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冷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9 23: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31 18:24
冷漠二字偏向于贬义,可是,加上了定语“适当的”之后,它似乎变得中性起来,甚至还能对我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为什么说在生活中要表现一种适当的冷漠呢?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范围圈”,也可以认为是“安全圈”。在这个圈里面,我们怡然自得,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不用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不用顾及自己的形象,就好像哈利波特的“有求必应”屋,在这间屋子里我可以为所欲为。如果我们不是适当的冷漠,即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他的范围圈就会被我们打破,进而使他感到不舒服。
进入社会的时间越长,也可以说成家立业的时间越长,想要拥有个人空间的欲望就越发强烈。虽然,从人类的进化来看,我们的祖先在外出打猎的时候,在外出采集的时候,总是团队作战,而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更多的时间仍然是独处。无论父母、爱人、亲朋都只能陪伴我们一小段路途和时间。所以,不论这个社会多么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独处都是一条绕不开的路。我自己也承认合作带来的成长大概率比独自一人带来成长的多,但是就感性上来说,好像独处类似于一种自我的滋养。
适当的冷漠,一方面是在说我对别人,另一方面也是在说我们自己对自己。对别人,尽量少打扰人家的私人空间;对自己,尽量多给予自己一点独处机会。此谓,让别人舒心,亦让自己静心。
对别人适当的冷漠,在同学、同事之间,尤其多见。记得我在读研的时候,大家该上课的时间就上课,不上课的时间,就自己忙自己的,或是阅读,或是运动,或是恋爱,总之每个人都有自己忙的不可开交的事情。于是呢,在上课的时候,我们适当的冷漠,大家互相打招呼,上课的时候坐在一起,表面可能进入了听课的状态,而实际却可能在惦记着手中的某个项目,亦或者下个月的某个课题。所以,当下课铃响起时,大家你往西我往东,顶多问一句“老师布置的什么作业来着?下节课交是吗?”之类的问题,然后就消失在人群中了。
读研期间,大家可能还有些团体交流或是活动,可是一旦进入工作岗位,适当的冷漠就明显多了很多。工作的时候,大家没什么可寒暄的,各忙各的,无非是谁有问题谁帮着解决一下。通常情况下,非体制内的工作都需要加班,而每次加班加到十一点甚至是凌晨的时候,大家已经身心俱疲,更是懒得交流,于是,日复一日,你回你家,我回我家。
对我个人来说,比较早的拥有了适当的冷漠的机会。不满11岁的时候,我就离开了家,开始了初中住校生活,然后经过高中租房,大学住校,读研住校,再到了如今的独自居住。虽然,真正独自居住的时间不算长,但是却早早脱离了父母的家。所以,适当的冷漠实际也代表着一种自我的成长,我不再依赖父母,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自理,以后再说回家,可不能这么草率了,实际要说“回父母的家”,或是“回我的家”。
回自己的家,能逼迫自己清楚的意识到,我没有了整齐的锅碗瓢盆,我没有了始终如新的地板,没有了塞满了食物的冰箱,没有了清洁如新的衣服。如此看来,对自己的适当冷漠,也折射到了对父母的适当冷漠。父母有了自己的饮食起居,我们也有了快速成长的机会。
最后,好像一篇略显没有人情味的文章,然而,这确实,一方面是生活的真实,另一方面也是内心的归属。我们需要对身边的人热情,需要对自己热情,然而这股热情需要适当,当它过了头之后,就有可能引起不适,所以,还是适当的冷漠更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