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5: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6:25
玉山芋饺
问起出门在外的玉山游子,最怀念家乡哪一道美食时,他们总会罗列出很多,不例外的总是有芋饺。比如说我,每次回家总是邀上友人去县城的沿河路吃鸭头,等鸭头鸭掌吃完了,剩下的辣汤里就会加芋饺,每每此时我方觉得正餐才开始。当然真正美味令人念念不忘的当属家人做的芋饺。
玉山种芋头的不在少数,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芋头。大的芋头煮不烂,一般和鸡杂鸭杂炒丝儿,或者切成丝儿煮熟拌酱料等晒干了便可以当零食吃。芋艿除了和猪血煮,最常见的就是做成芋饺。用自家的芋艿,洗干净煮烂薄皮,再加红薯粉碾碎,一边和一边加粉,到了不粘手,且有一定韧性后,就可以包馅了。整个过程对于一个熟练的玉山奶奶来说,是非常轻松的,而且可以说的上温馨。
外出工作的朋友们有时候总会想起老家芋饺的味道,想起家人朋友一起做饺子的温馨场景,于是免不了也要自己买来原材料,动手做做,也许没有宽敞的厨房,没有齐全的工具,但是芋饺好像也无需太多,只要一颗热忱的心!做好了邀请同事朋友一起来品尝,在发发朋友圈,给微信那头的亲人们看看,想想也是极美的一件事。
也许,芋饺已经不仅仅是玉山朋友心中的一道美食了,更是一股浓浓的乡愁。
建瓯芋饺
芋饺也称“枷鞑仔”“嘎拉泽”
发源于福建省建瓯主要并盛行于建瓯北部乡镇,主要是东游、水源、川石等地。关于“嘎拉泽”的来历有许多传说,一种认为始于元朝,那时候蒙古兵进犯中原,侵入福建,建瓯人民极为痛恨蒙古兵的烧、杀、抢、掠,于是用芋子和地瓜粉等原料包上肉陷,做成三角形状的饺子命名为“枷鞑仔”(音“嘎拉泽”)(那时候对蒙古兵蔑称“鞑仔”),并下锅煮食,以泻痛恨,不想美味异常,并不断加以改进,随成今日之芋饺(“嘎拉泽”)。按此计算芋饺已经诞生约有700多年的历史。
另外一种说法,始于清初,建宁府城(今建瓯)遭受清军一次野蛮屠城,住在城里面的富人纷纷跑到乡下寄居穷亲戚家里,乡下穷亲戚突然间接待这许多客人,一时拿不出好菜来,匆促间只好将芋子煮烂,调进地瓜粉,弄成饺皮,而后将家里现成的兽肉剁碎包入,捏成三角状,放锅内煮熟捞出盛起,浇上麻油酱油,洒上葱花姜末,淋上家酿红酒。富人们正是难得一饿之时,尝此美味连声称好,问道,此菜何名?穷亲戚如何知道此菜名称,心想,若不是清兵打来,你们如何会遭难?这鞑虏着实可恶。灵机一动,菜名脱口而出,这就叫“枷鞑仔”。
我们可以看出,芋饺的诞生与异族入侵有关,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满人在当时都是侵略汉民的异族,所以人民为了表达痛恨之前以食物命名“枷鞑仔”“食之,芋饺在饺类当中最为独特,其三角形状在饺类中罕见。
在东游等地逢年过节必家家户户吃芋饺,由于馅需要使用鲜猪瘦肉,导致乡下猪瘦肉比城市要贵,由此可见当地吃芋饺之风盛行,与北方人好吃面粉做的水饺相反,这里的人民几乎很少做水饺吃,取而代之的是芋饺,主要原因是原料方便,就地取材,更重要的是芋饺味道独特味美,煮食方便耐煮,不怕漏馅,水开放入盖锅即可,绝对不怕粘锅。
原料:(主料)芋子、薯粉、家养猪肉、鸡汤 (辅料)盐、猪油、葱花、香菜、家酿黄酒.
制作工艺:今制夹鞑子有无馅和有馅两种。选取红芽芋煮烂去皮揉成芋泥,加入蕨粉(今蕨粉极少,以香薯粉代替),水适量再揉成面团待用。取猪腿肉如扁食馅的作法制成肉酱,加盐水、碱调匀入平底盘,竹片刀刮成丸,包入芋粉皮中捏成三角星形,下沸锅煮熟。食用时起好高汤,加味精、红酒等调料,滴麻油,撒上葱花即可。
特点:芋饺煮熟后晶莹透亮其状如玉亦作“玉饺”,其皮滑嫩有韧性,无馅者软滑清爽,有馅者皮软滑而馅香脆口。
芋饺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最正宗的三角形,一种是跟普通饺子一样的做法。如果馅不够的话,直接把皮搓成条状,筷子大小粗细,用手一捏,取10厘米长短的样子,就是东游一代特有的小吃,俗称鱼秋仔,口感独特。
芋饺的做法:
1 芋饺的面皮:芋饺的面皮是番薯粉和芋头做成的,芋头最好挑选老点的,粉点,在煮好芋头后要趁热马上剥皮与已经拌好的番薯粉捏在一起,捏成面团。
2 芋饺的馅料:芋饺的馅料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在武义这边大多都是肉,葱与豆腐,三者合拌。
3 芋饺的做法:芋饺在团好面团后寨一截,用擀面杖来擀成面皮,在包进馅料,捏成三角形。
注意: 面皮一定要有适度 不可太湿 番薯粉的比例要大过芋头 煮的时候一定要煮熟。 浙江武义做芋饺非常出名,乡下一有喜宴或丧事都会煮芋饺,芋饺砂锅在小吃店非常普遍。
做法:
1 芋饺的面皮 芋饺的面皮是番薯粉和芋头做成的,芋头最好挑选老点的,粉点,在煮好芋头后要趁热马上剥皮与已经拌好的番薯粉捏在一起,捏成面团。
2 芋饺的馅料 芋饺的馅料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在武义这边大多都是肉,葱与豆腐,三者合拌。
3 芋饺的做法 芋饺在团好面团后寨一截,用擀面杖来擀成面皮,在包进馅料,捏成三角形。
注意 面皮一定要有适度 不可太湿 番薯粉的比例要大过芋头 煮的时候一定要煮熟 新昌人做芋饺、吃芋饺相传已有几百年历史了。至少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成为农民的佐餐食品。芋饺吃起来既糯又柔,滑溜可口。
新昌芋饺是有名的,它貌似北方的水饺,又有点像馄饨,但芋饺是芋艿拌上番薯粉做的。新昌人做芋饺的芋头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新昌人做芋饺用的是芋子,其质细腻、软糯,嫩滑,浓稠,有粘性,而芋头相对而言显得较为粗糙,含有水量,而且缺乏粘性和糯性。芋饺的肉馅非常鲜美,因为芋饺面皮可以滴水不露地,完好地隔绝煮芋饺的汤汁。
芋饺十分耐煮,也耐存放。煮熟的芋饺吃不完,放到第二天,吃起来乃是柔韧有余,有滋有味,而水饺、馄饨之类的东东,别说放到次日,就是稍稍搁置一回儿,面皮也涨得浮泡气肿的。
新昌人的勤劳,新昌人对吃的讲究,对生活的热爱,使芋饺再次得到发扬。令人不解的是,这样好的美味佐食,怎么不象武汉的热干面,宁波的汤圆,嘉兴的棕子那样赫赫有名。嘿嘿,好在有我为大家推荐介绍。 对于沙县小吃中的芋饺,也有网友提出异议,认为芋饺、烧麦、金包银等几款小吃不是沙县特色。对此“夏Dora”表示,“很多小吃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网友说芋饺是建瓯的,可是上网查就知道三明也有的,只是可能做法不太一样。像烧麦很多地方都有,可它也是沙县四大特色之一。”
每当中秋节这一 天,沙县的乡亲们都要做一种叫芋饺的小吃。
做芋饺很容易。把芋子煮熟捣烂,放入碾成粉末的木薯粉里,用力揉搓成一大团皮坯,然后掐一小团皮坯,捏成一个小碗碟似的,放入馅包捏成三角形状即可。 中秋节,沙县很多人是过中午的。过去大人总说“苦年,苦节(端午节),快乐中秋”,因为过年时冬储的东西已经吃完了,欠债的还怕人来讨债,端午节时庄稼又还没收成,唯有中秋节的庄稼刚好收成;所以许多人就在家闲上一天,祭祀祖先,中午美美地吃上一餐。 中秋节这一天的芋饺馅是很讲究的,先把瘦猪肉切成小方块,放入红酒、味精、酱油、五香粉等调好,然后和葱、香菇、笋干等一块包进芋饺里,有的人还爱放些生姜,以防芋子冷胃。芋饺煮好了,就用鸭子汤做佐料,然后撒些葱花点缀,那用自家养的鸭子煮的汤,味道鲜美又富营养,真是色香味俱全。 中秋节后,有些人家平常也做,有个客人来或碰上晚饭不够了,就包些芋饺来充饭。但包的馅就不一定那么讲究了,有时只包些笋干和咸酸菜;有时连馅都不包,把芋子和木薯粉揉搓好后,搓成一小条一小条像泥鳅一样形状,然后放些酸菜或一两个红菇什么的一起煮,即可当饭又可作菜。因为形状像泥鳅,所以叫“蕨粉鳅”。 明明是用芋子和木薯粉做的,为什么叫“蕨粉鳅”呢?老家一带的芋饺起初叫“蕨粉菇”,是用山上的蕨粉和芋子做的,包成三角形状,很像山上的一种药。据说,很久以前,家乡一带流行一种温疫,有一位老郎中便到山上,采一种果实成三角形的草药回来给乡亲们治病。有一天,村里又有人闹病,老郎中连夜上山采药,结果摔入山崖就再也没有回来。乡亲们上山寻找老郎中,找得饿了,就把蕨的块根挖来吃,因为蕨也是一种草药,可清热解毒,食用蕨的根茎能祛病强身。后来乡亲们就把蕨的根茎磨成淀粉,和芋子揉搓在一起包成像草药一样三角形状,取名“蕨粉菇”,当成强身祛病的食品。每年到了芋子成熟的中秋节,全家人团聚,就做一次“蕨粉菇”吃。一是为了纪念老郎中,二是为强身祛病。后来蕨粉渐渐少了,乡亲们就用木薯粉代替,所以也就叫芋饼了。选择中秋节这一天包芋饺,是因为中秋节是个团圆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芋饺,祈盼家人无病无灾,平平安安。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一种习俗。
玉山芋饺
玉山芋头饺子是出门在外的游子心心念念的一道家乡美食,晶莹剔透外观,Q软嫩滑的口感,以及长辈在和芋头红薯面时的温馨,时常让人觉得芋饺已经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我们浓浓的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