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篇高中语文教材中刘亮程写的《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读后感,非常急,这是作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9: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3 04:56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一位蛰居穷乡僻壤多年,甘受寂寞,以智慧的火光执著耕耘在自己的家园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境界,它还在于,它也给我们读者带来了幸福的境界,一种独特的阅读新体验。苏教版必修一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以下简称《今》文)用一种崭新的笔法,独特的思维视角一下子就攫取了我们的心。在怀旧成了时代关键词的今天,我们被如潮的趋同一致的怀旧之文冲击得疲惫而麻木。刘亮程的《今》文使我们的心灵再度被激活,再次受伤,陷入怀念家园的思索之中。
刘亮程写怀旧,用“今生今世的证据”来命题,超凡脱俗,显得突兀又合理性,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显示出理性的严肃和哲学的元素。它如重椎猛鼓震动了我们,使我们用别样的眼光重新审视过去和关注现在,关注我们身边日益流淌的平凡之物,蓦然理悟,它们是物化之我,我之今生缘法,它们沾染了我们生活的印记,有着我们的丝丝气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证据,也是内心生存的证据,更是昔日时间的明证。这是智者的提醒:生活到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程度,我们会返本归元。刘亮程这位乡村哲学家把人生和哲学相勾连,在人生里看到了它之外的内涵。二十世纪以来迅猛的科技*,从乡村到城市,充斥着“改天换地”的热情,在“无情屏弃”的新生活的追逐中,随之而来的是狂热后的迷惘困顿和推倒过去的
强烈精神危机,对失去的故园,人们开始了本能性的集体寻找。“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人类正处于家园倒塌而尚未建构的尴尬境地。文章不只写了家园荒芜的一种自觉寻根,内心的拷打追问,还看到一种认定“天命”的无助、淡定、从容。一种昔日家园的内在:如蒋子丹等所言,一种悲怀和乐世的哲学,对生命体大彻大悟的顶天立地的哲学
。在那里夹杂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刘亮程把家园的描摹安排在他的村庄里,在那个村庄里,人们卑微快乐、接近自然地活着。让我们走进这个村庄,走进这个用意象组合和静物写生交融起来的村庄。“一只早年间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只老死的狗”,“我沿着那黑漆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真的有一根拴牛的揄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地指着我们家院们”------作者用冷静平淡的笔调勾勒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园,唤起了我们心中的那片温柔之地。这一组怀旧图片,正是典型化的精神家园,散发着独特无限的生命空间。它是一个人的村庄,也是所有人的村庄,绝对的物质上的贫乏就是绝对的精神上的富有。 《今》文写出了现代人内心迫切回归的
一种焦渴,心灵需九九归一,寻找自己,寻找根源,是我们的集体情绪,甚或本能反应,极具时代悲剧意义。我们废失了家园。文中指出了我们的几大悲哀。一: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物质的村庄在蚕食,精神家园与之并丧。二:人类总错过时间,拥有时总那么麻木,失去时永远那么追寻,追逐永远失去的。三:人们只能站在永恒时间的一个动点上哀泣死亡的过去。四: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失去。正如作者所说:“一年又一年,我早就知道一个土坑的
漫长等待是什么。”
正因为如此,《今》文充满了撼人心魄的悲情力量。使我们自觉地融了进去,怀念怜惜我们生活的证据,集体哀悼“一个人的村庄”。顺应天命而又鼓起重建构新的村庄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