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3 09:0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09:15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 1.1 纪日法 日是最早出现的计时单位。 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天干纪日法:早在夏代可能已产生,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后逐渐不用。 《黄帝内经》中多数只用天干纪日,如《素问�6�1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句中四组天干都是指日而言。 某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即根据每月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象)来纪日。例: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金�6�1窦汉卿《标幽赋》) 1.2 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以上划分时段的方法,通用于周代。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内经》中还有一些特定称谓,如:大晨,指天大明之时;早晡,指将近晡时的一段时间;下晡、晏晡,均为晡时之后,但下晡在前,晏晡在后;合阴,指夜半之后的一段时间;合夜,指鸡鸣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经》以外,后世医书一般都按十二地支纪时。[注意]“小时”(表中写“钟点”)的概念是到二十世纪初才慢慢通行起来的,因此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1.3 纪月法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世常以春秋作为一年的代称。 开始时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素问�6�1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西周中期之后,四时之称就规范为春夏秋冬了。长夏:因为四时与五行相配缺少一位,故加上一个“长夏”以配土。 下面介绍古代对十二个月的几种特殊称谓。 (1) 名纪月 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后世医家仿之,如清�6�1汪昂《医方集解�6�1序》“康熙壬戌岁阳月”的“阳月”即指十月。 (2) 季纪月 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6�1吴昆《医方考�6�1自序》“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3) 月建纪月 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后二月,相当于现今夏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冬至所在的月份,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一月)为正。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历法制度,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法制度也就不能统一,《黄帝内经》是三正兼用,甚至有用秦历(秦始皇时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此后大约二千年间,j基本上都是用的夏正。所以辛亥*后,对于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俗称“阴历”、“旧历”,也称为“农历”。 (4) 律吕纪月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律本来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十二个名称,后来被借用为十二月的代称。六律用以指单月,六吕用以指双月。如《类经�6�1序》“岁次甲子黄钟之吉”的“黄钟”即指阴历十一月。 在中医古籍中,也有用别称异名纪月的。如宋�6�1杨士瀛《仁斋直指方�6�1自序》题作“景定甲子良月朔”,良月即指阴历十月。清�6�1张志聪《侣山堂类辩�6�1自序》题作“康熙岁次庚戌正阳月”,正阳月即指阴历四月。 1.4 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6�1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6�1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6�1柯琴《伤寒论注�6�1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6�1陈实功《外科正宗�6�1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6�1段成己《肘后备急方�6�1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6�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6�1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6�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1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宋�6�1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1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6�1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4) 生肖纪年 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1.5 节气 我国远古时代是通过观象授时来指导农业生产的。古人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二十四等分,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这二十四个不同的视位置,实际上就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统称“二十四节气”,以此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古人首先发现的,是二分和二至。 1.6 节日 由于风俗习惯的关系,我国古代的节日很多,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 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时代,而是许多时代积累下来的,而且都是汉族地区的习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很多,如蒙古族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信奉*教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的望果节、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和宗教信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采,也值得了解和研究。 中医古籍中常用节日名称作为某日的代称,如宋�6�1严用和《严氏济生方�6�1自序》题作“宝祐癸丑上巳”,《本草纲目》王士贞序题作“万历岁庚寅春上元日”,明�6�1陶华《伤寒琐言�6�1自序》题作“正统十年乙丑中元日”,清�6�1唐宗海《血证论�6�1自序》题作“光绪十年甲申重九后一日”等等,都是用节日名称纪日的例子 --------------------------------------- 完整点想帮你、是否采纳 看楼主了 祝你找到更好的答案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09:16
中国古代的纪年是挺麻烦的,主要原因元年老是经常变换,新帝王即位后都要改元,如汉高祖刘邦12年病逝后,他的儿子汉孝惠帝刘盈即位,那么次年就为汉惠帝元年。因此要算自己活了多少岁,先要算自己经历了几个皇帝,这几个皇帝各在位多少年,这样一加就可以算出自己的年龄。 这样还算简单的。有的帝王只在位几个月,有时候新帝王还没来得及改元就死了。比如周朝时,周哀王去疾即位才三个月就被弟弟周思王叔给杀掉;周思王叔在位仅五个月,他们的小弟弟周考王嵬杀掉了他而自立。这年虽然经历了三个王,但是纪年仍然是他们老爸周定王的周定王28年。 有时候新帝王即位时间很短,才几天就死了,但是后任的帝王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或孝顺,会把他即位的那年定为他的元年,如明朝的明光宗朱常洛终于熬到了当皇帝,但是在位仅一个月就死了,没有等到第二年正式改元。于是他的儿子明熹宗朱由校就把爷爷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48年改为他的泰昌元年。其实明光宗泰昌元年与明神宗万历48年是同一年,这点在计算时间上要注意。 还有一年内多次改元的,如汉献帝建安24年,二月曹操病死,儿子曹丕即魏王位,出任汉丞相,于是改建安24年为延康元年。到了十一月,曹丕*汉献帝禅位于他,改国号为魏,于是又把这年改为他的魏黄初元年。于是这一年有三个年号。要命的是,并是所有地区都用这个年号,比如刘备控制的地区根本就不承认为魏,也不用曹丕给汉献帝改的延康年号,仍然把这年称为建安24年,而且他那边还有建安25年,当刘备称帝后,把建安25年改为章武元年。 还有自汉武帝以来开始使用年号。直到元朝,帝王的年号经常变换,几乎只要碰到自己高兴的事或认为祥瑞的事以及重大纪念日什么的,都要改元。武则天的年号更换好象是最频繁的。这些都给计算时间制造了很多麻烦。好在自明朝开始,绝大多数皇帝只用一个年号,终其之世不在改元。使用两个年号的皇帝不多,只有明英宗(他两次即位)、清太宗(他改国号)、清穆宗(曾用祺祥,但没过几个月被废止了,改为同治)。 清朝灭亡后,我国采用公历纪年的同时也采用*纪年,到了1949年以后完全采用公历纪年。计算时间对我们来说很困难,但是对当时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难事。我见过以前曾经当过私塾先生的,只见他们屈屈手指就轻易的算出年份。而且他们对公历与我国传统纪年的换算也是了然于胸(仅限于*纪年与公历的换算)。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09:16
呵呵,你这个问题不要别人查工具人家怎么回答你,现在又不用老历了…… 这个问题,你自己绕糊涂了 我国古代纪年就是用天干地支纪年,但是这与皇帝的年号没有关系 皇帝的年号只是表示臣民对皇上的一种敬仰……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1 09:17
应该是从黄帝开始的,当时采取的是用绳打结来记事,在慢慢的演变过程中就开始根据天文像现的周期变化来记事,主要是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现在用的都了公历,在古代是用干支来表示是哪一年,但是干支为60象.也就是说60年轮回一次,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公元前多少年,都了后人加上的.简单来说 同样是"甲子"年怎么区别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