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金枝欲孽片头曲“梦半醒 我方知这样寒冷”是什么字体?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3 15: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6 02:49
《兰亭序》
千古名亭——兰亭
因为《兰亭序》,我慕名前往兰亭。
兰亭是建于汉代的一个驿亭。由于越王勾践曾在此种兰,兰亭由此得名。但那时的兰亭默默无闻,如果没有《兰亭集序》的出现,兰亭也会与古道上的其他驿亭一样销蚀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它得以名扬天下。它的出名在于东晋时代的王羲之,当时他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在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他邀好友41人,在兰亭以修禊事,“禊事”又称为“袚禊”,“袚”为除,“禊”为洁,意味着消灾去病。这是一种祈祷仪式,起源于汉代。到魏晋以后,将三月上巳定为三月初三,形式也由洗濯袚改为了引流行觞、饮酒赋诗了。
当天,微风和煦,天气晴朗,文人雅客列坐在曲水两侧,他们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飘流至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三觞。这次聚会中,有26人作诗37首。王羲之乘着酒兴方酣当场作了一篇序文,传说当时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通篇28行,324字,凡字有重复者,皆变化不一,精美绝伦。这就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王羲之书法代表作《兰亭集序》。由于此序为书圣墨宝,兰亭也由此成为书法圣地,成为历代文人墨客觞咏游览、尽兴吟诗之所。园内东侧为流觞亭,就是当年曲水流觞处。是兰亭的中心,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正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亭前曲水叠石,水不很深,水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在这样清澈的流水、雅致的环境中,怎能不流觞咏饮?
在兰亭的每一处,都可闻到浓浓的墨香。虽然兰亭几移其址,但从明代、清代重建的兰亭,并且由康熙御笔写就的“兰亭”,从此,兰亭就在此处了。今天的兰亭,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兰亭集序》中所描述的“有崇山俊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的迷人景色。
兰亭是一个充满典故的地方。兰亭内的三块碑都有一个故事,它都是因了兰亭而发生的。从兰亭的幽静的石板路向里面走,看到的第一块“鹅池”碑,它竖立在一泓清水边的三角形碑亭里。水池不大,果然有几只白鹅在那里嬉戏,因为它们已经见多识广了,丝毫不理会游人的到来。洛宾王小时候曾作了那首:“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这里能感受到一个孩子眼里的诗情画意。至于“鹅池”两个字,传说王羲之当时刚把“鹅”字写好,闻皇帝诏至,即出接诏。这时他8岁的儿子王献之看父离去,提笔续写一“池”字。如果仔细观察,果然两字风格不太一样,“鹅”瘦“池”肥,这就是有名的父子碑。
过鹅池沿着林荫覆盖的小路继续前行,越过三曲桥,便是小兰亭,见到第二块“兰亭”碑,这两个字原为康熙手书。*中被砸成三截,抛入水中。到80 年代初再打捞出来,重新粘合到一起,但“兰”字无尾,“亭”字无头,可明显看到粘合的痕迹。据导游小姐说,曾请沙孟海老先生补写残缺的部分,沙老以平民不好补写御笔为由谢绝了。沙老真够聪明,他并不是怕自己会狗尾续貂,以我想来,他或许对曾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灾难的愤懑之情难以消除。于是,有人又说,这样也有一种残缺的美。其实,残缺的不是这块碑,而应是那些残缺的灵魂。每当游人来到这里就忍不住用手去描画残缺的部分,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虽然字体不全,但由于老百姓的不断抚摩,残缺的部分已隐约可见。所以,人们称此为“君民碑”。
在兰亭的北面不远,就是立在御碑亭内的第三块碑——康熙和乾隆二帝的“祖孙碑”。御碑亭八角重檐,气势宏敞,又有清流环绕左右。此亭是一座幽雅别致的江南风格亭榭,亭高12.5米,内置我国最大古碑之一的兰亭御碑,碑高6.8米,宽2.6米,重1.8吨,正面是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序》全文,字体秀美华贵,显出帝王之气,背面是乾隆游兰亭时写的七律《兰亭即事》诗:“向慕山阳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成佳地,觞咏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毅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乾隆风流倜傥,曾六下江南,演绎了多少或正史或戏说的故事?他的字也同他的人一样潇洒飘逸。据说,在历代所保存下来的碑文墨海中,不仅因为这块碑的高大厚重,而且更因祖孙两个皇帝在一块碑石上作文,使得这块碑绝无仅有。
乾隆诗中的“聚讼千秋不易评”,我觉得应该理解为与《兰亭序》这桩悬案有关。相传王羲之的《兰亭序》一直为王家的传家之宝。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僧人智永手中,他将此墨宝传给他的弟子、琴棋书画皆佳的辩才,唐太宗酷爱王的书法,尤其想得到《兰亭序》,但辩才却深藏不露。后来,御史萧翼设计将墨宝骗到手,献给唐太宗。辩才得知*后气死。唐太宗对墨宝爱不忍释,临死时竟命人用它来殉葬。从此后世人便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后人所传的《兰亭序》,都是历代摹本,传说冯承素的《兰亭序》最接近王的真迹。在兰亭园内的墙壁上看到不同书法的版本,风格各异,但都堪称上品。
兰亭内还有一块写着“太”字的碑,漆黑的碑上,大大地刻着一个白色的“太”字,煞是醒目。这颗字也缘自一个典故。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自幼聪慧,随父学书,书法颇有乃父之风,他在众人的赞誉面前,自恃骄傲。一天,他将写好的几张“大”字拿给父亲看,满以为能得到父亲表扬,但父亲看后,却什么都没说,只在一张纸上的“大”字下点了一点,献之又拿去给母亲看,母亲说,这几个字,就是这一点写得最好,献之羞愧而出。从此发奋,竟然写完了18缸水,成为一代书法家。我记得小时候就听过这个故事,由此也发奋了几个月。我想,这应该是讲给孩子们听的励志故事罢。
在流觞亭北,有 “王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正中悬挂王羲之画像,两边的楹联是“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坐放言无古今”,可以说是对这位大书法家一生的总结。祠前清泉流动,祠内环以回廊,正中有一长方形“墨池”,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日久池水变黑,池中有后人建的“墨华亭”。回廊的墙上也有许多碑刻为《兰亭集序》摹本复制品、木雕、挂屏、刻石等。可惜我去的时候,右军祠正在维修,脚手架林立,只有祠前的水塘内荷花开得正艳,感觉还不错。
王羲之的的行楷是后人临摹的范本,尤其他的新体行草开辟了书法的新体种,他被称为书圣当之无愧。兰亭有了《兰亭序》而生辉,引得多少才子慕名前往。导游小姐告诉我,每年的书法节都在兰亭的“曲顺流觞处”举行。文人们也学古人的样子坐在曲水两岸,喝酒要吟诗,吟不出者,罚酒三杯,笑声和歌声荡漾在曲水边。这样的书法节名副其实地把酒和文化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我不知道,中国人崇尚酒文化是不是来源于此呢?
在荡漾着浓厚文化氛围的兰亭园内,也忍不住附庸风雅一回。在园内买了当地当地出产的名牌毛笔,还买了据说是由当地书法家手书的《兰亭集序》绢扇,以及写着《兰亭序》的镇纸,这些价格都不菲,因为卖主解释说,这是按字算价的,因为兰亭序有324颗字呢。我历来不喜欢景点里有浓郁商业气息的小卖部,但是在兰亭,尽管也有这样的小卖部,但是所售的商品都与兰亭有关,让人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看着三三两两、远不如其他景点那么多的游人,在这里观景,还不如说来感受文化,走近王羲之。兰亭也会因为有王羲之和他的故事而永久地存在下去,并且,还会产生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