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1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3:19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的一大发明,对中国农业型农耕国家农业生产的繁荣和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陈光忠先生的《二十四节气——创造与传承》一书,阐述了二十四节气形成与创造的历史过程,对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丰富而深刻的论述。科学把握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发展、回归规律,是紧跟天气、提高农业生产和健康水平的关键。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需要准确的农时,所以人们自然要非常仔细地观察天象。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的国家之一。早在5000年前,中国就有阴历,每年持续366天。
西周时期(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天文学家用归表测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节气,指导农牧业生产。相传夏朝历书正正月挂于斗柄,六月初斗柄不省人事。所以早在夏朝,正月和六月都是由北斗七星的方向决定的。相传战国时的《冠循环》也说:“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为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方,天下皆冬。”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说:“张四维皇帝,宠幸用兵,一月徙,反其道而行之。它的意思是“尹正”,“十二月”的意思是“丑陋”,当一岁时,它会一次又一次地转动。”可见,西汉初年,北斗的定季方法已经发展到了斗柄指向*等12个方向,第一个月和第二个月已经确定了12个月。
《史记·天官书》总结道:“用兵是皇帝的车,运送到*,并由四乡控制。分阴阳,造四季,全五行,移节度,定纪律,皆系于战。”据说天地帝乘坐北斗组成的马车,一周就是一年,这样就可以区分一年中的阴阳二年半,四季五季,还可以确定节气和太阳的度数。古人把天象的变化与农业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太阳出现和月亮盈亏的周期来确定日月,如昼夜交替为一日,月相变化为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