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3 13: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7 02:26
张尧佐,字希元,北宋河南永安(今巩义市)人,温成皇后(张贵妃)的伯父。因是外戚,仕途通达,张尧佐先升任三司户部判官和副使。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历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官为龙图阁直学士,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被任命为三司使。后因谏官包拯等人的奏请,张尧佐被召回京,改镇天平军。去世后被赠为太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尧佐是温成皇后的伯父。被推举参加进士考试,历任宪州、筠州推官。吉州有个道士和商人夜间饮酒,商人暴死,道士害怕就逃走了,被巡逻的捕获,同时还有一百多人被捕。
转运使命令张尧佐覆核处理,受冤的人都得以解脱。皇上改任他为大理寺丞、汜水县知县,又升为殿中丞、任犀浦知县。犀浦地少人多,因土地引起的诉讼很多。张尧佐确定他们的田界,条具利害使人知晓,诉讼就少了。张尧佐任开州知州,回京后授予他判登闻鼓院。
当时温成皇后还是修媛,想以门第抬高自己,故张尧佐稍微被提拔,担任开封府推官,提点府界公事,谏官余靖说:“提拔张尧佐不应太快,过去郭后之祸起于杨尚,不能不借鉴。”不久,张尧佐升任三司户部判官和副使。提升他为天章阁待制、吏部流内铨,历迁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加官为龙图阁直学士,升为给事中、端明殿学士,被任命为三司使。
众官劾罢
皇祐初年(公元1049年),谏官包拯、陈升之、吴奎说:“近年以来,水从城中冒出,地震、黄河泛滥,这是小人当道所致。天下都认为张尧佐主持大计,诸路苦于索求无厌,内帑受到借助的烦扰,法制凋敝,实在是因为张尧佐。臣等认为,亲昵之私,圣人也不能避免,但能处理妥当,不造成危机,这才是有所得。”
宋仁宗祭祀明堂,改命张尧佐为户部侍郎,不久又任命他为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赐他的两个儿子进士出身。包拯等又说:“陛下即位将近三十年,没有失道败德的事,近五六年来重用张尧佐,人们暗中议论,认为过错不在陛下,而在宫中的女宠、皇帝的宠臣和执政大臣。因为皇帝亲近的人知道陛下没立太子,他们既有所私,没有不暗有所向的;执政大臣不能以忠言相谏,而是阿谀奉迎,顺从皇上的意旨,惟恐*要职不能令张尧佐满意,使陛下陷于私昵后宫之过。任命张尧佐的诏书下达那天,太阳阴晦,凶气濛濛,陛下应用大义决断,马上下令追夺张尧佐的官职。万不得已,宣徽、节度可选择一个授予他。这样,才合天意,顺人情。”
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想要廷议,皇帝不许。于是皇帝下诏说:“近来台谏官请求罢免张尧佐的三司使,并说不能用他为执政,若给他美官,是合大体,朕采纳这种说法,才有此诏命。现在又认为不行,前后反复,按法应当罢黜。令中书戒谕他们。从今起言事官上殿,要先有圣旨允许。”当天,张尧佐辞去宣徽、景灵使,皇帝允许。
被召回京
此后,张尧佐又以宣徽使的身份任河阳通判,王举正又三次上奏议论。此时吴育为判西京留台,河阳百姓的上诉有不答复的多告到吴育处,吴育在诉状末尾判定曲直。张尧佐畏恐,就按判词奉行。张尧佐被召回京,改镇天平军。去世后被赠为太师,赏给他家租赁居舍钱每日三千。
轶事典故
当时有个士子冯京乡试第一,会试第一,再加上他一表人才,到了己未开考时,京城都哄传,此科状元必是冯京无疑。这边一传,那边惊动了张尧佐。他让人把冯京请到家,一见面就把一条金带披在冯京的身上,对冯京说:“我一个女儿嫁给了皇上,还有一个女儿,正待字闺中,想许配给你,怎么样?”
冯京一听让自己做女婿,头乱了一下,随即冷静下来。这张尧佐因凭借自己是国丈,恣意妄为,正遭世人唾骂,他认为一个堂堂的士人不能同这类人同流合污。于是,他连忙站起作揖回绝,并立即告辞。
张尧佐愣在那儿,好长时间回不过神来。他恨死了冯京,便开始派心腹四处活动有关考官,在殿试时要将冯京黜落。冯京似乎也有所预感,灵机一动,将自己的名字前面两点移到后一个字,成“马凉”。
马凉的文章实在漂亮,考官们荐为第一,胪唱时,就在张尧佐为自己得计正高兴,有关人员为自己对张有所交代正感轻松时,站出来的状元恰是这些人所不愿看到的冯京。后来这些人只好对张尧佐解释:“误把冯京当马凉。”此句话后来也成了谚语,喻有眼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