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4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36
清明,是我国所有的民俗节日中,唯一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 老深圳人清明节上山扫墓祭祖,非常形象地称作“拜山”。拜山按当地习俗,多数清明节是家庭式拜祭祖先,重阳节是家族式(全村或全姓氏)拜祭祖先;当然,也有一些村民在中秋节去拜山,比如坪山、龙岗、坪地一带的少数村子。 拜山前,隔天就到酒楼订购烧乳猪一只,备好水果、茶、酒、米饭、糖果、“鸡屎藤粄”、艾粄糕点、饼干、香烛、炮仗、金银纸钱等祭品。第二天一大早,全家或兄弟几家数十人,带上锄头、铁铲到坟山为先人坟墓除草、培土,在先人墓碑前,摆上祭品,敬上茶酒,以年长者开始顺至子孙,每人点燃三炷香,虔诚地向先人跪拜,口中诉说:“我们来看你了,带来你喜欢吃的用的穿的,希望祖先保佑子子孙孙平安大吉,事业有成。”然后,烧纸,续茶,续酒,燃放炮仗。 过去传统拜山祭毕,因为交通不便,只好在山上解决午饭。就地在山头挖坑垒灶,拾柴做饭,土称“吃山头”。如今交通便利,很快回到家里吃饭。回家时,留下其他祭品,只带回烧乳猪、苹果回去,把拜过山的烧乳猪和苹果分给兄弟各家吃,沿袭过去“分太公猪肉”的风俗;据说拜过山的烧乳猪,吃后会得到祖先庇佑,事事顺利,平安无事。路上每人还吃上一两颗拜过山的糖仔,回味亲人生前给后人的关爱,珍惜如今本族本房“枝繁叶旺”的幸福生活。 当地人对拜山很重视,港澳台同胞、海外的侨胞和亲属都赶回来拜祭。墓上有无新土判断墓主有无子孙的存在。乡间有“有后人,挂清明;无后人,一光坟。”“清明不祭祖,死了变猪狗”的谚语,老百姓口头禅也说:“有添丁,好拜山。”意思是说生个儿子,老(死)了好有后人拜山。于是,民间一直自发形成一种习俗压力。人们通过扫墓祭祖,在感念先人的恩惠同时,又深感后代繁衍兴旺。据说祖先在坟墓里安住,关系到子孙的繁荣,子孙的兴旺又能保证祖先的安宁与香火的延续。因此,祖先墓地不仅是生命之根,同时也是情感之结。 当然,如今是新时代了,风移俗易,拜山祭祖在回归传统的同时也有了许多革新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36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7:37
习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