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姓氏"邓"的来历及祖居地的变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05:2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2 17:04
一、邓姓源流
1、出自姒姓(夏的始祖大禹为姒姓)。据史籍《路史》记载,传说崇伯鲧的妻子女志吃了薏苡仁之后怀孕生了禹,禹后来就被赐为姒姓,故夏之国姓为姒。禹之孙夏后仲康在位时,封其少子于邓(今河南邓州),为诸侯国,称邓君。邓君的后人以邓为氏。
2、出自子姓(商族的始祖契为子姓)或曼姓。据《元和姓纂》及《广韵》所载,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叔父(曼季)于邓国曼城(今河南邓州),是为曼侯,称曼氏,曼氏后来又改封邓国(此邓国在今河南省孟县的西南),经西周、春秋延续了600多年。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南方较为重要的一个异姓侯国,但因与楚为敌,于公元前678年被楚国灭掉。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姓邓,史称邓姓正宗。
3、出自李氏。据《安化邓氏谱序》所载,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李煜的第8子李从镒,受封为邓王。公元975年南唐为北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缉拿南唐宗室,李从镒之子李天和出逃,以父亲封地为氏,其后世子孙遂称邓氏。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黄帝时期的邓伯温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它远早于殷邓。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2.血缘始祖:吾离和邓祁侯
邓姓的血缘祖先应该是邓国的君主吾离和邓祁侯。西周全盛时期,提及“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国语·郑语》也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际有周王派盂爵去慰问邓君的记载。北宋时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铭载,昭王南征时派大臣中到邓地视察,说明邓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元和姓纂》说: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 。有说邓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赐姓曼,一传至辟方,二传至云都,三传至吾离,便以国名为姓。一般以最后一说为正确。 邓氏受姓的人应该是春秋时代的邓侯吾离,史书上说,吾离为邓国君主,子孙以国为氏。《广韵》说:“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
但邓氏吾离究竟源自姜姓的炎帝,或源自姬姓的黄帝,或源自子姓,说法不一。
据《江苏无锡邓氏谱》中记载:邓氏系出炎帝之后,赐姓曰姜,封于戎,是为姜戎子,周时封侯于邓国,春秋时,吾离公朝于鲁,其后复归晋惠公,惠公以贫瘠的土地封给他做食邑,但其子孙不屈服于晋国的管束,晋国准备把他们逮捕,时有范宣子从中调解,吾离子孙复归南阳,复有其国,此邓姓所由来。也有人说邓氏乐府,奏音属徵,这是邓姓源自姜姓的证据 。有说邓氏出于姬姓的。宋朱熹序《江西武阳邓氏谱》说:邓氏其脉出自黄帝曾孙高辛,生后稷,嗣传及叔虞,封唐,他的儿子燮公把国名号改为晋,又五世,生吾离,始封邓侯,他是邓国第一位君主。
二、邓姓源于邓林的异说
《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今邓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另有村名邓岗、邓营,这些村镇的命名,或许与古邓国有关,其都城应在今邓州市境。邓林是中国古代的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另有一个与邓林有关的异说,据说邓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
历史上至少有两个邓姓名人以“邓林”为自己的名字(即姓邓名林),一个是南宋人,原籍今福建省福清县,字楚材,淳熙(宋孝宗年号,1174—1189)中登第,授泰和主簿,常与辛弃疾、周必大、陈博良、戴溪、朱熹、吕祖谦等为友,凡三上书于朝,讥切朝政,时朝议欲授以中都干官,但有人阻止这项任命,后来改授石城县(今江西省东南部)丞。有《虚斋文集》传世。另一个是明朝人,原籍广东省新会县,原名彝,又名观善,字士斋,号退庵,洪武举人,授官贵县教谕,考满人京,预修《永乐大典》。不久出京任教南昌,又迁吏部主事。宣德(明宣宗年号,1426—1435)中以事忤(音五,wu,不顺从的意思)旨,谪居杭州,在那里去世。他善于写诗、古文和词,有《退庵集》、《湖山游咏录》传世。
(三)、邓姓源自邓析
据《元和姓氏纂》记载,邓姓的另一个源头是春秋时代郑国人邓析。
邓析生于公元前545年,死于公元前501年,比邓祁侯只晚一百多年,在当时是个影响很大的人物,属于春秋末年思想家之列,乃“刑名之学”的倡始者。相传他“好为智巧”,曾运用古代力学原理,制成汲水用的橘槔,称便一时。又教人学习辩讼,懂得“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提倡以“揭贴”之方式议政。又曾拟订一些刑律科条,刻于竹简,名为《竹刑》,以补充郑国《刑书》之不足,由此遭执政者杀害。遗著《邓析》二篇,《汉书·艺文志》列入名家,已散失。
邓氏发源的地望,据《春秋》所记,邓地有三:1.隐公十年,公会齐侯,盟于邓。此邓地在鲁国,故地在今山东省滋阳县境。2.桓公二年,蔡侯、郑伯会于邓,此邓地在蔡国。故此地在今河南郾(音演,yan)城县东南。3.桓公九年,楚子使道朔,将巴客以聘于邓国,此邓国即邓氏发源之地,在颍川西南的邓城,秦汉时属南阳郡,隋改为邓州,今为河南省邓县。
(四)、外族改姓
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 李姓改为邓姓:
《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中记载,其始祖从镒,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弟,封王于邓,作帅宣城。宋平江南后,从镒之子衡易姓邓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子孙散居宁国、宣城各地。《安化邓氏族谱序》也有相似的记载,“南唐后主李从镒,封邓王;宋太祖捕南唐宗室,从镒子天和逃,改以父封为氏。”李从镒,或作从益,南唐国主李煜的第八子。初封舒国公,后改蒋国公。李煜嗣位,封邓王,留守南都。宋太祖开宝(968—975)初,出镇宣州。宋讨南唐时,遵后主之命奉金帛入贡,遂留居汴京。不久,又被派遣回金陵,传谕令李煜归附,李煜没有答应。开宝末(975年)南唐亡。李从镒之子李天和(衡),为逃避宋太祖的斩杀,隐姓埋名,改以父亲封号为姓,是为邓姓,避居新淦(今江西新干县)桃溪村,保住了性命而生存下来。在宋之后的邓姓族人中,有一部分当是李后主的第八子李从镒的子孙后代。
2. 熊姓改邓姓。
荆门《邓氏族谱》称其始迁祖友义,本姓熊,是湖北省孝感县人,明朝逃避战乱到荆门象山定居,娶邓氏女,生子遂母家姓。
3.两晋时有羌人姓邓。
4.清朝广西庆远府土司邓氏始于明朝。
5.瑶族勒当氏改汉字单姓为邓。
6.满族、壮族、蒙古族、哈尼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均有此姓。
二.各支始祖:
潞城邓氏始祖——邓伯龄:元天历间官常州府教谕,因巩室潞城而居。为潞城邓氏始祖。
南湘邓氏始祖——邓扶念:原籍江西万年县,元季官广东平远知县,转迁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湾,子孙遂居邑内城隍祠前。为南湘邓氏始祖。
徐汇邓氏始祖——邓友义(熊友义):原姓熊,籍孝感县,明季自孝感避兵荆门象山,娶于邓,生子,因蒙外氏姓。为徐汇邓氏始祖。
渝北邓氏始迁祖——邓登班,清雍正元年由祁阳城山头徙居渝北。摘自:渝北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
桂阳州上溪邓氏始祖——邓少十六郎,南宋初由九岩迁居桂阳上溪。摘自:桂阳州上溪邓氏族谱。
云阳邓家桥邓氏始迁祖——邓桂,南宋末自赤岗北胡庄金沙迪溪建昌圩迁居云阳之东乡七里桥之南。摘自:云阳邓家桥邓氏重修族谱。
无锡邓氏始迁祖——邓尔瞻,南宋初扈驾南迁,赐宅于无锡之兴道,子孙因家焉。摘自:邓氏宗谱。
湘潭塔岭邓氏始祖——邓瑞祯,由广州三徙至郴,其后,十三代孙贤资、贤宁、贤敏之子孙又先后迁居于湘潭。摘自:湘潭塔岭邓氏五修族谱。
湘潭严衡始迁祖——邓信,明嘉靖间自茶陵迁居湘潭严衡。摘自:湘潭严衡邓氏五修族谱。
宁都宣城邓氏始祖:徒镒,系南唐后主李煜同母弟,封王于邓,作帅宣城,宋平江南,徒镒之子衡易姓邓以存祀事,避居新淦之桃溪村。摘自:宁都宣城邓氏初修族谱。
六甲邓氏一世祖——邓思明,明成化间自江西吉水迁居常德府龙阳县大围堤,为六甲派始祖。摘自:六甲邓氏族谱。
剑沙三元邓氏始迁祖——邓光布,唐末自河南固始随王绪入闽,子孙邓遂定居于剑沙。摘自:剑沙三元邓氏家谱
湖南长沙始祖、始迁祖——邓世通,字亨远号艮山,原籍河南南阳府登州钳卢陂人,宋淳佑壬子科奉人宝佑丙辰科进士官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时贾似道颛公缮疏劾之疏未上似道知之即嗾 谏交章论,公安置公于潭州后迁龙阳上林村端平塔即今官平塔也详墓。元配:刘氏,生于宋理宗端平二年乙未三月十五日戊申午时卒于元延佑,元年甲寅正月十九日癸酉巳时寿八十本月二十六日庚辰申,时葬夫茔合冢同向。生子三:长子邓法兴,次子邓法家,幼子邓法震女一:适孙邑监察御史名以忠之母,法兴籍辰洲法家籍宝庆惟法震居龙邑辰洲宝庆二,支道远未及合谱今仅叙震公一支于后。 通祖长孙桂发支系:一派:震公长子,邓桂发,字满轮,号月浦,生于元初至,元十五年甲午正月十二日癸亥丑时,没于元未至元六年庚辰二月十二日丙申丑时,年四十七于本月十九日癸卯时卜,葬法官堆壬山丙向有图。元配:李氏,颖川总管李公之女,生于元大德元年丁酉三月十三酉时,没于明洪武九年丙辰四月初八日酉时,寿八十附葬夫右向同。生子二:长子:邓文,女儿文秀 迁桃源寻阳平群迁徙志。摘自:湖南长沙《邓氏七修族谱》23卷首上中下,邓闻冰 等主修 民国37年 十贤堂 27册
资阳邓氏大宗始祖——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於邺光武见之甚欢曰生远来宁愿仕乎,曰原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因留宿间合左右号曰邓将军兴定计议及王郎起兵光武使公发奔命将数千人攻拔乐阳旋击铜马贼连大克获北州略定赤眉西人光武授公西讨之略拜前将军。建武元年击破斩参首王匡等合军十余万复共老同志击公会日暮战罢明日傅发诸将鼓而并进匡等皆弃军走遂定河东光武使使者持节拜公大司徒封替候食邑万户,时年二十有四,遂渡分阳河入夏阳,更始将来歙引众十万拒公,公复破走之而赤眉入长安所过残戝百姓闻公胜独克师行有纪,皆望风迎降。公所辄停车劳来父老童稚满其车下莫不感於是名震关西,帝数赐书美。二年春遣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更封公为梁,食四县。十三天下平定封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公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下即常欲远名。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修整门教养,子孙皆可为后法资用国不修产得帝益重之中元,元年复司徒事从东巡守封岱显宗即位以先帝元攻为太傅进见东向范史。赞曰侯渊谟乃作司徒明启略肇定秦都成智隐静其如愚。生於平元始年辛酉月初日来於永平元年戊五月十六 戌时 荣年五十七,谥曰元侯,墓河南怀庆府济源县东溴水上明统志载汉高侯邓万墓在湖广湘乡县西一百里旧湖广通志谓在县西龙都新志仍附存非是。元配:刘氏,爵封夫人,封太夫人,生薨墓兆未。摘自:《邓氏七修族谱》18卷 卷上下首上下 邓芯香等修 民国26年 两季堂 24册
湖南安化一世祖——邓饱仁,忠旺公长子居江西。妣李氏,生没葬未详。邓饱义:忠旺公次子,名连字仲高,原居东西临江府新淦县桃花溪,由乡荐这湖南常德府武陵郡守解组兵隔备三弟饱礼公同上辰州,公到溆浦泽栎杨乡居焉,生没未详,葬溆浦三都溥源齐姓垣内水口鱼蛇相会。至今刘姓谱内有不可侵犯姑公邓饱义坟茔之语。妣舒氏,生没未详,葬溆浦河边天螺晒掩地乾山异向。生子四:处厚;处恭;处仁;处义;复妣刘氏,生没未详葬怀夫合冢。三妣李氏,生没未详,葬溆浦打严路在车头铁牛山上首酉山卯向。邓饱礼:忠旺公三子,落业沅陵漪溪,生没未详葬溆浦三都燕子山右凤形。妣姚氏,生没葬未详。 摘自:湖南安化《邓氏续修族谱》46卷首2, 邓星僭,邓世英等主修,光绪辛丑年,壹经堂,木活字本,48册
(三)、迁徙分布
▲邓姓在西汉以前的迁徒情况
汉代以前其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前545一前501)是历史上扬名最早的邓姓人物。他做过郑国大夫,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做竹刑,主张刑(形)名之治。子产“铸刑书”,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吕氏春秋·离谓》中记载:“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邓析在与统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表达的准确性思考,开始了他的“刑名之辩”,启历史之先河。
邓姓是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家族,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阳、陕西成固、四川乐山、越南广治等地。邓 宗 秦汝阴(安徽阜阳)人,为农民起义领袖陈胜部将,曾奉陈胜命令巡视九江郡。
▲邓姓东汉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一朝是邓姓家族最为辉煌的时期,以邓禹为代表的邓姓族人世代显贵。据《南阳邓氏族谱》记载,邓禹为邓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孙。《续汉书》说邓彪“其先楚人,邓况始居新野,子孙以农桑为业”。而邓彪与邓禹同宗,故邓况应该是新野邓氏的始祖。
邓家从东汉建立以后,世代受恩宠、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将军以下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Z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达48人,其余任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东汉一朝没有出其右者。
▲邓姓魏晋隋唐时期的迁徙情况
东汉邓禹一族经过邓太后亡故后的打击,尽管邓禹曾孙女邓猛女为汉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荣耀,但只是一时,繁盛程度也远不及邓禹、邓训、邓骘时代了。特别是安帝亲政时,宦官江京等人巧设罪名,诬陷邓氏对安帝亲政有阻,安帝将邓弘等邓姓子弟废为庶人,为了保全邓氏家族,族人纷纷迁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国各地。《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就说: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散居各省,以闽、广、楚、浙、豫章之省之间为多”。史籍记载此一时期的邓姓人物在广东有东汉广州(今属广东)人邓盛,曾任秭归令、太尉诸曹掾;南朝宋桂阳(今广东连县)人邓鲁,中秀才后在当地做官,有惠政,卒赠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邓文进入唐为韶州刺史;唐邵州龙潭(广东阳春)人邓处讷,唐昭宗拜为武安军节度使;五代连州(广东连县)人邓洵美,后汉登进士第,后周为馆驿巡官。
江西有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邓通,历任越骑校尉、冯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邓琬历,任州西曹主簿、给事黄门侍郎、晋安王镇军长史等职;唐代道士邓思罐(guan),为临川(今江西抚州)人,隐居麻姑山,后受玄宗征召入京,曾两次随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国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邓方曾以荆州从事身份随刘备入蜀,拜为属国都尉,历任朱提太守、安远将军、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当阳(今湖北荆门)人邓元起官至右卫将军。
湖南有南朝陈衡阳(今属湖南)人邓正直,为卢阳令,“在任罢征、弭盗、修城、浚河、兴学、崇教,民以为安乐,人多称之”。
南朝梁人邓郁,为荆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隐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涧溪水服云母为生。
分散到全国各地的邓姓族人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宗族不断壮大,并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响的就是南阳邓氏、平阳邓氏、长沙邓氏、陈郡邓氏以及安帝邓氏等。
▲今河南邓州为邓姓的发祥地,而后向紧邻的湖北、湖南一带迁徙,西汉时,有邓况由两湖回迁南阳新野,光武中兴后,其子孙累世宠贵,凡侯者29人,公2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2014人,列校22人,州牧郡守48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数。自然,邓况也就成为南阳邓姓这一望族的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姓分衍出六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姓(其始祖为东汉太傅、高密侯邓禹)、安定邓姓(其始祖为汉末武威太守邓晋生第七代孙邓骘,亦为邓禹的直系世孙)、平阳邓姓(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亦为邓禹之后)、陈郡邓姓(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亦为邓禹之后 )、洛阳邓姓(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可见此期仍以河南为中心,然后首先东迁山东高密,再北上山西临汾;又有邓姓人南迁四川、广东等地,东汉末年邓骘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是邓姓人大举南迁的直接原因。此期邓姓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落籍,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安徽等地。初唐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姓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而邓骘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姓之开基始祖。邓姓南迁闽粤始于宋景定年间(即公元126零年以后),宋末元初,有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明朝时,邓超二十九世孙邓刚由江西徙居广西全州,邓刚弟邓果因仕宦而落籍湖北石首,邓鹤轩(南宋江西吉安爱国志士邓郯、邓光荐之族人)因仕宦而徙居四川广安,邓小平便出自此支。清时邓姓已遍布全国各地。如今,邓姓人口遍布全国,尤以四川、广东两省为多,约占全国汉族邓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五。据《邓世家谱》载,邓姓已有114代传人。邓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2 17:04
共 1 条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参考资料:http://www.baidu.com/s?tn=sitehao123&cl=3&rn=10&ct=0&lm=0&word=%CD%F2%CA%C2%D3%C9%C0%B4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2 17:05
邓姓起源参考之一
邓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四,在台湾排名第五十四。邓姓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起源。第一种,是说邓姓出自子姓,是夏禹的后代。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在商朝的时候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第二种,是说邓姓出自曼姓,是商朝皇族的后代。商王武丁封自己的叔父于邓,建立邓国,并且赐他姓曼,因此也被称作邓曼国。邓曼国后来被楚国灭掉,有些国人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改姓为邓。第三种,是说邓姓出自李姓,是南唐王室的后代。南唐后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个儿子为邓王,南唐灭国后,邓王为避难,就改姓为邓了。邓姓一开始主要在他的发源地河南发展,在战国,秦代及汉代,因为战乱和做官等原因,邓姓逐渐扩展到了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西晋末年,更是发展到了甘肃和福建。明朝的时候,邓姓开始有人移居台湾。邓姓的主要聚居地有:南阳,安定,高密,新野,庐陵,广安,义阳,南安,成固,平阳,长沙,陈郡,安化等。 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人,任北洋舰队致远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的中日黄海战役中,致远舰遭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驾舰撞击敌旗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邓姓起源参考之二
在河南省南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一个叫“邓州”的地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古邓国,我国百家姓中邓氏的发源地。邓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在历代姓氏书中,都记载邓氏是“系承曼氏、望出南阳”这刚好与最初的邓国位置是相吻合的,古邓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不变的是这里仍以邓为名,周围的许多村落里仍然生活着邓氏的后人。
邓氏第114代玄孙邓信善:我们这个村呢叫邓营村,我叫邓信善,是邓姓114代玄孙,我们祖祖辈辈就住在这里,住了很多年代了。
邓氏是从上古少数民族的姓氏曼姓分支出来的。相传早在四、五千年以前,黄帝的孙子颛顼高阳氏赐少昊金天氏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姓,到了夏朝,有一支发展为一个小国叫邓国。春秋时期,邓国被楚国所灭,邓国的子孙不得不背井离乡,为了不忘记自己的国家,他们就以国名邓为姓了。
出邓州市不远有一个冢,是春秋时邓国侯吾离冢,吾离,是邓国的国君,由于他治国有方,深得民心,所以邓氏的后人把他视为先祖。
邓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周光林:这个冢啊就是邓国侯吾离冢,吾离呢是春秋时期邓国的一个比较有名望的国君,他是邓氏的第19代子孙。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积极地发展农业,鼓励冶铁铸造,努力积极地发展外交关系,南联强大的楚国,把他的女儿嫁到了楚国。北联鲁国,到鲁国访问建交,使邓国国强民富。
据《邓氏族谱》记载,从他们的先祖曼公开始,邓氏始终繁荣滋长在这里,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全国播迁,明朝末年,有一批邓氏族人从闽、粤一带迁往台湾,最早入台的邓氏族人名叫邓显祖。后来又有泉州人邓旋其,广东人邓彦友登上台湾岛,为邓氏迁台铺平了道路。
有意思的是,邓氏在自己的蔓延过程中,有一支李姓也加入了进来。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泉根:五代南唐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南唐的封建皇帝李后主李煜,李煜写过很著名的诗词,他是著名的文学家,但是他当皇帝不太成功,李煜曾经分封他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那么南唐被赵光义打垮时,宋太宗赵光义曾经下诏,紧急追捕南唐宗室,当时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死里逃生,终于保了条性命下来,为了纪念这一段家族史上很不简单的一段历史,所以他们以后就以他们的父亲邓王的邓作为姓氏,这也是一个邓姓的来历。
也就是说,在宋之后的邓氏族人中,有一部分是李后主的第八子李从镒的子孙后代。
让邓州人自豪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邓氏祖根地古邓国,尤其让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是邓氏家族还出了不少名人,春秋时期法家先驱邓析子;被汉文帝允许自己铸钱的邓通;清末海军将领邓世昌;与林则徐协力整顿海防、查禁鸦片的邓廷桢,这些人都是从他们这里走出去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2 17:08
【邓姓的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邓姓主要源流】
【源出一】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今天湖北襄阳邓城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
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这22代存在杜撰的重大嫌疑,而且这些祖先都不姓邓,而是姓曼,也因此可以完全推断这22代根本不足信。),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源出二】
源于蒙古族,属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蒙古族珠尔奇氏,亦称朱尔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长子斡勤巴儿合黑,以长子地位挑选百姓中最勇敢善战者单建主儿乞氏族,在元朝时期为蒙古主儿乞氏部落,世居萨尔哈占(今新疆河萨尔托海乡萨尔哈仁村)。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Jurki Hala。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珠尔奇氏多冠汉姓为邓氏、朱氏。
【源出三】
源于满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德敦氏,满语为Dedun Hala,满语“站”,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邓氏、杜氏等。
⑵.满族栋阿氏,亦称东鄂洛氏,满语为Dongga Hala,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后多冠汉姓为邓氏、佟氏。
⑶.满族董佳氏,亦称董家氏、栋佳氏,满语为Do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董佳城(今辽宁新宾)、嘉木湖(今辽宁新宾)、嘉哈(今辽宁新宾夹河村)、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邓氏、董氏、陈氏等。
【源出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邓姓迁徙传播】
邓姓发源于今天河南邓州,大举南迁于东晋之时,而播迁入闽、粤则早于汉代。汉代中期,邓况自楚徙居南阳新野。至东汉初,因族人为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汉室立下大功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而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但至东汉安帝时,有人诬告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因而使邓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难。此后,南阳邓氏不断外迁,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肃者。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叔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后又分支泉州等地(这一说法存在重大谬误,西晋良吏邓攸在“永嘉之乱”,没有避居今福建宁化禾口石碧村,更谈不上是邓氏最早入闽始祖。)
东晋十六国时,中原邓氏大举南迁,分布于江南许多省份,以江西、江苏居多。总之,邓姓早期主要还是以河南省境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迁入的地方是今山东高密县一带。与此同时,已有邓姓南迁入今四川、广东等地。至晋代,邓姓的子孙在北方已落籍于山东、河北、陕西、山西、甘肃、安徽等地;在南方已迁居到今江苏、湖南、四川等地。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
宋代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福建、广西等地。
明代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当代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