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5 08:4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20:14
在辛亥*波澜壮阔的历史上,有两位女性声望极高,一位是秋瑾,另一位是*霞。“南秋瑾,北青霞”,曾是当时传遍大江南北的声音。
1895年,18岁的她嫁给尉氏县豪门刘耀德,改姓刘,故人称*霞。25岁时夫亡,*霞开始步入社会,参加了资产阶级民主*活动。 1907年,*霞随兄马吉樟携义子鼎元东渡日本,成为她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在东京,她接触了孙中山及同盟会人士,通过与留日进步学生的频繁接触,深知清王朝的腐朽没落,逐步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并加入同盟会,成为一名社会活动家。留日期间,了解到豫籍留日学生中的同盟会会员因缺款不能办《河南》杂志,于是慷慨捐资,使该杂志在东京出版。她与友人在东京创办《中国新女界》月刊,宣传妇女解放思想。*霞的日本之行,奠定了她*思想形成的基础。从此她全身心地倾注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的事业上,并捐出大量财产支持*事业。 回国后,*霞又捐巨款资助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作为开展*活动的经费。1908年,河南创办的公立中州女子学堂附小(今开封市二师附小)的创办人之一便有*霞。1909年,*霞在尉氏县创办了华英女子学校,这是当时河南省的第一所女校,后又捐地2公顷,兴办蚕桑学校。她还出资先后在尉氏县开办刘氏小学堂、孤贫院、平民工厂,还在贾鲁河上建造了歇马营大石桥。 *初年,*霞曾两次赴上海晋见孙中山,并通过马吉樟掩护同盟会成员从事*活动,并捐巨资作为武装起义经费。在国内,*霞享有很高的声望,她曾先后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河南国民捐总经理等职。 1922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霞毅然将全部家产捐给国家,以作为河南的办学经费。1922年末,*霞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和为社会、为*奔走操劳,积劳成疾,不久病逝于安阳。其侄将其遗体运回尉氏县,葬于尉氏县大桥庄刘氏祖莹。在*霞故居仍完好保留有两处四合院、35间房屋,院中她生前栽种的一株腊梅花,依然枝繁叶茂、幽香袭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转型期改革思潮的激荡,使*霞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地融入到时代的潮流中,从而使她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为数不多的爱国*女性之一,成为辛亥*时期与秋瑾齐名的杰出的妇女活动家、教育家、*家。她的一生,坎坷传奇,胸怀天下,孙中山曾亲笔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盛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