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轻声”字是如何归类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04 00: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12:45
古人也有轻声字,处理上是归于本调,如“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中的“多少”,肯定不是指的“多”与“少”,而是“多少”本身,即“少”是轻声,在此归为仄声,即“少”的本调。另外,还有少量古诗(包括律绝诗)用轻声作韵脚的,比如说杜甫有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便是。
这点并无定论,看法诸多。有说归于仄声的,有说归于平声的,也有说两者都算的,也有说算其本调的,个人临时也不知该赞同哪方。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3-07 12:48
在古代,轻声字并没有被特别归类,因为轻声字的概念是在现代汉语中形成的。在古代汉语中,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声调,不存在轻声字的概念。
然而,在古代文献中,一些汉字的读音可能存在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由于方言、语音演变或者书写错误等原因造成的。对于这些读音变化的汉字,古人通常会根据其读音变化的特点进行归类,例如将其归为“异读字”、“假借字”等类别。
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轻声字的概念逐渐形成。现代汉语中的轻声字是指在特定语境下发音变得轻而短的汉字。轻声字的归类通常是根据其读音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的,例如将一些助词、结构助词、语气词等轻声字归为一类。
总之,古人的“轻声”字是通过其读音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归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轻声字则是根据其读音变化的特点和规律来进行分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