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七年级下语文第六单元22,23,25的练习题和课文解析,急~~明天期中考试_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6 12:40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7:50

五单元吧~~~给你找找
22.。。。。。。。。。。。。。。。。。。。。。。。。。。。。。。。。。
问题研究

1.从课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要避免学生误以为鲁滨孙是运气好,只身落难荒岛又得到许多生活用品,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应该充分注意到,鲁滨孙并不是在旅游,也不是在模拟生存挑战,他遭遇的是真实的海难,他打定主意一个人在岛上苦度余生。他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终于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的。正因为这样,鲁滨孙才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2.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3.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日记总是面对自我而非他人。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在这部名著里多次提到《圣经》及鲁滨孙对上帝的祈祷)。有了这个前提,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其实谁都需要有精神支柱,才活得有理由,活得有意义。

4.鲁滨孙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他成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理,心态平衡地生活下去。这与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正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分析时可以简单给学生讲讲阿Q的故事。)

5.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的惟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设题意图: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课文中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有一点自己的评价。

参考答案:

1.既可以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的原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2.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3.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二、回忆在你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设题意图:从课文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设身处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鲁滨孙,培养想像力,练习书面表达。

估计不少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绝境的心理,相反,甚至认为这很好玩,有意思。这种情绪可能会在他们所写的短文中流露出来。荒岛生存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是开玩笑。这个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中“学会生存”,其含义是丰富的,这一题的题意也不妨包括进去。

23.。。。。。。。。。。。。。。。。。。。。。。。。。。。。。。。。。
问题研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参考答案: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 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

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三、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

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三、有条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四、利用本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25.。。。。。。。。。。。。。。。。。。。。。。。。。。。。。。。。。
问题研究

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

练习说明

一、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二、熟读《两小儿辩日》。想一想,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体会。例如,对于两小儿的“辩斗”,学生可以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或者认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对于“孔子不能决”,学生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线的词的意思。

设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并让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1.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逐走:竞跑,赛跑。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汤:热水。

4.孰为汝多知乎?

为:以为,认为。
怎样?满意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7:50

还没学到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7:47

夸父逐日的逐日什么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9 17:46

五单元吧~~~给你找找
22.。。。。。。。。。。。。。。。。。。。。。。。。。。。。。。。。。
问题研究

1.从课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不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待命的人,而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他的一切行为,特别是他的思考过程,全是积极、主动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生存的机会,创造物质条件,调整生活心态。

要避免学生误以为鲁滨孙是运气好,只身落难荒岛又得到许多生活用品,活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应该充分注意到,鲁滨孙并不是在旅游,也不是在模拟生存挑战,他遭遇的是真实的海难,他打定主意一个人在岛上苦度余生。他是在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才终于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的。正因为这样,鲁滨孙才让人敬佩,值得学习。

2.鲁滨孙为什么要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

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是一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3.如何理解鲁滨孙的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人们记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日记总是面对自我而非他人。鲁滨孙记日记的行为,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西方人普遍面临的一个精神问题是人与上帝的关系。在这种荒岛上,人更有理由相信上帝的存在(在这部名著里多次提到《圣经》及鲁滨孙对上帝的祈祷)。有了这个前提,鲁滨孙就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其实谁都需要有精神支柱,才活得有理由,活得有意义。

4.鲁滨孙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这是不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

鲁滨孙在那样的环境中,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能理智地分析自己目前所处的困境,是一种冷静的表现,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胜利。他成功地调整了自己的心理,心态平衡地生活下去。这与阿Q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不是逃避现实,恰恰正是敢于正视现实的表现。(分析时可以简单给学生讲讲阿Q的故事。)

5.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作者写鲁滨孙的遭遇用第一人称来写,通篇都是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是鲁滨孙在孤岛上生活的惟一目击证人。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身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3.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设题意图:把握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对课文中鲁滨孙这个人物形象有一点自己的评价。

参考答案:

1.既可以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的原话:“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2.鲁滨孙虽然身陷绝境,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

3.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二、回忆在你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设题意图:从课文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从而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假如你像鲁滨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发挥想像,写一篇短文。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设身处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鲁滨孙,培养想像力,练习书面表达。

估计不少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鲁滨孙身处绝境的心理,相反,甚至认为这很好玩,有意思。这种情绪可能会在他们所写的短文中流露出来。荒岛生存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不是开玩笑。这个问题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理念中“学会生存”,其含义是丰富的,这一题的题意也不妨包括进去。

23.。。。。。。。。。。。。。。。。。。。。。。。。。。。。。。。。。
问题研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参考答案: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到8 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

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三、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

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三、有条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四、利用本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25.。。。。。。。。。。。。。。。。。。。。。。。。。。。。。。。。。
问题研究

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经专家研究,《列子》里写这个故事,确实有讥笑孔子的意思,这是因为《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但我们学习本文,应从文章本身出发,来认识它的思想价值。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能说明他不“多知”。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

练习说明

一、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二、熟读《两小儿辩日》。想一想,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这是一道开放题,主要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思考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学生可以从不同方面谈自己的体会。例如,对于两小儿的“辩斗”,学生可以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或者认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对于“孔子不能决”,学生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线的词的意思。

设题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并让学生注意文言文中的词语省略现象。

1.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逐走:竞跑,赛跑。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以:认为。去:距离。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汤:热水。

4.孰为汝多知乎?

为:以为,认为。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苹果手机微信怎么换漂亮字体(苹果手机微信怎么换行输入) 有什么好用的app转换字体 手写转文字的软件 erp可以看评论地址吗 淘宝评论url是什么意思? 揭秘:码牌支付风控升级,背后真相揭秘 电脑电视直播软件哪个好用什么软件好电脑看电视直播 潼南子同街学区是哪些 三极管BU406价格和参数? 火锅料放在冰柜忘了插电一个星期给会坏了吗 火锅的设备有哪些 三方假章教育局档案存不了怎么办 天津有哪些当地人常去的火锅店? 飞度大保养去4s店里还是私人维修店? 求个高人帮忙计算年终奖的个人所得税 冰种翡翠什么颜色的最贵,怎么甄别呢? 冰种翡翠分几个等级,哪种级别最高? 感谢,帮我鉴定一下这双top sport的鞋 抓住美国女兵之后,萨达姆到底是怎么对待她们的? 战争时期被俘虏的女兵下场怎么样? 战争中 女兵如果被俘虏了怎么办20 三道堰堰北印象能办居住证吗 输入输出模块检查:细节决定成败 白茶黄金芽的正确冲泡方法 白茶黄金芽的正确冲泡技巧 饮用黄金芽时应该注意什么? 安吉白茶黄金芽的正确泡茶方法是什么? 黄金芽怎么泡黄金芽怎么泡 日常冲泡黄金芽茶时有什么讲究? 美国队长1被纳粹神杀的博士叫什么1 美国队长2里面那个佐拉公式是什么东西,完全没解释一下,感觉好...10 美国队长1中 左拉最后怎么了?5 数字媒体技术考研可以不考高数吗? 芜湖毅昌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芜湖毅昌科技加班多吗 ...生刚刚来中国读民俗文学过阵子想跟中国朋友去爬山不知道选哪一天_百... 我变成了什么小练笔 车被撞凹了怎么办? 嫁出去的女儿,是不是就不能给娘家买东? 途虎使用优惠券后部分退单 途虎网上取消订单到店还有通知吗 网页版涂虎可以恢复订单吗 生物专业世界排名前50大学? 130%的平仓线是什么意思? 安徽省2016届九年级第三次大联考英语试卷答案,拜托 对越反击战,他率全连对越军投降,回国后怎么处理的2 回国后的那些被越南俘虏的中国军人13 对越自卫反击战时被越军俘虏的两营是,怎么回事14 耵聍取出后耳朵一直有轰鸣声,听声音右耳都是放大的,... 电脑灭屏时间怎么设置电脑灭屏时间的设置方法 移动宽带信号中继器 柿子的热量高吗柿子卡路里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