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绝对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27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的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这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任何法律的功利,都应由其促进相关者的愉快、善与幸福的程度来衡量的。
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指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绝对命令是针对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经验为基础,是有条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绝对的。这一命令适用于所有人,绝对命令无须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个行动。
扩展资料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的意义:
1、功利主义首先是判断一个行为对错的标准,通过两个要素,快乐和痛苦去判断。边沁: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强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乐。只有他们才能向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并决定了会做什么。
2、人的行为是遵循一个苦乐原则的,这也是人本性的一种倾向—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边沁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他的功利主义学说,他的功利主义本质就是一种快乐主义。
3、功利主义的的这个功利是一种功效,是对快乐和幸福功效的追求,对痛苦功效的逃避。
4、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但归宿是社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功利主义
百度百科-道德律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28
两者的区别很大,就规范伦理学讲,前者是结果论,旨在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后者是非结果论,是实践理性的逻辑推论。
详说的话,康德的东西比较复杂,因为要牵涉整个批判体系。而边沁的东西,则是功利主义的最原始阐述,现在已经改变了许多,甚至在密尔那里就已经去粗取精了。如果你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就会发现,关于功利主义,人们基本不提边沁,更不会说边沁的思想遗产什么的,因为他只是被当作开山鼻祖来看待,真正有所建树的还是靠后人。因此我就不讲边沁了,而且我目前在伦理学方面的储备还不充分,功利主义“后学”也不敢多言。权且说一说康德的东西。
康德绝对律令,更好的说法是定言命令,是作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逻辑结局提出的。它,一方面具有规范意义,一方面具有逻辑意义(和定言命题相关)。因此绝不是随便的设准。
这一概念的提出和以下几个概念密切相关:作为善良意愿的善、把理性的存在(人)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普遍合法则性。
定言律令的提出跟随“普遍合法则性”之后,所谓普遍合法则性大概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一观念其实有知识论渊源。康德早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就认为,真正的客观性就是普遍的有效性。
而普遍合法则性则是缘于对人类的同质性考量,即人是理性的存在,且因为理性而是自由的。这一观念依然有知识论渊源,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区分了两种准则:1、必然的自然法则 2、可以自行开始与结束的能动理性。基于这一区分,康德将自由定义为:对在自然法则下必然的东西而在理性中不必然的能力(比如对*的克制)。
人因为是理性的、自由的,所以不能被当作工具来看待,因为这样便是理性的轻视。这一点似乎受到启蒙运动的影响,有一种天赋*的感觉。康德似乎认为,只要是理性人,本身就具有被尊重的权利。
上面这个观念在篇幅上都是靠后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开篇所提出的是“作为善良意愿的善”。在这里,康德认为一个行为之所以是道德的、善的,是因为这个行为本身出自善良的意愿,而不是兴趣喜欢。在这一点上,明显的区别于诸如伦理利己主义、道德功利主义的观点。后两者认为道德行为出现可以是一种喜好,而且,行为之所以是道德的,在于创造了好的结果。
如果用一个例子来阐述的话,一个定言律令之所以出现(如禁止偷盗),首先在于违背善良的意愿,其次是将他人当作工具,最后是由于这行为不能普遍(人人如此便天下大乱)。
所以真正来说,所谓定言律令不过是实践理性的必然结果,或说是理性在实践中的表现的逻辑终局。追答打的比较匆忙,里面有漏字,请自行脑补~( ̄▽ ̄~)~
康德“绝对命令”是什么意思
绝对命令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用来阐述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概念。这一概念又被称为定言命令,它代表了康德伦理学中的核心理念。康德认为,绝对命令是理性行为的指导原则,它以两种形式呈现:假言命令和定言命令。假言命令是基于条件的,它认为善良的行为是为了实现特定的偏好和利益。相对而言,定言命令...
康德“绝对命令”是什么意思?
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
康德“绝对命令”是什么意思
绝对命令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其经典表述为,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该行动。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
怎么理解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和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
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指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绝对命令是针对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经验为基础,是有条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绝对的。这一命令适用于所有人,绝对命令无须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个行动。
怎么理解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和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
善与幸福的程度来衡量的。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指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绝对命令是针对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经验为基础,是有条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绝对的。这一命令适用于所有人,绝对命令无须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个行动。
介绍一下康德的“绝对命令”!现160
“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
在康德看来什么应该是一种绝对命令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
尼采主张的哲学与康德有何不同?
—把“应该(你应)”变成“我要”。也就是说,人不是在受到来自道德领域“绝对命令”的驱使才去行动,而是完全凭借自主的意志去行动的。尼采认为,贵族(尼采哲学的术语,区别于另一术语:奴隶)和超人都是以自己的意志来制定道德规则的,而不是像康德伦理学所说的那样被动遵守某一道德规则。
什么被称为绝对命令?
绝对条件是无条件的,或者说,是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康德根据绝对命令的性质,推导出绝对命令的内涵。他说,一切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都有这样的普遍形式,这就是:“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康德解释说,任何行为规则都是主观的,都是以我自己的判断为依据的,但我的...
康德的绝对道德是什么意思
称道、称规律.人是有局限的,只有从上帝那里找到至善的动力.道德是至善,与上帝相同.人有追求道德至善的绝对命令,这个命令会自我遵从.人的意志的本质是自由,因自由而有承担的义务,意志本无善无恶,人性的善与恶,只是意志的表象显现.康德对道德的肯定,挽救了我们对人性的信心.人之初,道为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