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5 19: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9 06:49
椰瓢的拼音是yēpiáo。
椰瓢,汉语词语,读音是yēpiáo,释义是用椰子壳做的瓢,民间工艺美术品。椰瓢,初见以为是坚硬,是不可一世的自信。然而它,却像一位智者,带给生活简单、熟悉又深刻的感悟。
石瓢,是传统器型,可它的样子,却从传统里面跳出来,自成一派,不破不立。像颗饱满的椰子,像把坚实的水瓢。
一弯流是自然胥出的支流,从这个起点,慢慢走到另一个中点:壶钮。桥式的造型是经典中的经典,却很少与截盖的石瓢搭配;壶把由上至下、由粗到细、由古拙到纤巧;短短的毫厘之间,仿佛半生艰难的路。
当兰花开着,我便想起胡适的那首《兰花草》: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兰花不知道自己有多幽静,天分,天性,从来都不需要发言和解释。
壶底的三个钉足,小小的,却坚韧。放在手中,还有些刺痛感。它是整个壶中最坚硬的部分,就像人身体上最坚硬的部分是牙齿,它的存在是为了让经过它的食物变得柔软;而钉足的坚硬,也是为了爱器的拥有更柔软的心。
人生的所有的坚强都是同理,人必须温柔地对待自己。可以破碎的,其实是我们坚硬的那部分,那些柔软的,依然柔软,藕断丝连。“石可袖亦可漱,云生满瓢咽者寿”能完整地接受自己,无论是器还是人,往往温柔。
拓展知识:
中国古人称椰子为胥耶、胥余、椰栗等。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曾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宫”,将许多南方奇花异木移植在宫中,当时的文学家司马相如还专门写了一篇《上林赋》,其中提到“留落胥邪,仁频并闾”,胥邪即“胥余”,后世学者考证,这就是椰子。
由于椰子是热带水果,喜欢阳光、高温、雨水,因此,汉武帝移植椰子是否成功人们不得而知。不过,椰子在当时是很珍贵的。
清代人李调元在《南越笔记》里就记载了一个故事:赵飞燕被立为皇后时,她的妹妹赵合德送了许多珍宝,其中就有椰叶席。可见,当时以椰叶为材料做成的生活用品也算得上是珍宝了。
李调元在广东为官多年,但他生活的年代和赵飞燕的年代相差了一千七百多年,这个故事或许也只是他从民间听来的一个传说。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交通不发达的汉代,北方人想见到椰子一定不容易,因为当时的大部分典籍中都没有椰子的身影。直到东汉时期,《异物志》中才有了对椰子的详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