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名人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1:1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45
问问首页 问题库 知识频道 用户频道 问问活动 问问团队 问问商城 电脑/数码生活家居QQ专区游戏体育运动娱乐/明星休闲/爱好艺术/文学社会/人文教育/科学健康/医疗商业/理财情感/家庭地区问题 全部问题 >社会/人文>历史话题>问题页九界激活码,问问商城第二波限量兑换! 古代中国名人传
已过期 [ 标签:中国名人传 ] 挥忆 2011-11-21 22:10
收藏 推荐答案
管子(~约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今安徽颖上人,春秋早期*家、思想家。早年贫困,曾经商,游历过很多地方,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由鲍叔牙推荐,任命为相。在齐国40多年中,深受齐桓公的重用。在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成为春秋初期一位杰出的*家。主张富国强兵、尊王攘夷,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强调“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为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垦荒地,首先打破井田制,实行内政、军制改革、选拔人才。由于管仲的改革,数年之内,齐国国富兵强,在春秋初期获得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地位。管仲在历史上还是一位有作为的思想家,他的改革及其思想,都对后世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管子》一书现存有76篇,其中除了管仲的著作外,还有弟子、后学对管仲思想言行的记载、解释等。
老子(生卒不详),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亦称老聃(一说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东)人。略早于孔子,相传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礼”。曾任周史官,周衰,老子西出函谷关隐退。老子哲学思想,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万物”的观点。这个“道”不是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他广泛地看到了事物的矛盾和变化,但是,把事物的变化看作是循环的。他把“道”看作天地万物的根源,而又把“道”说成是一种超时间空间、超感觉的精神实体。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老子哲学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哲学发展的一个总结,标志着我国古代辩证矛盾观的历史形成。《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共81章,集中体现了老子的思想,是有韵的理论文。儒、道、佛为我国古代“三教”,道教曾被奉为“国教”。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活动家、大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幼年丧父,生活贫困,曾做官,但不久去职。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曾率弟子周游列国长达14年,宣扬其主张,晚年回到鲁国,继续从事整理书籍和传授教育,编订过《诗经》、《尚书》、《易》、《礼》和《春秋》等古代文献,73岁病卒。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相信“天命论”。由于这种*主张,正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故为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提倡、利用。在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地位一天比一天被抬高。唐玄宗、宋真宗、元成宗、明世宗嘉靖皇帝、清顺治皇帝,逐代加封,号位“至圣先师孔子”、“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孔子不仅属于中国,在世界历史与现实中都有着巨大影响,孔子无愧于世界文化名人之称誉。《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是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这也是孔子学说的核心。《论语》是精华与糟粕的杂阵,我们要汲取精华、除弃糟粕。因孔子的思想不少内容属客观真理,属传统的民族美德的精神财富,这也是孔子的思想及《论语》两千多年历久不衰的缘故及其魅力所在。
墨子(公元前468~376),名翟,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家、创墨家学派。相传原为宋国人,后久居鲁国。墨子出身于手工业劳动者,当过木匠。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成为儒家的主要对立学派,称名墨家,史称“孔墨显学”,代表小生产者利益,当时门徒众多,盛极一时。墨子主张“尚贤”、“兼爱”与“非攻”,反对诸侯各国的兼并、掠夺战争。墨子提出“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墨子的“三表”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是人类认识发展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墨子也是一位自然科学家,在物理、数学方面,都有许多杰出的贡献和成就。《墨子》71篇,非出自一人之手,是墨子门徒及其后学编纂而成。文章结构严谨、说理明畅、逻辑性强、文字以达意为主,通俗易懂,反映了墨家学派的思想。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名轲,字子与,晚孔子179年,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流传至今有“孟母复迁飞典章”的典故。他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即四传学生(孔子—曾参—子思—子思门人—孟子)。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率“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曾到各国游说他的“王道”、“一天下”、“仁政”及“性善论”主张,但当时各国都变法革新、相互攻伐,不听他的劝告。大约公元前312年左右,离开齐国,从此不再出游,与学生万章等讲学而终。《孟子》一书7篇是孟轲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著的。该书艺术成就很高,一则善辩;二则气势磅礴;三则精譬巧喻、善用寓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成他的“仁政”主张,把孔子的思想进一步唯心主义化,形成了一套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历代封建统治者还把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故意大力宣传,鼓吹剥削有功,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孟子被后世封建统治阶级尊奉为仅次于孔子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主张称其“孔孟之道”。“生,亦我所欲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流传两千多年,至今脍炙人口。
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孟子同时,战国时期的唯心主义思想家、哲学家,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曾做过管漆园小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一生生活贫困,但他却轻视*厚禄,拒绝楚威王的千金礼聘。他继承与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哲学上,庄子把老子关于万物生成于精神的“道”,从主观唯心主义上又加以膨胀。后世并称他们为“老庄”。汉代学者称老、庄为道家。《庄子》一书既是道家经典,文笔恣肆汪洋,也是先秦诸子散文的重要著作。是庄子及其弟子、后学著作的总汇。到魏晋时期统治阶级以庄子虚无主义哲学,并掺杂佛教思想,建立了更为精细的唯心主义“玄学”,也叫“老庄哲学”。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楚辞》的奠基者,战国末期的*家、思想家。“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是我国最早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又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名平,字原,生于与楚国国王同宗的贵族家庭里,今湖北秭归人。他处于奴隶社会已经崩溃、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战国末期,希望得到楚王信任,主张“明法度”。对内任用贤人,修明*,富国强兵;对外联齐合纵、抵抗强秦的*主张。由于上官大夫靳尚和怀王宠妃郑袖之流亲秦派佞臣集团的排斥,被流放到大江以南。后楚国绝齐自绝,终为秦所灭。屈原眼看楚国沦亡,人民流离,而终不见信,有力难施,悲愤至极,于是*到沅、湘以后,63岁时抱石投入汨罗江而死。相传屈原死于农历五月初五,楚人痛惜其逝,纷纷划船去救他,并以粽子投入江中去祭奠,这就是后世端午节龙舟竞渡与吃粽子的来源。屈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文学方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用诗歌的形式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同情民众,倾注了他的炽热感情,“屈原放逐,乃赋《离*》。”写出了《离*》——屈原一生中最宏大、最著名的诗篇,塑造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丰满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所谓《楚辞》是指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作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继《诗经》之后的文学名著,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诗经》。西汉末年经刘向整理,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作品汇集成书,名曰《楚辞》。这样《楚辞》又成了专书的名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这句名言成为中华民族至极的千古绝唱。屈原的著作,不仅是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世界文学的宝贵遗产,屈原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为人们所传诵和喜爱。唐代大诗人李白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江上吟》)。
荀子(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他为荀卿,今山东枣庄人。他曾游学齐国,三次担任“祭酒”,即学者领袖,德高望重。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听过他讲学,享年83岁。早年虽习儒家,但后来对于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他都进行过研究,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治学广泛,哲学、*、经济以至文学,他都注意研究,他“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唯物主义思想及某些学说,经过韩非的继承与发展,成为法家的理论基础。主张“法后王”。《荀子》现存32篇,大部分是荀况自己所作,小部分出自门人之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孔子相信“天命”、墨子宣扬“天志”,荀子认为人定胜天,指出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韩非(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晚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韩国公子,出身贵族世家。出生今河南西北与陕西东部交界处。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才学强之李斯。他看到韩国在战争中屡次丧师失地,主张变法图强,韩王不纳,便发愤著书立说。他的著作《说难》、《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王嬴政(秦始皇)读后击节赞赏。公元前233年秦攻韩,韩王*迫派韩非出使秦国。他到秦国不久,便遭李斯、姚贾嫉妒陷害,屈死狱中。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唯物主义思想,综合了法家人物申不害、李悝、尚鞅、慎到的学说,吸收了儒、道两家有关法治的思想,最后完成了法家的理论体系。著有《韩非子》一书传世,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他批驳了儒家的“法先王”的主张,坚决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著名观点。“法”,即用法令来统治,他的这套理论为统一的秦王朝*集权的封建*的统治作了*理论准备。
吕不韦(公元前285~前235),战国时秦相,战国末期*家,杂家的代表人物。今河南濮阳人。曾在河南禹县经商,本为“家累千金”阳翟巨富大贾。吕不韦在赵国都城邯郸,认识了秦国质于赵国的公子子楚(秦孝文王的儿子异人)。“奇货可居”,吕不韦不惜金钱和美女给子楚,并为子楚贿通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子楚即位称庄襄王,吕不韦被任国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秦始皇登基后,吕不韦仍为相,号称“仲父”。后秦始皇亲政,因宫中发生“舍人”事件,涉及到太后和吕不韦,秦始皇处死嫪毐,罢免吕不韦,勒令回老家。不久,又将吕不韦流放四川,途中自杀。世传《吕氏春秋》诸子之说,兼而有之,是他率幕客所写的“天地万物古今之事”之书,在今仍然是一部有价值的先秦古籍,传留后世。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河南洛阳人,时称贾生。18岁即以博学能文知名郡中,20多岁时因受李斯学生郡守吴公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议论政事、问答如流,一年内便跃升为太中大夫、长沙王太傅。由于朝堂争斗,为周勃、灌婴等排挤,汉文帝疏远了他。*上提出改订历法、修正律令、制定制度,积极倡导改革。他才思敏捷,满腹经纶,4年后被召做梁怀王太傅,后梁怀王堕马而死,贾谊伤感抑郁,33岁英年早逝。贾谊一生悲惨痛苦,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重本抑末”等一系列推动社会的*主张、对汉代*产生了重大影响。所著《新书》压卷之作《过秦论》,可以说是我国史论的开山之作。后来学者认为贾谊为汉代文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亦当之无愧。*曾在读史时慨叹道:“梁王坠马寻常事,何必哀伤付一生。”对这位古时秦汉史专家、一代*新星的陨落,深表惋惜。代表作还有《治安策》。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西汉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出生史家世家。少年时代,就从师问故,攻读古文,10岁能诵读古籍,曾拜孔安国、董仲舒名家为师,涉猎极为广泛,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20岁出游江淮,35岁奉汉武帝之命视察西南,先后20年间足迹几乎遍及当时整个中国。38岁任太史令,饱览“石室金匮”(国家藏书处)的藏书。42岁主持制定“太初历”。祖先世为史官,父司马谈在汉武帝时做过30年太史令,学识渊博,通称“太史公”。父死遗言:“……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迁表示一定要继承父业、献身史学,完成父亲的遗志。迁“绝宾客之知,亡世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太初元年(前104)正式开始撰写史学巨著《史记》。后因李陵事上奏武帝,获罪下狱。但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司马迁甘受“腐刑”,他痛不欲生,欲自杀,但想到“草创未就”的著述,面对“罪至立罔加”的现实,这位为“流俗之所轻”的史家,“隐忍苟活”,并以“贤圣发愤之所为作”的事例激励自己,决心蒙受奇耻大辱,忍辱含垢、发愤著述,用他那“身残处秽”的生命,去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史,写完《史记》最后一个字!53岁时,用整整10年时间终于完成宏伟的史学巨著《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理想、血汗和坚忍不拔精神的结晶。享年59岁,大约死于汉武帝末年。鲁迅先生誉之《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司马迁不但是中国伟大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世界伟大的历史学家。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司马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享有世界伟大文化名人的地位!为我国古代历史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流传千古,后世多用此言验证人生的生死价值观。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今浙江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家贫无书,常到市肆(店铺)阅书。后来作过几任州、县官吏,因疾恨俗恶的社会风气,自动去职,以至于终身“仕途隔绝”,不得显通。他的一生精力,主要是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埋头著书立说。《论衡》全书85篇,20余万字。所谓论衡,是说所论述的是铨衡真伪的道理。在《论衡》里,王充否定了“上天”创造万物,主宰人类社会的说教,批驳神鬼、迷信思想,对人的生命现象以唯物主义的解释,其中《问孔》、《刺孟》两篇专文,对儒家的两位圣哲孔子、孟子,提出一系列的质问。如果我们把王充放到东汉这一具体历史条件下来衡量,他确实以唯物主义观点回答了不少时代提出的问题。所以说王充不失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班固(公元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辞赋家。其父班彪是汉光武帝时著名的儒学大师,曾著有《史记后传》65篇。在父亲的直接影响下,班固青年时就开始汉史的研究,立志继承父业,撰写《汉书》。东汉明帝认为班固很有才能,让他编撰《汉书》。从此,班固专心著述,“潜精积思,二十余年”才将《汉书》基本上编写完毕。全书共100篇,80万言,它规模宏大,体例统一,记事丰富,文辞精炼。《汉书》是《史记》以后的又一部史学名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里的一些人物传记从文学角度讲有较高成就,严整简净,繁富凝炼,也是后汉著名的历史散文。后因大将军窦宪案受株连,为人所陷,死于狱中,时年61岁。他的《西都赋》和《东都赋》都是宏篇巨著。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今安徽亳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父曹腾,桓帝时的中常待;父亲曹嵩,曾任太尉。汉末黄巾起义,他起兵*;董卓自立,他带兵讨伐。建安元年(公元196)迎献帝到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政权。由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抑兼并令、大兴屯田、惟才是举等一系列措施和*,力量不断壮大,仅用10余年就消灭了各诸侯割据势力,统一了我国北方。生前位至丞相,封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赠他为武皇帝,即魏武帝。曹操“外建武功,内修文学”。曹操其人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于围棋,特别是文学造诣很高。同其子曹丕、曹植都是当时的文学巨匠,显赫于世,并称“三曹”。故中国历史上有“三曹父子”和“父子三苏(父苏洵、兄苏轼、弟苏辙)”之美曰。他十分爱好文学,颇有修养,一生戎马倥偬,始终不忘读书、写作。凭借地位,搜罗文士,形成建安文学的黄金时代。曹操文风朴实,言之有物,《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都是*喜爱的作品。“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把曹操当作一个封建统治者之中的英雄来评价,是公允而又恰当的。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杰出的*家和军事家,幼年父母双亡,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叔父去世,定居隆中(今湖北襄樊西),和好友徐庶、崔州平谈古论今,年轻时就刻苦钻研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号称“卧龙”先生。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恳请诸葛亮辅佐他。诸葛亮为报答知遇之恩,从此开始其*生涯,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成为“盖功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重要角色。诸葛亮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出任蜀相20多年,他“淡泊名利、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想完成统一大业,亲自领兵出祁山,伐中原,积劳成疾,54岁时病逝于驻地五丈原。后世赞颂诸葛亮:“沥胆披肝,六经以来二表;托孤寄命,三代而下一人。”“故国不归,山河未遂中原志;忠魂犹在,道路争瞻汉相墓。”
陶渊明(公元365~427),又名潜,字符亮。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人,我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家世代做官,曾祖父陶侃在晋朝作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都作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陶渊明自幼好学,“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年轻时胸怀“大济苍生”的宏伟抱负。20多岁至41岁期间入仕,做小官,因他正直耿介,“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满当时黑暗现实,最终辞官而去,此后长期归田隐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再也不肯出仕。义熙六年(408),家被一场大火焚毁一空,终年辛劳,难以糊口,亲友们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为他私立谥号“靖节征士”。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流传后世诗歌12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创作田园诗的鼻祖,他在中华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只有屈原、李白、杜甫几位诗人可与他比肩。因他归居田锄,恬美的田园风光和热爱田园生活的志趣,便成了诗人歌咏的主要内容。钟嵘评价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苏轼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范晔(公元399~446),字蔚宗,南北朝顺阳山阴(今河南浙川)人,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出生官宦之家,年少好学,博涉典籍,善为文章,兼能隶书,通晓音律。祖父范宁曾任东晋豫章太守,著名学者,著有《春秋谷梁传集解》。父亲范泰任宋待中,能文。范晔自幼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17岁踏入仕途,后不得志,在他任宣州太守时遂写历史名著《后汉书》计90卷。范虽为口吃之人,却写得一手好文章。他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多才艺、见解深邃。文“简而且周、疏而不漏、见识宏远、文辞精美。”后因人控告他参与谋反被处死,时年48岁。《后汉书》受到历代史家的赞许。《后汉书》同《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成为史学领域里的一代辉煌巨著。章炳麟赞曰:“《史》、《汉》之后,首推《后汉书》。”
颜之推(公元531~601),字介,原籍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北周文学家。是魏晋王朝以来北方的土族,世族都在东晋、南朝做官,坟墓也都在建康,是土族中的所谓“侨姓”。颜之推出生在湖北江陵,从小就继承家风,博览群书。江陵为西魏军所破,投奔北齐,初仕梁元帝散骑侍郎、平原太守。齐亡入周,为御士上士。后疾卒,享年71岁。颜之推有三子:颜思鲁、颜愍楚和颜游秦。著作有《颜氏家训》传世,堪资鉴戒、启悟后人,以儒家传统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名著,对后世家庭思想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强调家教父母是关键,切忌“无教而有爱”、“爱子要爱得其所,爱得有方。”主张谦退。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盛唐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文章冠世,画绝古今。”、“在泉为珠,着壁成画。”诗画成就极高,又擅长音律,中国伟大的诗人,著名的画家。开元九年20岁时中进士榜首,官至尚书右丞,所以又称王右丞。因不得志一生过着亦官亦隐的安逸生活,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诗歌、绘画、音乐皆有成就。王维、孟浩然并称“王孟”,是开创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诗作精禅理,蕴哲论,誉为“诗佛”,一代诗匠,把我国古代的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开后世水墨画之先河,奠定了“水墨山水”的基础。宋人苏轼曾赞颂他的作品:“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深得渊明之妙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45
三曹——三国曹操、曹植、曹丕父子
三苏——北宋苏轼、苏辙、苏洵父子
三袁——明代后期*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并称
建安七子——曹操、曹植、曹丕、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初唐四杰——王勃杨炯
骆宾王
卢照龄
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进、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书圣——王羲之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大李杜——李白与杜甫,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
唐初三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
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宋四大书法家”,“蔡”原是蔡京,但后人认为蔡京人品太差,就,就把他换为蔡襄
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与刘基(字伯温),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朝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
明朝文坛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
明朝文坛后七子——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扬州八怪——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
明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亦称为“吴门四家”。
清四家——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梁、王”。
清四王——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称四王。四王是中国清代绘画史上一个著名的绘画流派。其后又有王三锡、王廷元、王廷周、王鸣韶,画山水俱师法“四王”,“只是遵循前规,并无创新突破。前者称“小四王”,后者称“后四王”。
西泠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是清代以杭州为中心的篆刻流派,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1:46
什么意思啊,相想要写什么
古人的历史传记很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