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一首吟咏不尽的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4 15:0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5 04:11
——读李镇西《教育为谁》《教有所思》有感
为疫情所困,持续宅家的第29天,我趁着去学校领取、分发学生教材的机会从阅读室找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为谁》与《教有所思》。此后的一个星期里,我把这两本书分别放置在客厅的书桌与卧室的床头,日夜交替,同步行进,然后一起读完了它们。
要说两本书都写了啥,无非教育的无奈与变化,教育的争议与繁杂,教育中的人和事,教育中的知与行。热爱教育的人,看哪哪都是教育。“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见识,因为知识是别人的,见识是自己的;比见识更重要的是胆识,因为见识也可能仅仅深埋于心,而胆识却要有勇气说出来;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因为在一个人人都以所谓创新为时髦的时代,遵循常识意味着不坑人不骗人,不沽名不钓誉,坚守良知,回归本色。”在《教有所思》的序中,李镇西老师坦诚自己笔下只是一些常识。
书中提到的很多话题我们也都耳熟能详,比如:抢夺生源、语文公开课陋习、校园特色、各种作假迎接检查等等。但,时至今日,这些现象也仍存在啊。以李老师身份,他的言论与观点难道就不曾进入过国家教育界高层人物的眼?应该不是没有人看到,而是没有人能改变现状。
而李老师为何还要孜孜不倦,不断地发声呢?“如果我们沉默,一切是否就会如我们所愿?”这是此次疫情期间较为击中人心的一句话。教育也一样,如果我们明明看透了许多乱象,却也当做浑然不知,只把所有的郁结压在心中,久而久之会是什么后果?
要么,我们彻底放弃了自己的理想。现实如此不堪,我又何必执着,自寻烦恼呢?于是,每日只是去应付、去敷衍,得过且过直至退休。要么,我们不甘心,于是变成了整天抱怨,毫无任何职业幸福感可言的人。然后把工作中的一切不如意都归结为国情、制度的束缚。
“我没想过去改变这个世界,我只是不愿被这个世界改变。”李老师的心声何其质朴。我们想要过更好的教育生活,我们想寻找更好的自己。而正是这笔耕不辍的叙述与表达,让一颗心灵得以自由,让一种精神得以传递,让更多行走在追求美好教育途中的老师们有了一份路况导航与温情提示。
“虽然我没有高深的思想,但我可以朴素地思考。只要思考,就会有行动;只要行动,就会有希望。”谦虚如李老师,明明已经全国闻名,著作等身,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在“朴素地思考”。我认为这份朴素恰恰是教育写作的最高境界。在这份朴素里,我读到的是李老师迅捷的思维、严谨的表达与极度的教育敏感。“我思故我在”哲学家笛卡尔曾这样说,这句话也同样适合于李老师。
从多年前的成名作《爱心与教育》到现在,我发现李老师一点没变。尽管身份、头衔都在有所增加,他从文字里渗透出来的那份对于教育的真诚与热爱一如从前。这让我想到终身痴迷于昆虫的法布尔。
不给文字任何渲染以显示写作技巧,不予句段任何修饰以证明文学素养,也不像有些教育专家大段大段的引用和论证,李老师的文字风格就是实打实地说事,说理,直抒胸臆,每一句都让人读得心服口服。
除了谈教育教学中的各种现象,李老师的好多其他文章也让我印象深刻。不管是回忆人物叙事,还是外出考察学习、观影、读书等心得,真实、真切是他的最大特色。
必须要提的得数李老师回忆自己大学老师杜道生先生的那两篇了。分别是《教有所思》里面的《杜老师》与《教育为谁》里面的《怀念杜道生老师》,能够两次提笔写同一个人,我想杜老师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与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而我也被杜老师那种专心致学、淡泊名利、崇尚简朴、与人为善的伟大精神与人格力量所打动,“他永远地离去了,却永远地活在了他每一个学生的心里。”这份“永远”值得作为一名老师的我深深敬仰与向往。
同样写人物,有一篇讲述李老师自己学生爱情故事的《嫁给我吧》也让我颇为感慨。我想以李老师的个性,他一定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的其他学生听,“教语文就是让孩子长大成人”。李老师的语文课堂上一定不会漏掉“爱情”这个话题。而《嫁给我吧》文中主人公的爱情观在当今着实已属罕见,值得青年朋友们学习。
此外,还有《在普林斯顿大学致信奥巴马》一文,作为李老师“美国印象”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真让我忍俊不禁。其反讽炉火纯青,堪比马克吐温。而深刻幽默之余,他对中国教育的忧思与关怀尽显。
掩卷深思,关于教育这一永痕的话题,或许我们说得再多、写得再多也不会对现实产生太大的意义。但在李老师的笔下,这个话题已然成了一首吟咏不尽,与爱共存的歌。“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罗曼罗兰曾说。“我,依然热爱教育。”李老师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