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叶曼先生二三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30 22: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2 05:18
写在前面:写下这个题目,心里诚惶诚恐。以我自己的经历,是万万不够资历去写纪念叶曼先生这种大的主题的。
之所以冒出这个主题,是因为一次偶然碰到一片杨树林,隔河相望,树枝摇曳,中间树枝明显高于两边。叶先生的一句话一下冒出来: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很多叶先生的一些事情都冒了出来,遂斗胆记录一下,事以为记。
第一次见到叶曼先生,还是在老国图的讲堂。得知叶先生会和读者见面,早早的去占了位子。是年叶先生已经98岁了,虽然是轮椅推上来,但是从穿着合体的旗袍,一头乌黑的头发,很有涵养的微笑,一笑,能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很难想象这是一个98岁老者的状态。叶先生就位后,就开始娓娓而谈。过了这么多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对死亡的看法。“到我这个年纪,已经不会再有大的疾病了”,“我最有可能的状态就是无疾而终,在半夜到凌晨这个时刻过去(最后仙逝时间是凌晨两点整)”,“有大师给我预言,我的寿命到103岁(最终是1914-2017)”,“我现在每天睡前就和我的保姆聊一个小时的天,然后保姆帮我把聊天内容整理下来,每一天对我都是最后一天,我每天睡前都做好见不到明天的太阳的准备”,“我每天只要早上醒来,能看到太阳,我就高兴一天,因为我获得了额外的一天新生”…………这样睿智的声音还有很多很多。直到很多年后,我读到《西藏生死书》,里面对这个才有更为详尽的论述。
后来读过一些叶曼先生的著作。我最开始一直好奇的是,作为同时代的国学大师,为什么季羡林和叶曼都在接近晚年开始研究佛学并开始大彻大悟。如果看季先生中年的作品,像《牛棚记事》这样描述那个年代的文章,也没有任何痕迹。叶先生也是在中年,碰到了南怀瑾在给大家讲《楞严经》,才开始慢慢发现佛学之美。(有人说叶先生八岁开始食素就是和佛结缘,叶先生亲自否认过。那个食素只是她在八岁时见过宰杀羊时动物的痛苦而做出的改变,只是儒家素,非佛家素。)
后来看的书多了,才慢慢知道他们都是最开始从了解佛教的根源开始(季羡林是研究梵语起源开始接触到佛教),慢慢开始了解佛教的教义,再接着才发现佛学之美,从而转向学佛,修佛之路。
说这些叶先生轶事,并不是说推荐我们自己要转向学佛之路。我从叶先生生活中得到的,是希望“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叶先生和我们一样,都是凡夫肉身,也都是经历过一个从无知无畏到感知敬畏的过程。
叶先生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小时候一样很瞧不起她妈妈每天除了念经就念经的过程,认为无聊,直到她遇到了南怀瑾给她讲透了《楞严经》。刚开始做打七,她也一直将信将疑,直到南先生替她打通了任督二脉。(说来一个很难相信的事情,在尼泊尔,我层碰到过两个去尼泊尔寺院做灵修的修行者,聊起来感受,其中一个很详细的描述了灵修过程中碰到恶灵的过程,最后还是灵修禅师帮他度过那个痛苦的过程)。
原来上学时,看到一些磕头,烧香,祷告的行为,也是觉得很可笑,但是随着对这些事物的理解越来越多,随着接触的人越来越多,慢慢的发现,这些精神的力量,给人的支持的巨大的作用。在上申导的敏捷教练培训课时,也接触到了正念禅修,练习一段时间之后,也亲身体会到了紧张一天,入定放空自身十分钟后,精神上的满足感带给人的愉悦。慢慢的,我也开始享受在欧洲的教堂有牧师讲圣经时声音在教堂上空环绕带给我的空灵感,慢慢能够去看到有户外瑜伽修炼者时闲下来去和他们一起体会风吹在每一寸皮肤上的细腻感觉。这种无知到懵懂到大彻大悟,也就是我们人生自己历练的过程吧。
老样子,结尾老图一张
Marilyn Monroe by Ben Ross, 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