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06:1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2
蜀国的灭亡是因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刘禅已无力回天,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之说。首先刘禅继位,诸葛孔明没有放权。东征西伐是诸葛亮的决策,也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定的夺取天下的方针策略。随着环境大势的变化,刘禅没有自主权,诸葛亮也没有随大势而变化,也就是说战略上没有变化,没有随大势而改变战略,造成了自己鞠躬尽瘁,壮志未酬身先死,最后一个烂摊子落在刘禅的手里,国力已经衰弱,蜀国能人辈出也无力回天了。至此刘禅背着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了。
像我们上中学那会儿收录课文里的那篇陈情表的作者李密,不愿出仕晋朝做官,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觉得刘禅是个明君,像刘禅的汉朝九十万人口,除去一般妇女,剩四五十万,再除去老人和孩子,就这样供养十几万军队,三四万官吏,而且对外战争还要种地,生产钢铁,兵器,喂马等等,诸葛亮一出去进攻就带走全部兵勇,估计家里都没人种地了,就这样兴兵北伐了五次,历时六年,整个国家忙于备战,连人口生息繁育的事都不做了,而且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出动十三万精兵,外加十几万农夫,每天消耗粮食就四万石,一个月就一百二十万,两个月就得花二百四十万,如果诸葛亮不能攻城略地,以战养战,将巨大的战争压力转嫁到魏国,他们后汉的国力总会难以维持。
但刘禅心急归心急,心里也明白,北伐中原,匡扶汉业一直是诸葛亮的夙愿,如果这个愿望都满足不了,他的相父很可能会立即垮了。所以也一直不惜代价,毫无异议的支持他。诸葛亮把举国力量都投进去了,如果不能成功,它的反噬之力很可能会翻转过来压垮整个后汉。我个人感觉刘禅这个皇帝比跟他同时代的曹睿,孙权都好一点,虽然一方面也可能是诸葛亮的教导,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卑以自牧,还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从刘禅开始,年纪轻轻就青菜豆腐白米饭过日子,这样也才能让臣民心服,每天粮食定量,多余的都运到前线。比起曹睿大修宫殿房子,又是寻珍觅宝,虽然也跟家境有关吧,但刘禅卑其宫室,俭其衣食,不以百姓的役力而奉己一人,比曹睿强多了,而且刘禅心地宽厚善良,虽然孱弱,也比孙权还有他子孙要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2
刘禅并不是昏君,而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原因如下。
其一,刘禅在位40年,没有大的叛乱。
和曹魏249年发生的高平陵之变,东吴孙峻、诸葛恪专权相比,蜀汉在这40年中,几乎没有宫廷政变。刘备死后,“相父”诸葛亮掌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把蜀汉内外治理得国泰民安,不需要刘禅多动脑筋。刘禅只需要逢年过节主持祭祀仪式即可。
在诸葛亮之后,是蒋琬、费祎、姜维先后掌权,他们都能在刘禅的领导下安安分分地办事情,没有想过叛乱,夺权之类的事情。这40年中,刘禅始终牢牢抓着蜀汉朝政大权,没有旁落。而同时期的曹魏、东吴,都因为皇权更迭,大权旁落,还因此发生了兵变,血流成河。
其二,刘禅识时务,知进退,为保全成都老百姓,开城投降。
公元263年,邓艾*阴平小路,消灭诸葛瞻七万御林军,进入蜀汉腹地,包围成都。此时的刘禅面临两个抉择,即血战到底,还是开城投降。这是一个艰难的二选一,刘禅思索良久,不能决断。
这时的蜀汉,还有不少远在边关的精锐军队,如剑阁的大将军姜维、南中都督霍弋、巴东太守罗宪,这些都掌握重兵。如果刘禅在成都组织御林军抵抗邓艾的进攻,与城共存亡,再发出勤王令,让这些边关军队回援,应该有八成的把握吃掉邓艾军队,转危为安。
可是,他在投降派谯周的劝说下,为了保全成都的老百姓,选择了开城投降。其实早在刘备包围成都时,益州牧刘璋就为了益州的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开城投降过。现在,刘禅也是同样的选择,他们都是为了保全老百姓,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好君主。
其三,刘禅发挥出“影帝”水平,成功骗过司马昭,安度晚年。
刘禅投降后,虽然经过钟会、姜维之乱,也没改变投降的事实。他于公元264年进入洛阳,受到晋公司马昭的隆重接待,被封为安乐公。在宴会上,演奏蜀中乐曲和歌舞,这让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一个个低头流泪,沉默不语,而刘禅喜滋滋地欣赏乐曲。这时,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回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乐不思蜀”。刘禅知道自己的处境,知道这是司马昭对自己的考验,如果自己一个回答不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自己一个人身死是小,如果连累了蜀汉旧臣及老百姓,罪就大了。因此,他效仿父亲刘备当年“惊雷失筷子”的手法,来了个“乐不思蜀”,安全过关,得享晚年。《汉晋春秋》中记载如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总结:如果说刘禅是一个“千古一帝”那明显是夸大了,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如果说刘禅昏庸无道,残暴不仁,也有失偏颇。他却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3
“乐不思蜀”作为一个成语广为流传,就是起源于刘禅的,蜀国始于刘备,终于刘禅。
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魏帝封他为安乐公。在一次宴会上,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刘禅欢乐嬉笑,无动于衷。而这个成语的意思也是说刘禅甘于被虏,不思复国,刘禅也作为弱智君王被骂了几千年。
其实我们看,刘禅在诸葛亮病逝之后,仍然能够保守江山三十年,虽然没有什么建树,但是也没有什么大乱。
刘备在临终时,曾经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对刘禅也做了交代,对诸葛亮要”事之如父“。刘禅严格遵守刘备的遗言,一切活动都交给诸葛亮,从来不去干涉”按照丞相说的做“。
也就是说他知道诸葛亮的品性,交给诸葛亮放心,而诸葛亮鞠躬尽瘁,确实也是非常可靠。
但是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大权交给了蒋琬和费祎,显然他们没有诸葛亮可靠。但是刘禅让他们分管军政,能够互相制约平衡,可以很好的扼制他们的野心。
而且刘禅当政期间,很少出现*大臣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一个仁慈的君王。
其实在三国鼎力的阶段,蜀国的国力一直就不强大,历史上朝代更迭是车轮滚滚,一直上演,就算再有能力,也充当不好这个接盘侠。就算被后人诟病的乐不思蜀,对于刘禅来说,何尝不是一种选择呢,他通过这种方式,保全了自己。
刘禅虽然不是英明神武,但是也不是弱智,之所以被人如此看待,还是在演义中,突出了诸葛亮,他做了陪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3
事实上,刘禅并不是没有治国之才,他在位期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回顾刘禅的一生让人想起一句话,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
有一个人,如果说他是素丝无常,唯所染之,大多数人猜不到他的名字,而如果换个说法,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几乎所有人都会恍然大悟,哦,就是那个开城门投降,后又乐不思蜀的刘禅啊!
事实上,刘禅并不是没有治国之才,他在位期间,发展经济,与民生息,诸葛亮死后,还能在群雄割据的三国时期支撑数十年,能力并不平庸。而这样的刘禅,之所以被后世诟病,一是因为蜀汉灭亡,二是因为亡国之后,他又语不惊人死不休道:“此间乐,不思蜀”。
由于历史有时候并不是人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刘禅的乐不思蜀,根据目前学者的研究,大致可以推断出两点,往小了说,是为了自保,往大了说,是为了天下统一。从刘禅的为君之道,以及后来蜀汉旧部和刘禅本人的结局来看,这两点是符合史实的。不过,这些都是从*角度推测,以理性角度分析的,那么如果没有这些*因素,这句话,会不会也包含了刘禅真实的想法呢?他或许,其实并不想做皇帝,他不想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只想拥有平凡的幸福?
根据史*载,刘禅登基为帝时,年仅十七岁,还只是一个少年,而这个少年,在此之前,他经历了失去至亲的痛苦,也*和挚爱分离。
刘备摔孩子一事,古往今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赵云长坂坡救主的英勇,以及刘备的惜才之心,帝王之术。可没有人记得,在那一年的长坂坡,刘禅的生母,为了不拖累赵云带走自己的孩子,也为了不让自己成为曹操威胁丈夫的人质,那个柔弱的女子,投井自尽了。对于刘备而言,那只是他的妻妾中一个人而已,对于历史而言,这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可是对于刘禅而言,那是他的母亲,唯一的母亲,在他尚在襁褓之时就离开了他,等刘禅长大以后,他一定有为她的母亲而伤感过,为了自己父亲实现天下一统的伟大抱负,为了自己能够顺利脱险她牺牲了,可是,她的牺牲并没有换来父亲多么深情的怀念。他也一定不能懂,为什么男人心里想的都是王权霸业,他们胸怀天下,却又连自己的妻儿都可以抛弃。他不愿意做这样的人,可是最终,他的挚爱,他也没有保护得了。
刘禅在幼年时,是曾经被拐卖过的,具体时间,具体是哪一次战乱,自古以来,争论不一,但是的确有这样一件事存在。刘禅被拐卖入的是一户普通农家,虽然不是亲生儿子,但是善良的农户两口子,都视如己出,随着刘禅慢慢长大,还给他物色了一个媳妇,小两口在乱世之中过得很幸福。结发之妻,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一心一意跟随着他,按照常理而言,在刘备找回了失散多年的刘禅,也将他立为太子后,她应该被封为太子妃,等到刘禅登基,她可以为后,可是,在所有的历史里,刘禅的这位结发之妻,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仿佛消失的干干净净。
她去了哪里?答案很简单,消香玉损。
刘禅的两位皇后,都是张飞之女,而张飞在蜀汉的地位,不用多说。这很明显是一场*婚姻,在这场婚姻里,刘禅的结发之妻是必须要多余的,因为虽然她地位卑微,但是在刘禅心里,他是深深爱着她的,这就意味着,张飞的女儿嫁给他以后,很有可能受冷落,就算不受冷落,也肯定不亲密,地位岌岌可危,所以,她必须牺牲,而刘禅,他无法阻止这一起的发生。他或许采取过保护措施,但是,没有用。在汉朝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不是没有先例的。当年,刘病已登基,封结发之妻许平君为后,由于刘病已独宠皇后,冷落了霍光之女霍成君,为了霍成君能登上后位,霍母买通产婆使得许皇后难产而亡。即使故剑情深又如何,后来也还是没能保护自己心爱的女子。刘禅的结发之妻,大概也和许皇后一样,甚至,她还没有许皇后那么幸运,她消失的默默无闻。
经历过这些,刘禅心里对皇位或许并不是很渴望的,只是,他的出生注定了他不能任性的选择自己的想要的生活。或许有人会说,出生帝王之家,这一切都是很正常的,是刘禅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可是,刘禅他毕竟是一个少年,而且他是体验过平凡却真实的幸福生活的,如果不是他需要继承蜀汉王权,他本可以过着他喜欢的生活,哪怕是乱世,他至少可以有母亲,有妻子,有他自己的自由。
白帝城托孤时,刘备对诸葛亮说可以对刘禅取而代之,或许那时候,刘禅他心里是渴望着有一天,诸葛亮真的把他取而代之的,人各有志,父辈的雄心壮志着实不应该强加于下一代,这并不是一个人的责任心问题,而仅仅是生而为人,我们每个人都选择自己生活方式,梦想追求的权力。可惜的是,刘禅这点小心思诸葛亮并不知道,他被刘备的托孤之词感动的稀里哗啦,只想着肝脑涂地报效先皇。
蜀汉灭亡并不是刘禅一个人的问题,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就算诸葛亮真的还活着,也不一定能逆天改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还苦苦支撑了这么多年,尤其是,他本无心帝位,却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做了这么多年,而且,他还没有破罐子破摔,索性沉溺酒色之类,放纵自我,着实不易。他投降了,因为实在支撑不下了,也尽心尽力了,他能为蜀汉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使百姓免于战乱。
回顾刘禅的一生让人想起一句话,我不要天上的星星,我只要尘世的幸福。刘禅的乐不思蜀,其实也是他自己的心声,只是这心声,旁人很难懂,因为他的乐并不是纵情酒色,也不是性命无忧的乐,他的乐是他终于可以解脱,虽然,这解脱来的太晚,这之前,他牺牲了太多,但至少,在一生中,他还能拥有这样的时光,已经很好很好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5:14
刘禅之所以被称之为聪明,那是因为他作为亡国之君,却能够安享晚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除了有司马炎宽宏大度之外,也要刘禅有足够的智慧才行。
作为刘备的儿子,刘禅的压力还是蛮大的。因为刘备临死之前,把自己打下来的江山,给折腾的差不多了,蜀汉当时基本算半亡国状态。这个时候刘禅接过了这个烂摊子,他压根就不知道怎么做,一来没有治国经验,二来实在是太年轻了。
所以这个时候是诸葛亮承担了这个重担,他将蜀汉帝国重新收拾了起来。诸葛亮执政12年后,帝国的大权交给了刘禅。30岁出头的刘禅,终于开始亲政。
很多人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这话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刘禅当时已经做得不错了,至少比一般的亡国之君要好得多。他任用费祎、董允等人维持朝政,后来又将军权交给姜维来管理。整体上总览了蜀汉政权接近三十年时间。
这是比较不容易的, 这三十年时间,刘禅一直手握大权,从来没有旁落的时候,可见刘禅还是有一定执政能力的。
在蜀汉大门被打开以后,刘禅能够主动出城投降,避免蜀汉百姓再遭涂炭生灵,虽然有些窝囊,但也算是功德无量了。等到了洛阳以后,刘禅在司马昭面前各种装傻充楞,乐不思蜀的名声传开以后,司马昭彻底放心了。
倒不是说刘禅真的骗过了司马昭,而是刘禅的这种行为,已经完全将他那点号召力给损耗殆尽了。既然没有了威胁,司马昭当然放心了。可以说刘禅果断装傻服软,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