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3-17 23:2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9:34
小时候看过一篇很诡异的小说,叫做《托伯莫里》(原文是英文,全文可以见这里:Tobermory by Saki),讲的是一个疯狂科学家教会一只名叫“托伯莫里”的姜*短毛猫学会英语、导致那只猫的智商远超过人类然后把人整得团团转的事情。故事整个就是一个喵喵叫的黑色幽默,但是里面有一段情节我印象非常深刻——大家想把托伯莫里支出茶会,就叫它去看看自己的晚饭有没有准备好,托伯莫里说自己刚用完下午茶不想撑死,有位绅士就说,“那没事啊,你也知道,猫有九条命。”
首先让我们定义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从出生到36个月,这段时间是小孩子从完全没有语言到建构起基本完整的母语语法系统的阶段(在36个月之后还会出现语法错误,不过已经有了基础的句法结构);如果我们严格定义的话,只有在这段时间内习得的语言才可能被称为“母语”,也就是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我们会对这段时间内完全习得的语言有着天然的音系、句法、语义上的直觉,了解它的全部parameters,即使从来没有见过类似的语法现象也能依靠直觉判断。第二个时间段则是三岁到六或七岁,通常称为学龄前阶段,是孩子已经掌握了自己的母语但尚未接受正规教育的阶段,在这段时间里,小孩子依然可以依靠接触其他的材料来习得新的语言,但是在这个阶段里学会的语言已经不能被算
成“母语”的行列了,我们对于非母语的最好判断是“near native”,能够接近语法的使用熟练度和准确度,但是缺乏判断的直觉。上次在这边听我们系的Margaret做英语-威尔士语双语者分类的时候,她采用的分类如下:双母语者(自出生起即开始习得两种语言);早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四岁起习得);中前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小学起习得);中后期顺序双语者(有一种母语,另一种语言自中学起习得);*顺序双语者。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我们把语言习得的时间拖到四岁,那么这门语言就不能再叫习得者的母语了,那么也就不能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了。
如果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有着这样的*的话,为什么很难找到三母语者也就比较容易明白了——要是能让三种语言同时满足35-40%的最小暴露时间的话,这孩子
也就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范围了。如果同时让孩子暴露在三种语言下,必然会有至少一种语言不满足最小暴露时间,而无法被孩子正常习得。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的孩子,虽然并不会出现任何心理问题,但也只能算是双母语者,因为他的“第三母语”并不能达到母语的水平。而他在母语学习期内习得的“第三母语”倒也不是完全没有用处,只是会变成“残缺的母语”,也就有可能会变成为什么我能听懂一种语言,却说不出来? - 语言学习里面的情况了(该题阅读推荐青格乐与拾荒少女两人的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9:35
首先这个假设要成立太困难了,要想找齐说20种语言的人放在一起,他们的交流也会出现问题。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9:35
你要说一两个地方是可以的,但是我感觉20个是太难了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9:36
对于幼儿来说难度太大了,也不容易接受这个难度,我觉得并不能实现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19:37
确实是可以听得懂的啊,但是也有掌握的好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