置换,这些晚期矿物是在构造变形后生长,大多形成无方向分布的集合体。含有碳质二云片岩(照片10-51)中的长圆状变斑晶矿物的长轴方向与基质叶理一致,显示其可能形成于叶理同期,该变斑晶已全部转变为无方向分布的黑云母和少量的石英集合体,构成该变斑晶矿物的假象(由于变斑晶矿物并无残留,故不能确定原矿物名称)。显示呈假象产出的黑云母集合体是叶理后静态的环境中形成的。
5.动力变质岩中静态重结晶矿物
有一些动力变质岩石中,经构造变形形成的丝带状石英、亚颗粒和核幔结构中的幔部矿物,在静态重结晶作用中形成多边形、无定向分布的石英或其他矿物集合体。
6.变斑晶两端无压力影矿物,并斜交基质叶理
基质叶理不围绕变斑晶分布,变斑晶两端无压力影矿物生长,且变斑晶晶面斜交基质叶理(照片10-43,50)。
7.变质矿物无显微变形结构的特征
由于变质矿物是在构造变形后形成的,因此,在变质矿物中不具有各种显微变形。
综上所述,在使用上述标志判别变质矿物与变形作用相对序次时应十分慎重,因为有些标志是多解且是模棱两可的。如变斑晶两端有压力影矿物集合体、基质叶理围绕变斑晶弯曲分布、及变质矿物具有显微变形结构等标志,可以是构造前,同构造和构造间的变质矿物都具有的特征。因此,必须要结合其他的标志,进行细致、全面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另外,由于构造变形和变质矿物在应变速率、矿物生长速率、应变的方式和强度等方面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有区别,因此在变形作用与变质矿物相对序次的分析,只能局限于一个较小的地区内。在一个较大的地区中由于不同区域所处的构造位置不同,应分别研究,加强互相对比和综合,才能对整个地区的构造变形与变质矿物生长的演化历史作出较全面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