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5:52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7:38
知识管理导入的三种模式
知识管理不是从天而降的新物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早已不知不觉的进行知识管理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潜意识的知识管理,比如本案例中提及的“新员工导师制、合理化建议”,又或者我们平时运用的文件共享服务,在个人电脑进行文件的分类管理等,这些都是知识管理的初级实践。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知识管理的实践,表层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做了之后,未来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掉,因为找文件来更方便,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去完成工作。
就是在这样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接触到知识管理实践的情况下,只有组织中的少数人会意识到,知识管理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系统或者战略推进,从而成为“知识管理战略”的提出者、推动者。观察本案例中地产企业的情况,知识管理的萌芽和实践不少,工作中遇到的知识困境也时有发生,但真正意识到“知识管理”应该提上议事日程的人却是公司的老总。因为对基层和中层来说,他们很少意识到日常工作中进行知识管理表层原因的背后,就是企业高层们最为关心的8个字:“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在kmpro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经过总结发现,知识管理在现阶段的导入方式一般可以分为3种:
高层导入式:这种模式与本案例情况基本相同,一般模式是——企业管理高层意识到企业的问题所在,希望应用知识管理来解决困境;或听说了“知识管理”理论,感觉是一个创新的思路,于是希望试一试;不管哪种诱因,这种导入模式的特点是高层提出、高层主导、高层决策。其优点在于“知识管理”一跃成为“一把手”工程,推行的阻力会变小很多;其缺点在于,领导主观意识较强,某些时候会影响到项目的科学决策与推进。
需求导入式:有问题存在,就有需求,有需求就要解决。本案例中,工程经理遇到了大麻烦,在一块石头上跌倒了2次,如果此时他意识到可以采用“知识管理”避免同样尴尬的发生,从而提出寻求知识管理解决之道。那么这就是一个完美的需求导入模式。该导入模式的优点在于,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缺点在于可能会因为迫切解决问题的想法,简化或缩小了知识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系统导入式:在实际的知识管理案例中,很多是以IT系统为切入点,企业围绕IT系统进行知识的整理、分享、创新,通过IT系统的规则、现有功能,逐步诱导参与者发现其优点和好处,并参与到知识管理的进程中来。可以在员工理解或不理解的情况下,都有效快速的推进知识管理工作,减少知识的流失,构建起企业的知识库。优点在于,可以快速的通过构建一个容器,让散落的知识有法可依,有处可去,有地可取。缺点在于,过于注重系统,忽略了知识管理规则和制度的建立。
从导入的角度而言,仅仅单一采用以上任何一种常见的导入模式,都会有所偏颇,从一个知识管理从业者的角度而言,我更建议采用“三合一”的模式,高层的重视与战略+基层、中层的需求+IT系统的辅助,这三者结合起来,才会具备:
1. 高屋建瓴的战略意识,足够马力的项目推动力。
2. 解决实际问题,吸引员工主动应用的利益诱导。
3. 采用信息系统,快捷方便、不增加更多工作量的积累、共享知识。
知识管理导入消除顾虑
对于那些想要或正在犹豫实施知识管理的推动者而言,他们想要弄清楚的往往不是“要和不要”的问题,更多的是“做不做的成、怎么做”的问题。以笔者看来,本案例中李总所关心的问题,也就是陈经理应该在可行性方案中提及的问题,至少应该为老板回答如下问题:
1. 我司常见知识管理困境暨项目必要性
在这里要总结一下组织中,各部门和岗位常常遇到的知识管理问题,由问题引发出需求量大、而且较为迫切、十分有必要的结论。
2. 知识管理在我司的基础与现状
企业已经具备的知识管理基础,如员工的自发知识管理行为,以前的文档管理系统等情况分析,提出其有效不足的地方。
3. 知识管理在同行业推进状况
竞争对手或同行业使用的情况,成功率等分析,跟进竞争对手有时候是很多企业的重要策略之一。
4. 知识管理的实施目标
提出实施知识管理的目标,一般可以分期设定目标,如“第一阶段目标,构建知识管理系统,积累企业知识;第二阶段目标,建立知识标准和制度,在重点部门长效运行,第三阶段全公司推广”等。
5. 知识管理的实施范围(由点及面)
划定每个阶段的知识整理范围,包括从业务角度的范围和从部门以及人员的范围,每个范围的重点是什么。
6. 知识整理的标准与模板
确定知识整理的规则、标准,根据企业的业务需求形成标准化模板,或最佳实践模板,如本案例中“项目经验”,从整理标准和模板角度确定后,可以归纳入库。
7. 知识管理实施进度表
确定知识管理的实施阶段和时间进度表,总体的时长,每个阶段所耗费的时间。
8. 知识管理实施的组织架构
需要哪些人参与,需要哪些角色,是否要新成立小组或部门等,知识管理的实施的核心仍然是人,确定好项目的领导者、执行者、协助者,提出组织架构图。
9. 知识管理系统的选型
提出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要求是什么,应该可以解决企业现在遇到的那些问题,未来系统的容量,效率,访问速度,并发性能等。
10. 知识管理实施的费用预算
整个项目的实施费用预算,包括人员、系统、硬件、会议、培训等预算细节。
11. 知识管理的长效运行制度
保证项目成功,除了实施阶段之外,提出在运营阶段应该构建“知识维护更新制度”、“知识激励机制”等,从制度上确保系统的长期有效运行。
12. 知识管理实施的风险与对策
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风险问题,以及其对策,消除顾虑。
作为实际执行的陈经理有必要为管理层做好这些决策准备工作,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对“知识管理”深入理解,结合本企业实际提出一套知识管理实施方法的过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7:38
“你所在的企业或组织是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分享的?”关于这一问题,热心网友是这么回答的…
名为“孙舒瑶”的网友的回答也是很透彻:
知识管理导入的三种模式知识管理不是从天而降的新物种,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早已不知不觉的进行知识管理的行为,可以称之为潜意识的知识管理,比如本案例中提及的“新员工导师制、合理化建议”,又或者我们平时运用的文件共享服务,在个人电脑进行文件的分类管理等,这些都是知识管理的初级实践。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知识管理的实践,表层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做了之后,未来遇到同样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掉,因为找文件来更方便,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去完成工作。观察本案例中地产企业的情况,知识管理的萌芽和实践不少,工作中遇到的知识困境也时有发生,但真正意识到“知识管理”应该提上议事日程的人却是公司的老总。
来看看网名为“王晓妍”的网友是怎么说的: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下面我来说一说我们公司的方法吧。产品部门化:按照产品或产品系列组织业务活动,在经营多种产品的大型企业中早已显得日益重要。区域部门化:对于在地理上分散的企业来说,按地区划分部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矩阵结构: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
来看看网名为“mmhzmm”的网友是怎么说的:
知识分享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只有将知识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才能将知识的价值最大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知识分享呢?首先:建立制度在团队中建立集体知识库。然而,不同的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行动。建设包括准备、规划、后期管理、改进等,直至形成一个完整、可持续的体系。如何保持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长期运行是一个难题,如何破解这个问题呢?要害在于团队是否认识到它。只有每个人都接受它,它才会主动去做这件事。这种观点是为了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管理的有效性,然后尝试这种方法。不要只让会员上传他们的文档,然后再不关注他们。最后:完善这一制度关于知识分享可以讨论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而且这需要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这件事日益完善。
关于这一话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发表你的观点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1 07:39
如何进行知识管理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下面我来说一说我们公司的方法吧。
产品部门化按照产品或产品系列组织业务活动,在经营多种产品的大型企业中早已显得日益重要。产品部门化主要是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为基础,将生产某一产品有关的活动,完全置于同一产品部门内,再在产品部门内细分职能部门,进行生产该产品的工作。这种结构形态,在设计中往往将一些共用的职能集中,由上级委派以辅导各产品部门,做到资源共享。
区域部门化对于在地理上分散的企业来说,按地区划分部门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法。其原则是把某个地区或区域内的业务工作集中起来,委派一位经理来主管其事。按地区划分部门,特别适用于规模大的公司,尤其是*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形态,在设计上往往设有*服务部门,如采购 、人事、财务、广告等,向各区域提供专业性的服务。
事业部制
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企业的内部协作;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这种比较和竞争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之间容易协调,不像在直线职能制下需要高层管理部门过问;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和训练管理人才。
矩阵结构
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因此在新的工作小组里,能沟通、融合,能把自己的工作同整体工作联系在一起,为攻克难关,解决问题而献计献策,由于从各方面抽调来的人员有信任感、荣誉感,使他们增加了责任感,激发了工作热情,促进了项目的实现;它还加强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克服了直线职能结构中各部门互相脱节的现象。
我说的这些特别适用于以开发与实验为主的单位,例如科学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单位等。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不妨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