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即知识,知识即美德,到底哪个才是苏格拉底提出的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1 05:3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08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说的,至于“知识即美德”我没听说过,应该是“美德即知识”的讹传吧。
“美德即知识”出自柏拉图《论美德》(详见《柏拉图对话集》)
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教育”。在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需要教育的问题上,呈现了精美的西方形式逻辑推理。
而当我仔细领悟了其中的逻辑过程后,我感到自己对形式逻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段论片断的水平上而已。而之所以“形式教育论”在西方如此盛行,因为有古希腊“智者教育”的渊源,就不难理解了。
苏格拉底首先给定了一个哲学前提: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氏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于是苏格拉底着重论述善是否需要教育,他先界定善的特征是“有益”,但有益的事物,同时也会是有害的,在列举了许多有益的事物同时也可能有害之后,得出:决定“益”与“害”的是智慧。也就是说,善不是自然就善的,那么什么产生了善?只能是教育。所以到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
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达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当然,逻辑仅仅能构造理论的形式,因为逻辑只是形式,形式中的实质内涵有赖于认识的发展。比如在划分“善”的来源时,苏氏采用“天生”与“教育”的两分法,显然是一种认识的局限,所以后来科尔伯格就面临了惯偷“知而行窃”的诘问。因此,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赞同0| 评论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孙亦磊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09
美德即知识
苏格拉底说的。但这句话恰被尼采所批判。痛斥苏格拉底是这种科学乐观主义的创始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09
知识即美德出自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出自亚里士多德。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10
劝LZ,自己思考,查找才有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6:10
广医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