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13: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13:41
杨家将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首先是它忠奸斗争的故事非常吸引人,杨家满门忠良却一再被人陷害的遭遇让人很同情。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一直以来就受到外敌的入侵。比如杨家将时期的北宋面临着辽、西夏的威胁。后来南宋被蒙古所灭,建立了异族入主的元政权,明朝在西北和东北地区都有边患,清朝以后更是受到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侵略。这种大的历史背景成为杨家将镇守边关抵御外敌的故事不断流传、影响不断扩大的心理基础和文化原因。 子延昭 孙文广 三代忠勇盛名永世相传 杨业是杨家将第一代,杨六郎则是第二代杨家将的杰出代表。史载,杨六郎名延昭,并非杨家六公子,实为杨令公长子。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成为一个职业军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天,辽国南下进犯,宋军节节失利。这时,杨延昭正守卫遂城(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城小无备,人人危惧。杨延昭率士兵登城固守,毫不慌乱。当时正值隆冬,杨延昭命人担水浇在城墙上,一夜之间就冻成了坚冰,城墙光滑难登,辽军的攻势无法继续,只好撤退。杨延昭与附近其他州县守军乘机开城追杀,契丹大败。这一仗,杨延昭出奇计保全了遂城,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也奠定了他在北宋王朝的威望。 显示杨延昭军事才能的,还有其所筑的防御工事。1964年,河北省雄县祁岗村的村民在地里打井时,发现了用砖砌的地道。令人惊诧的是,古地道与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十分相似。它不仅多弯多岔,宽窄变化多端,还有类似“翻口”、“陷阱”、“猫耳洞”及疑兵设施。邻近的霸县也发现了类似的古地道,构造、年代等基本相同。后经考证,这正是杨延昭当年修建的防御工事。 杨延昭镇守边关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辽人迷信,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是专克辽国的。而杨延昭对辽国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就是那第六颗星转世,故称之为“六郎”)。杨延昭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继承发扬了杨家“忠心报国”的优良家风。杨延昭在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河朔百姓,多望柩而泣。 杨宗保 史实与演义间飘忽的身影 杨文广是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杨文广因平定陕北农民起义有功,被授予殿直(警卫皇帝和京城的武官)。后来安抚陕西的范仲淹与之相遇,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曾随军出征,此时并不出名。后来,他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立下战功。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候。其后,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但还没等到朝廷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封他为同州观察使。 在杨家将传说中,杨宗保才是杨延昭的儿子,而杨文广则是宗保与穆桂英所生。但根据史载,这个人不存在。专家认为,由于杨延昭与杨文广相差五十多岁,坊间流布传奇者为了不使这期间的故事断档,便在中间多出一个杨宗保,而且还顺带多出一代“宗”字辈的杨家英豪和一位不让须眉的穆桂英,以期使杨家故事更丰润动人。 但在杨氏后人看来,杨宗保是真实存在的。在山西发现的杨氏宗谱里面记载杨延昭有三子,宗保、宗政、宗勉。更有宗保妻穆氏,生文广、同信二子。杨家第39代孙杨泉恩对此颇有考证,他说,首先,根据史书,杨延昭较文广年长五十多岁,从我国古代婚育传统推测,他们两人之间应还有一代。其次,《宋史杨业传》附杨延昭传中说,杨延昭殉职后,“禄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试艺叙之。子文广。”反复研读,句末“子文广”三字无论从文意上还是文法上,更像是另加上去的。光绪《山西通志·杨延昭传》全文抄录《宋史》时,也恰恰把这三个字删掉了。另外,杨泉恩特别指出,记载杨家将最早的南宋话本是根据前线作战回来的北宋士兵发端的,而这些话本里有“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这些与杨延昭共同作战的将士会把杨家将的名字和辈分搞错? 就这样,以杨业起始,后面是杨延昭、杨宗保、杨文广,多年来,这一杨家家族排列模式,已在民众的心目中形成并固定了下来。 自杨文广之后,史载中杨家再无出过杰出将帅。但在民间演义中,我们熟悉的杨家将后人还有举家上太行的杨怀玉,助岳飞抗金的杨再兴,《水浒》中的青面兽杨志,包括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中的杨铁心、杨康、杨过三代人。 当杨家将逐渐淡出北宋王朝的历史舞台时,另一支更加强大的杨家将出现了。他们传奇地驰骋在小说和戏曲的舞台上,以更加忠烈英武的形象进入劳动人民的田间炕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支无限被神话的杨家将才是后人更加愿意乐道的杨家将。它的流变丰富从南宋的流传话本《杨令公》《五郎为僧》开始,到元明演义成《吴天塔孟良盗骨》《杨六郎私下离关》《八大王开诏救忠》《杨六郎调兵破天阵》等流传至今的杂剧。再到明朝中叶,更有人把民间传说、话本、戏文中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起来,编成长篇小说《杨家府世代忠烈通俗演义》。及至现在,杨家将的故事被改编成戏剧、评书、鼓书,在大江南北盛行不已。 这支杨家将的统帅,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影响和名头都盖过杨老令公的人物,她就是穆桂英。和杨宗保一样,这个将杨家将继续发扬光大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也无考。但她居家时温柔贤淑、善解人意;领军时跃马舞*、英姿勃发。这个兼具美貌、武勇、谋略等英雄条件的女子,和花木兰一道成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代名词。在她的统帅下,八姐、九妹、宣娘、满堂春、杨排凤个个武艺高强,能征善战,演义了一出出惊天大戏。 在演义故事中,杨门女将忠勇报国,先后击败辽国和西夏。中国历史上,唐朝以后女性被封官的很少,封军职的更少,而演义故事却让朝廷对她们大规模封赏。这样一种封赏,与其说是封建帝王的恩赐,倒不如说是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当杨家儿郎一个接一个战死沙场,而宋王朝能够支撑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越来越少的时候,处于强悍异族高压态势下的百姓需要杨家女将适时地出现,来宣泄他们被压抑的反抗意识。这种传奇,倾注着人们朴素的爱憎情感,寄托着人们对理想王朝能臣良将多多益善的渴望,这种传奇因为根植于群众之中,体现着人民的意志,因此会显示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昌盛不衰。 这样一门忠烈,是与契丹辽国长期作战中成就千古的。他们成为中原人民的英雄自是当然。但令人称奇的是,当初的辽国也在流传着杨家的故事。杨业曾经多次大败契丹军队,但辽国国君尊其忠勇,下令只许活捉而不许伤害杨业。后来,辽将耶律奚低将杨业射于马下,应该说立了大功,然而国君不但不奖励,反而没有重用他(《辽史》卷83《耶律奚低传》)。北京密云县北的古北口,当时是契丹人的领地,但在那里,赫然有一座契丹人为杨业修建的杨无敌庙。他们在为敌国的英雄建庙!英雄崇拜超出了民族的界限。 杨家将走了,他们带走了那个时代的硝烟、那个时代的悲情。杨家将还在,他们的热血熔铸成一个巨大的祭坛,用他们的悲剧和忠武祭奠着怆然伟岸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化作中华民族口碑相传的营养,滋养后人,哺育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