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28 13:0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5 21:31
相传,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性情非常孤僻,喜欢一个人独居,并且擅长雕刻。某天,他用象牙雕了一座他理想中的女性塑像。于是他天天与雕像为伴,并且把自己全部的热情、爱恋与希望都投注在自己雕刻的少女塑像身上。少女雕像被他的挚爱和痴情所打动,也感动了爱神阿弗洛狄娜,于是爱神赋予雕像生命,她终于从架子上走了下来,变成了真人。这下,皮格马利翁终于梦想成真,娶了少女为妻,最终拥有了一个美丽的妻子。
如今,这样令人神往的神话故事有可能在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或者不远的明天成为现实。让拥有人类外表及思维方式的机器人从流水线上走下来、进入人们的生活。可是,一旦真正面对美丽的机器异性的时候,还会有多少人能像皮格马利翁一样勇往直前?爱,还是不爱,这是一个问题。
个人认为,包括拥有多感官的虚拟 *** 体验功能的机器人与人类组成的各种关系:交流、恋爱、 *** 、甚至与机器人结婚,更多的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非伦理问题。
如果真的如主攻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戴维·莱维在他的博士论文《与人工伙伴的亲密关系》中预言的那样,跟机器人结婚,就在2050年!我们需要做好的更多的或许应该是心理准备,而无须极度恐慌。毕竟,它不太会引起类似克隆人、安乐死、等现象那样巨大的法律和伦理争议以及广泛的社会焦虑。
对机器人伴侣,没有、也无须设置太过苛责的所谓底线,勇敢地选择一个拿来交往,我爱我的,与你何干?从心理学角度看待,幸福感是来自于个人内心的,所谓鞋舒服与否只有脚知道。从纯粹的精神分析观点看,我旗帜鲜明地支持这一事物!
幸福感根本上是来源于“我爱”,而非“我被爱”,爱一个人给你什么权利?其实只给了你爱的权利,爱是一种偏执的关系。除了爱,你没有别的权利。不用置疑机器伴侣的情感能力和爱的能力,那是技术问题!
从心理学和行为学来看,人的情感,最多是由欲望而产生的,人类在进化,两性关系和婚姻的功能也随之急剧变化,当今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而闪婚、不婚、网婚、丁克、丁宠、同性婚姻、无性婚姻、SOLO一族(要天天相恋,不要天天相见)等等颠覆与冲击现行婚姻制度的现象层出不穷、此起彼伏。
譬如同性恋现象,有人类开始即存在,据严格的统计学调查,人群中有3.7%,你认为是洪水猛兽还是欢迎支持,他的基数不会改变。很多新的知识女性甚至认为“婚姻不是存放爱情的唯一方式,甚至不是最好的方式。”如果说机器性伴会影响人类繁衍,那么同上面罗列的现象一样,它们毕竟只是少数的非主流人群的自主选择。从人本的角度出发、我会同情甚至适度支持这些非主流现象,毕竟它为人们追求个人幸福和缓解焦虑提供了多一点的选择。
当今社会,婚姻情感的功能早已经不再是采集果子、防御猎物和繁衍后代,而是缓解焦虑寻找同伴,那么机器情人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些会交流、懂回报,并且可以被设置为不会背叛的机器人是太好的伴侣了。以精神分析的观点、心理层面上、爱情或者就是一场投射或者投射性认同。所以,机器人不比真实的情人在缓解人所固有的那种焦虑上要差。
繁衍也许是个问题,在这个层面的争议其实可以这样来理解:各人只扫门前雪、专管他人床上事。如果可以避免被爱的失败,机器情人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用以缓解焦虑得到个人幸福的途径。化学和激素水平来谈,爱情是下丘脑分泌的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我们将爱意投射给人、物、或者机器人,并不牴触爱情的某一部分本质——缓解焦虑。
现代人完全有权力和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坚持自己的择偶观。一直比较强调一个颇西方的观点:人权道德——其实就是我们老祖宗玩剩下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同克隆技术、在伦理争议之外它同样造福人类。还有网络,双刃剑嘛!但它的积极意义要大得多!
机器人的发展也许要规范、适度,但不要有太多的负面争议和诟病成为绊脚石。人类对自身发明所谓的无法掌控引起的争议,一些时候其实来源于对未知的恐惧与控制欲的内心冲突,以及由此造成的自身泛化的焦虑。
譬如“网络成瘾综合症””,发明一种病名其实是满足医生的自恋,长时间从事某事、并不都意味着是疾病。那些担心网络污染损害孩子的家长会因为孩子12个小时连续看书学习,而让孩子来我的心理咨询机构做心理治疗吗?我再给他们定上个——“学习成瘾综合症”?呵呵,所以回到这个话题,道理一样,对待人类的某些发明,对待越来越多的双刃剑,担心、抵制、犹疑、都不如勇敢的接纳和理智的掌控来的实在!
对于同冰冷的机器 *** 莫名的恐慌和繁衍领域的伦理争议,我这样看:人类性行为中异性之间的 *** 有繁衍的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这一点区分了人与兽)。 *** 本身有愉悦和交流的作用,从动力心理学层面看, *** 缓解人的性驱力,释放“力比多”;但在异性间的诸如: *** 、足交、 *** ;乃至 *** 、同性性行为、恋物、甚至 *** 等等一些在心理治疗临床中被冠以“性偏好障碍”的非主流 *** 方式(又称“性倒错”)上均可达成。所以,从缓解成人现实性焦虑的角度谈,一个有“感情”、会交流的机器人性伴绝对好过目前风靡并且同样价值不菲的充气娃娃。这,绝对是一个飞跃!
本人从事的心理治疗领域——精神分析学派是研究人的爱恨情仇的学说。把人的爱恨情仇以及人际关系扩展到与机器人的领域对人是一个挑战,积极的挑战,也是机会。我这么看,积极地看。这是一个现代人该有的胸怀。
或许,我们其实都需要一个机器伙伴或者情人!因为,我们被成长以及工业文明压制的已经极端地“非人”了,机器情人或者是工业文明给我们的回报。
另外,专业的心理陪护机器人是一个方向。我们国家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每400万人平均不到一个,而每年有近40万人自杀或自杀未遂。我们其实比我们想像的要脆弱得多,把机器人作为伙伴作为有可能交流和平等对待的人工工具,其实是一个比较良好的领域和方向。
最后一个问题:“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像众多科幻电影里描述的那样的机器人暴乱的场景太可怕了……”科幻就是科幻,并非现实,从伤害的角度来谈,作为一个心理治疗师,我看到的人类对于人类自己及同伴的伤害(心理层面)真是太多了,甚至不胜枚举、令人发指!那么——我们怕机器人干吗?我们有必要一味抵制和莫名惶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