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常常是无效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1-31 01: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02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惩罚往往是无效的。
心理学上,惩罚是指对个体的行为,施予痛苦或剥夺利益,以使其不再从事该行为的方法。它有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叫做正惩罚,它要求实施令人厌恶的刺激,比如违章停车获得罚单,强化你按照规定停车的行为。
另一种叫做负惩罚,它要求消除强化物,比如小孩子淘气被打*,让你减少实施某一行为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很多家长都非常依靠惩罚或者实施威胁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在大人设定的规矩中玩耍和成长。一旦孩子越过了界,或者作出了出格的事情,家长们就开始用惩罚的方式了,比如“回你房间闭门思过,不许出来”“我再也不允许你看电视、玩游戏了”甚至还会出现打骂孩子的情况。
但我们会发现,在惩罚行为发生的开始或者一段时间里,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能够得到明显的“纠正”。但往往过不了多久,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孩子们还是会恢复原来“熊样”,丝毫不会因为惩罚行为而有实质性的改变。
为什么对于孩子不良行为的惩罚没有长久的效果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1、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持续执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当惩罚的威胁消除以后,惩罚所具有的压制行为的力量通常也会消除。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们一直严格地执行对不良行为的惩罚是不可能。当孩子们在多次“斗智斗勇”中知道家长实施惩罚的可能性不大的时候,惩罚的威慑力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大了。
2、不良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可能让孩子们认为惩罚是值得的。比如,孩子因为过度沉溺于电子游戏而导致被家长惩罚。在孩子看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的成就感,远胜于家长们“外强中干”的惩罚行为。于是孩子们不惜铤而走险,而一旦侥幸没有得到惩罚,孩子们甚至会认为是一种额外奖励。
3、对孩子的惩罚往往会引发不良的连锁反应。在很多心理学的实验中,生物体在受到惩罚的时候往往会尝试逃跑或规避进一步的惩罚,甚至会引起逆反的攻击行为。其实,对于孩子的惩罚也是一样。那种涉及疼痛、羞辱的惩罚,尽管短期内能够起到纠正不良行为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方面,这种惩罚会在孩子内心植入了暴力的种子,使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更具攻击性(社会上那些具有攻击倾向的少年犯往往曾经在家中受到过父母的*)。另一方面,惩罚也会让孩子们变得忧虑、恐惧和缺乏安全感,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感或抑郁症障碍。
4、对于孩子的惩罚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对于不同的孩子(男孩或女孩,大孩或小孩),家长的惩罚标准会存在公平对待的问题,甚至对于同一个孩子的同一性质行为,家长们在不同场景内都难以做到统一标准。这通常会让孩子们感到不解、怀疑、愤恨和反感。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0:02
1、不了解原因,冲动性惩罚:许多孩子的问题并非来源于恶意,而是由于其他问题所致,如精神压力、情绪不稳定等。如果家长只对表面问题进行惩罚,而忽视潜在的原因,孩子的问题就会继续存在。
2、不能平等的对待,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关注孩子的错误行为,而忽略了与孩子交流的机会。通过平等交流,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和后果,从而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我们只是单方面地发号施令而不去听孩子的说话,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自己不被理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3、惩罚不当:有些家长的惩罚方法可能过于严厉或不适当。例如,暴力,言语侮辱等等,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们认识到错误,反而会导致孩子失望、愤怒和无助。
4、教育行为的前后不一致,即有时候惩罚,有时候放任,这会让孩子产生反应不一致的混乱想法,不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不能接受的,从而使他们难以改正自己的行为。
5、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案:教育孩子的时候,除了告诉孩子他们做错了,还应该告诉孩子怎们做事正确的,如果家长只是单纯地惩罚孩子而没有给他们提供改正方法,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茫然,从而将错误行为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