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8: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8:22
刘备“领徐州”之后的遭遇非常尴尬,在所谓的“众望所归”之下竟然沦落到无粮无饷,自相啖食,也就是军中人吃人。
实事求是地讲,在汉末乱世中,“人吃人”的记载并不少见,在李傕郭汜肆虐的长安,三辅地区,臧洪死守下的东郡,都曾经出现过这个现象。
电视剧《新三国》中的刘备,演员于和伟算是把刘备、曹操都演了
但是有明确记载的军队吃人,就只有刘备和曹操两家,刘备在广陵郡海西县这是第一处,曹操与吕布对峙,兖州大饥荒,程昱搜刮境内,送给曹操的军粮中竟然夹杂着人脯,也就是人肉干,这是第二处。
而在记载之中,各家军队也都不乏缺粮的记载,比如《三国志·武帝纪》中引述《魏书》,原话是: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翻译过来就是,袁绍在河北时,军人只能以桑树的果实桑椹充饥,而袁术在江淮的军人则靠河蚌、蛤蜊养活,百姓则只能人吃人,境内萧条不堪。
注意,《魏书》这本曹魏视角的史书,记录二袁的兵马,都是吃野果、河蚌的,而百姓陷入人吃人的境地,这一点与李傕郭汜治下的关中类似,就是百姓人吃人,士兵还没有干出普遍吃人的勾当。
而刘备和曹操,则干脆是军人吃人肉,这中间的差距,可谓细思极恐。
相对而言,反倒是吕布,虽然四处流窜,也没有治理地方的功绩可称道,却并没有此类的劣迹,他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答案很简单,他是“边地人”。
在经济中心没有播迁江南的上古中国,同样存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域歧视”,东汉由于帝都在洛阳,所以,关东人歧视关西人,北方人歧视南方人,内郡人歧视边地人,归根结底,是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决定你参与*,分享权力的多少。
电视剧《新三国》中的吕布
僻处边陲,与戎狄杂处的边地人,长处是弓马骑射、边贸货殖,所以,东汉中后期的历次羌乱战争、鲜卑战争,边地军将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东汉王朝赖以存在,有两大支柱:
一是汉光武帝元从构成的*军;
二是地方士族以儒学拥戴刘氏为天下共主。
前者虽然在100多年间逐步失去了战斗力,却是皇权的武力基石,所以,在用兵时,对边地军将多有倚重,战争结束后,却总要削弱、瓦解他们的武力集团。
如果说,边疆军将在武力集团瓦解后,能够正常地在官僚系统中升迁,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当文官”、“当大臣”,也还好说,但由于地方士族以儒学为纽带,注定了,儒生士子群体是会排斥“老革”的,“老革”等同于“老兵”,在当时竟然是一句骂人话。
四川人彭羕就曾骂刘备:
老革荒悖,可复道邪?
翻译过来就是,刘备那个老兵荒唐愚蠢,有什么可说的?
以刘备的师承人望,还能被如此贬损,那些没有名师贵友的军将们,比如董卓、吕布,又怎么和文质彬彬的内郡人比较呢?
吕布,正是这么一个典型的“边地老革”。
电视剧《新三国》中的吕布
史书上说他“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翻译过来就是擅长骑马射箭,又有力量,被人冠以飞将李广的美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东汉时,骑兵作战没有马镫,所以,强将的标志,并不是马上使一手好*棒,而是射箭的功底。
比如说另一个边地人董卓,《后汉书》中记载他的原话是:
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啥意思呢?
就是说,董卓力量很大,随身带两张弓,能够左右射箭,羌胡这些游牧民族都怕他。
膂力已经第二次出现了,它决定的是一个人开弓的拉力,也就骑得烈马、开得硬弓的硬弓,弓越硬,射得越远,力道越大,杀伤力也就越大。
而左右射箭就要解释下了,一般人射箭都是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因为右手力大,这就使得马上射击时,最方便的是向左射,向右,手的拉距就不够了,而董卓可以反过来,这就没有射击死角了,而且佩戴两张弓,射速也必然极快,所以,他的战斗力就很吓人。
就此而言,在个人武力上,年轻时候的董卓应该比吕布还狠。
不过,就像两个人在武力值上的差距一样,吕布和董卓出身不同,导致俩人的世界观也并不一样。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在家排行老二,他父亲董君雅曾经担任颍川郡轮氏县尉,而他本人,年轻时就与羌胡豪帅交往密切,并得到了很多牛马,后来担任了凉州刺史的兵马掾,在边塞巡守,再后来,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
必须指出的是,在东汉制度下,“兵马掾”是边地州、郡设置的统兵文职,注意,是文职,“掾”也称“掾史”,西汉时原本是主管某项文书的“文书官”,但到了东汉,由于州、郡长吏权重,这些“文书官”便成了他们的“特派员”,统辖一群干事儿的官吏办事。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董卓
“兵马掾”比“兵曹掾”地位略低,州一级,正式的名称应该是“兵马从事”,由州刺史自行辟除,秩级是100石,秦朝时这个级别就是,一年发100石粮食做俸禄,到了东汉变成了半钱半谷,满打满算也到不了100石那么多,但约定俗成,算是干部级别的标识。
级别倒是其次,重点是,能够被任命为“州掾属”的,往往是本地的“豪强大族”,而且还是父一辈、子一辈的,董卓的父亲最高担任颍川郡纶氏县尉,这是需要*任命的官,也就是说,他前半生可能也是州、郡属吏,后来因功被推举为县尉,就算是家门的顶点了。
所以,董卓这个家族的影响力轮廓其实比较清晰,就是他家有钱,因为“六郡良家子”选羽林郎,也得看资产,所以在凉州本地,属于大户,但是*上没资本,也没有家学读书人,所以,只能担任“兵马从事”这种边缘僚属职位,而真正的州府显职,其实是治中从事和别驾从事,他家也捞不着。
反观吕布,比董卓还差,他爸爸是谁都没记载,只知道他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他的入仕,史书原话是:
以骁武给并州。
这个“给”字是“给事”的意思,也就是为并州刺史府“办事”,连个哪怕最低的官职都没有。
常言道,出身决定发展上限,董卓家出身是小豪族,一生汲汲以求的,就是得到主流权贵圈子的认可,而吕布家就是老百姓,他的野心,无非就是升官、发财、过日子,董卓那种高级理想,他理解不了,也不关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8:22
刘备“领徐州”之后的遭遇非常尴尬,在所谓的“众望所归”之下竟然沦落到无粮无饷,自相啖食,也就是军中人吃人。
实事求是地讲,在汉末乱世中,“人吃人”的记载并不少见,在李傕郭汜肆虐的长安,三辅地区,臧洪死守下的东郡,都曾经出现过这个现象。
电视剧《新三国》中的刘备,演员于和伟算是把刘备、曹操都演了
但是有明确记载的军队吃人,就只有刘备和曹操两家,刘备在广陵郡海西县这是第一处,曹操与吕布对峙,兖州大饥荒,程昱搜刮境内,送给曹操的军粮中竟然夹杂着人脯,也就是人肉干,这是第二处。
而在记载之中,各家军队也都不乏缺粮的记载,比如《三国志·武帝纪》中引述《魏书》,原话是:
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
翻译过来就是,袁绍在河北时,军人只能以桑树的果实桑椹充饥,而袁术在江淮的军人则靠河蚌、蛤蜊养活,百姓则只能人吃人,境内萧条不堪。
注意,《魏书》这本曹魏视角的史书,记录二袁的兵马,都是吃野果、河蚌的,而百姓陷入人吃人的境地,这一点与李傕郭汜治下的关中类似,就是百姓人吃人,士兵还没有干出普遍吃人的勾当。
而刘备和曹操,则干脆是军人吃人肉,这中间的差距,可谓细思极恐。
相对而言,反倒是吕布,虽然四处流窜,也没有治理地方的功绩可称道,却并没有此类的劣迹,他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
答案很简单,他是“边地人”。
在经济中心没有播迁江南的上古中国,同样存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地域歧视”,东汉由于帝都在洛阳,所以,关东人歧视关西人,北方人歧视南方人,内郡人歧视边地人,归根结底,是距离权力中心的远近,决定你参与*,分享权力的多少。
电视剧《新三国》中的吕布
僻处边陲,与戎狄杂处的边地人,长处是弓马骑射、边贸货殖,所以,东汉中后期的历次羌乱战争、鲜卑战争,边地军将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是,东汉王朝赖以存在,有两大支柱:
一是汉光武帝元从构成的*军;
二是地方士族以儒学拥戴刘氏为天下共主。
前者虽然在100多年间逐步失去了战斗力,却是皇权的武力基石,所以,在用兵时,对边地军将多有倚重,战争结束后,却总要削弱、瓦解他们的武力集团。
如果说,边疆军将在武力集团瓦解后,能够正常地在官僚系统中升迁,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当文官”、“当大臣”,也还好说,但由于地方士族以儒学为纽带,注定了,儒生士子群体是会排斥“老革”的,“老革”等同于“老兵”,在当时竟然是一句骂人话。
四川人彭羕就曾骂刘备:
老革荒悖,可复道邪?
翻译过来就是,刘备那个老兵荒唐愚蠢,有什么可说的?
以刘备的师承人望,还能被如此贬损,那些没有名师贵友的军将们,比如董卓、吕布,又怎么和文质彬彬的内郡人比较呢?
吕布,正是这么一个典型的“边地老革”。
电视剧《新三国》中的吕布
史书上说他“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翻译过来就是擅长骑马射箭,又有力量,被人冠以飞将李广的美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东汉时,骑兵作战没有马镫,所以,强将的标志,并不是马上使一手好*棒,而是射箭的功底。
比如说另一个边地人董卓,《后汉书》中记载他的原话是:
卓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啥意思呢?
就是说,董卓力量很大,随身带两张弓,能够左右射箭,羌胡这些游牧民族都怕他。
膂力已经第二次出现了,它决定的是一个人开弓的拉力,也就骑得烈马、开得硬弓的硬弓,弓越硬,射得越远,力道越大,杀伤力也就越大。
而左右射箭就要解释下了,一般人射箭都是左手持弓,右手拉弦,因为右手力大,这就使得马上射击时,最方便的是向左射,向右,手的拉距就不够了,而董卓可以反过来,这就没有射击死角了,而且佩戴两张弓,射速也必然极快,所以,他的战斗力就很吓人。
就此而言,在个人武力上,年轻时候的董卓应该比吕布还狠。
不过,就像两个人在武力值上的差距一样,吕布和董卓出身不同,导致俩人的世界观也并不一样。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在家排行老二,他父亲董君雅曾经担任颍川郡轮氏县尉,而他本人,年轻时就与羌胡豪帅交往密切,并得到了很多牛马,后来担任了凉州刺史的兵马掾,在边塞巡守,再后来,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
必须指出的是,在东汉制度下,“兵马掾”是边地州、郡设置的统兵文职,注意,是文职,“掾”也称“掾史”,西汉时原本是主管某项文书的“文书官”,但到了东汉,由于州、郡长吏权重,这些“文书官”便成了他们的“特派员”,统辖一群干事儿的官吏办事。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董卓
“兵马掾”比“兵曹掾”地位略低,州一级,正式的名称应该是“兵马从事”,由州刺史自行辟除,秩级是100石,秦朝时这个级别就是,一年发100石粮食做俸禄,到了东汉变成了半钱半谷,满打满算也到不了100石那么多,但约定俗成,算是干部级别的标识。
级别倒是其次,重点是,能够被任命为“州掾属”的,往往是本地的“豪强大族”,而且还是父一辈、子一辈的,董卓的父亲最高担任颍川郡纶氏县尉,这是需要*任命的官,也就是说,他前半生可能也是州、郡属吏,后来因功被推举为县尉,就算是家门的顶点了。
所以,董卓这个家族的影响力轮廓其实比较清晰,就是他家有钱,因为“六郡良家子”选羽林郎,也得看资产,所以在凉州本地,属于大户,但是*上没资本,也没有家学读书人,所以,只能担任“兵马从事”这种边缘僚属职位,而真正的州府显职,其实是治中从事和别驾从事,他家也捞不着。
反观吕布,比董卓还差,他爸爸是谁都没记载,只知道他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他的入仕,史书原话是:
以骁武给并州。
这个“给”字是“给事”的意思,也就是为并州刺史府“办事”,连个哪怕最低的官职都没有。
常言道,出身决定发展上限,董卓家出身是小豪族,一生汲汲以求的,就是得到主流权贵圈子的认可,而吕布家就是老百姓,他的野心,无非就是升官、发财、过日子,董卓那种高级理想,他理解不了,也不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