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6 13: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8 04:28
穆旦</,这位1918年出生的诗人与翻译家,以其独特的现代派艺术风格在中国文坛独树一帜(曾出版诗集《探险队》</,翻译拜伦与雪莱等西方巨匠,影响深远)。在2018年的电影《无问西东》中,查英传——穆旦的长子,回国参加纪念研讨会,带我们一同回顾了他父亲的卓越贡献,如《森林之魅》中的战争背景。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穆旦亲身参与中国远征军,在野人山之战中留下了深刻的战争印记</,这些经历在《历史思想自传》中被深情地回忆,他的创作如《森林之魅》也流露出战争的残酷与心灵的挣扎。
尽管子女对他的早期生活知之甚少,直至发现档案,才揭示了他曾在战时担任“伪军官”的身份</。查平,穆旦的小女儿,通过《森林之魅》逐渐理解了父亲的非凡经历。
南开大学的历史舞台</,穆旦曾创办《新报》,在1946年的沈阳,与友人共同倡导战后的和平与民主。非官方的《新报》在青年军207师的支持下创办,师长罗又伦虽给予鼓励,但不过问具体事务。穆旦办报的初衷是为社会发声,他强调报人应有的良知、智慧与勇气,如朱磊等青年作家因此受益。然而,因揭露时弊和政治立场,《新报》在1947年被迫停刊,穆旦的诗歌创作也因此陷入停顿,转而投身翻译工作。
芝加哥大学时期,穆旦夫妇与罗又伦夫妇结识,他们共同倡导回国,在那里的学术氛围中,穆旦与杨振宁等人成立了“研究中国问题小组”</。1953年,他们回到中国,穆旦以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的身份,继续翻译事业,期间与茅盾、朱光潜等文坛巨匠有过交流。然而,他因《红楼梦》研讨会的遭遇与巫宁坤等人关系紧张,直至1955年,他选择了与巫宁坤保持距离,但仍私下关注他的境况。
穆旦的诗歌与翻译作品,如《九十九家争鸣记》和《平衡把我变成了一棵树》,在1957年受到关注,《我的叔父死了》虽受批评,但赵毅衡的赞扬凸显了他作品的独特价值。在《冥想》中,他质疑希望,并在1958年的历史反革命判定中,他的诗歌成为了时代的见证</,尽管身处逆境,他仍保持积极,期待《唐璜》译稿的出版。
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穆旦与友人分享翻译的乐趣,他欣赏鲁迅,特别是《热风》中的哲理,他的诗歌如《父与女》等部分未公开。1977年,他的去世虽带走了一个文学巨人,但他的遗产——如丘特切夫诗歌的翻译,以及与金庸同为查家后裔的身份,让他的名字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穆旦的影响力跨越时空,从喜县新华书店《九叶集》的发现,到陈年以穆旦为主题的T恤,他的诗歌被更多人传颂</。南开大学的诗歌朗诵会,更是让人们对他的作品和人生故事产生了深思。穆旦与周与良的墓地故事,以及他与文学青年的交流,都证明了他的不朽价值。这一切,都在南方人物周刊的篇章中得到了生动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