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府哪个习语是曹操独创的?从此老人们就不怕说“死”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4-14 20: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4 23:40
中国文化传承了五千年,其中有很多精华值得一直传承下去,也有一些糟粕需要剔除。在中国的普通话中,最大的糟粕就是迷信。——中国人不仅信奉敬鬼神,甚至避谈死亡,尤其是老年人,最怕谈死亡。然而,说来也巧,在汉末的三国历史上,一个勇猛的人创造了一个习语,这个人也意味着死亡。人们经常谈论它,而不是禁忌。这个人是谁?他发明的习语是什么?说起这个人,大多数人都很熟悉。他就是汉末最大的赢家,曹操。曹操,本名孟德,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起兵为义,讨伐董卓,放下黄巾,成为诸侯。之后斩首,投降张绣,活捉吕布,灭洱源,平定乌桓三郡。从此统一江北,成为最大的诸侯。这是他的军事成就。政治上,他根深蒂固的统治天下,广为人知的是迎凤天子立诸侯。至于他的文学成就,估计没人会陌生。毕竟他的《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之类的作品早就出现在教科书里了。
我们今天要说的《习语》也是出自他的一部文学作品,但他写这部作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一份军令状,或者应该算是一篇激励将士的讲话。因为他“发表这个讲话”的时候,正好进军到乔县,所以这个作品叫《军谯令》。原文如下:“我是一名叛乱者,我将使世界摆脱暴乱。老土人,丢了性命,整天在乡下奔波,不知所云,让我苦不堪言。他的义兵来了,没有别的兵了。让他的亲戚教他田地,让官员教他耕牛,让老师教他。为生还者立庙,让他们祭拜祖先,有魂有灵。一百年后我能做什么?”
意思是,我是一名志愿者来消灭世界上的暴乱。现在,家乡的人在战后几乎都死了,我走在路上再也见不到熟人,这让我很难过。现在,我保证,战死的军人将没有后代传宗接代,让亲人传宗接代。政府会给他们田地和耕牛,派老师教他们成才。此外,政府还会为他们修建寺庙,让他们有地方祭拜祖先。如果这些都能实现,我死后就没人后悔了。
读到这段话的人,有人感受到了曹操的悲伤,有人认可曹操的想法,有人认为曹操只是给他的士兵画了一个大蛋糕,鼓励他们继续为自己而战。还有人跳出文章主旨,回归文字,从曹操的话里总结出一个习语,就是“百年之后”。当时曹操杜撰了这个词,意思是“我死后”。1800年过去了,这个词的本义没有变。只是有了这个词,人们不再羞于说死亡,就连老人也经常说起。在鲁迅老师的笔下,这个词更是出现在人物对话中,放在提问中。比如他的《‘题未定’草五》《百年后你会葬在哪里?总之,听起来没有半分冒犯。
经过整体分析,我们不难知道,曹操的作品不仅有“酒为歌,人生几何”的灵动;有“老马,志在千里。“烈士暮年,英雄心”的豪情;要有“天下无孤,不知几时为王,几时为帝”的自信;还有一些成语可以广为流传,完全口语化,让人忘记对死亡的忌讳和恐惧,心平气和地谈论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