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05:17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09:38
【南无阿弥陀佛】
又作六字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之意。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一(大三七·二四六中):‘无量寿者,乃是此地汉音。言南无阿弥陀佛者,又是西国正音。又南者是归,无者是命,阿者是无,弥者是量,陀者是寿,佛者是觉。故言归命无量寿觉,此乃梵汉相对,其义如此。’
另梵本阿弥陀经谓,阿弥陀有无量寿(梵amita^yus ,音译作阿弥多廋遮)、无量光(梵amita^bha ,音译作阿弥多婆)二义,玄奘译之称赞净土经亦准此区分;然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均译为‘阿弥陀’而不别之,又支娄迦谶、支谦、慈贤等历代译经家亦然。此外,深励之阿弥陀经讲义谓,古来翻译阿弥陀之梵语为无量寿、无量光,全称为‘归命无量寿觉’,即南无阿弥陀廋晒佛陀耶(梵namo amita^yus/ebuddha^ya ),亦即表示归敬无量寿佛;若以阿弥陀婆耶(梵amita^bha^ya )表之,则为归依无量光佛之意。
称念六字名号,愿生西方净土,乃庐山慧远等所倡,当时非纯粹称名往生,乃藉称名而便于观想,为专注思惟而念佛,后历昙鸾、道绰至善导即倡‘念佛往生’,而主张他力念佛。六字名号乃摄弥陀因位之万行、果地之万德,以成就其体义、德用,故功德效验甚大。无量寿经谓,称一声此名号,具足无上功德;观无量寿经谓,但闻佛名,能除无量劫生死之罪;阿弥陀经谓,念佛之行者,可得六方恒沙之诸佛护念之。〔无量寿如来修行供养仪轨、观经疏玄义分、赞阿弥陀佛偈(昙鸾)〕
【南无】(梵namas,巴namo,藏phyag-h!tshal ba)
意译归命或归礼。音译又作南谟、南忙、那模、娜谟、纳莫、曩谟。《陀罗尼集经》卷十云(大正18·869c)∶‘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受菩提心戒仪》说南无四方四佛及毗卢遮那佛。《佛名经》中诸佛的名号,亦皆冠上‘南无’二字。
又,《玄应音义》卷六云∶‘南无或作南谟,或言那模,皆以归礼译之,言和南者讹也。’
慧远《涅盘经义记》卷一∶‘梵言南无,此言归命。’法藏《法华经义疏》卷四认为南无是归命、救我之意,归命指以命归投十方诸佛。《慧苑音义》卷上∶‘正云萳忙,此曰敬礼。’皆以之为敬礼之词。此外,善导《观经疏》〈玄义分〉则认为南无有归命和发愿回向二义。
按,‘南无’一词系自梵、巴语译出,因此其中之‘无’字,应依古音读为‘ㄇㄛˊ’,始符‘ma’或‘mo’之读音。不可读为北京音之‘ㄨˊ’。
〔参考资料〕 《往生论注》卷上;《大乘起信论疏》卷上。
【阿弥陀佛】(梵Amita-buddha,藏Dpag-tu-med、dpag-yas)
意译为无量光,或无量寿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他以观世音、大势至两大菩萨为胁侍,在极乐净土实践教化、接引众生的伟大悲愿。这是我国佛教界最熟稔的如来。
依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成道以前,原是一位国王,由于受到世自在佛的启示,乃发起求无上道的愿心而出家。在修行期间,曾发出四十八大愿,誓愿建立一个庄严的极乐世界,以救渡一切念佛名号的众生。其中有三个大愿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毁谤正法。’‘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基于这些深宏的誓愿,因此,在他成佛之后,任何人只要具足信愿行、如法念佛,则一定会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净土佛国。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悲愿至广,慈心极深,其念佛法门又至为易行,因此在中日等国,信仰弥陀法门的众生为数极多。‘家有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谚语,正是弥陀信仰普遍流传的最佳说明。
◎附一∶〈阿弥陀佛〉(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据梵本所载,阿弥陀佛的梵文有两种。其一,阿弥陀婆(Amita^bha),译为无量光。Amita^bha系由形容词的amita(无量的)与女性名词a^bha^(光)结合而成。此中,amita的mi,语根为ma,意为‘量’;在mi之后加上接尾语ta,则成为形容词,意为‘有限量的’;又在mita之前,加上有‘无’或‘不’语意的接头语a,而成amita(无量)一词。又‘a^bha^’是在bha^(光耀)的语根上,加上有‘近’的意思的接头语a^,其词性属女性名词。但此处不是指无量的光明,而是当作有无量光明佛的名号,因此,将语根的母音的语尾a^缩成短音,而成男性名词。其二,阿弥陀庾斯(Ami-ta^yus),译为无量寿。Amita^yus系由形容词amita与中性名词a^yus(寿命)合成。据说a^yus的语根是具有呼吸之义的‘an’,然而有人认为a^y的语根是ay(行),其后加上接尾语us,而成有‘寿命’之义的中性名词。罗什在译《阿弥陀经》时,对此二者并不加以区别,都称之为阿弥陀。
据《无量寿经》所述,于过去久远劫中,世自在王佛出世时,有一国王闻佛说法发无上道心,弃国出家,号为法藏。其后,彼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前,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的清净行,发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愿是根本愿。其愿文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发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净土,其佛土距此十万亿刹,名为安乐。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袾宏在《阿弥陀经疏钞》卷三举出八种∶
(1)《法华经》载大通智胜如来时有十六王子出家,其第九王子于西方成佛,号为阿弥陀。
(2)《悲华经》载无量劫前有转轮王,名为无诤念。彼于西方世界作佛,号为阿弥陀,国名安乐。
(3)《大乘方等总持经》载无垢焰称起王如来时,有净命比丘总持十四亿部经典,随众生意乐广为说法。彼净命比丘,即今之阿弥陀。
(4)《贤劫经》载云雷吼如来时,有一王子名为净福报众音,曾供养彼云雷吼如来。彼净福报众音王子,即今之阿弥陀。
(5)《贤劫经》又载金龙决光佛时,有一法师名为无限量宝音行,力弘经法。彼时之法师,即今之阿弥陀。
(6)《观佛三昧经》卷九载空王佛时,有四比丘得念佛三昧,其第三比丘,即今之阿弥陀佛。
(7)《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载狮子游戏金光如来时,有一国王名为胜威,尊重供养彼佛,修禅定行。彼胜威王,即今之阿弥陀。
(8)《一向出生菩萨经》载阿弥陀佛往昔为太子时,闻此念佛微妙法门,精进奉持。
关于阿弥陀佛的成佛因缘,除前文所举者之外,经典中尚有多说。按,阿弥陀佛并未见于小乘经典中,然在其余大乘经中,则屡有载及。
又,阿弥陀佛乃一切大乘经典所通说,故大乘诸宗无不言及,然其见解未必一致。总的说来,大抵可分为两类。其一,以理性为主的唯心弥陀,己心净土。其二,以事相为主,指方立相,立界外净土,现在说法的弥陀。兹略述各宗所说如下∶
(1)法相宗∶《唯识论》卷十说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三身。自性身唯理,身土不分,故弥陀与诸佛应无分别。受用身分自受用、他受用。阿弥陀佛是他受用报身。但地前菩萨及凡夫二乘所见的弥陀是变化身,地上菩萨所见是他受用报身。亦即初地菩萨所见的弥陀佛,是坐于百宝莲台座上,如《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六十万亿那由他佛身。二地所见,系千叶莲台座上的佛身,由佛的后得无漏智所变,为十地菩萨而现,其所居净土,系净居色究竟天。
如是,现一实身,凡圣不同见,应机而现种种身,是因众生福力不同,而产生佛身粗妙之别。亦即能化的弥陀随所化根机示现佛身;所化的有情以弥陀所现佛身为增上缘,凡圣各各随智识福力浅深厚薄变现佛身,故所见佛身有粗妙之别。三贤的菩萨、二乘凡夫之类见化身小佛身;四善根菩萨见化身大佛身;初地以上的菩萨见坐大宝莲台、具无限妙相好的他受用身。此大卢舍那身是弥陀对地上菩萨所示现的佛身。以此佛身为增上缘,地上菩萨依各自之心识变现相好圆满的广大能化佛身而观。因此,菩萨进至初地时,地前所见的劣佛身潜隐,殊胜微妙的佛身显现。但地上菩萨非不能见地前所见佛身,地上菩萨欲见佛变化身亦能得见。因此,地上菩萨以他受用报身为正所见,兼见变化身。
(2)三论宗∶此宗亦谈三种佛身,即{1}正法法身,{2}修成法身,{3}应化身。正法法身就是实相法身,又名理法身、自性身、法佛。修成法身就是自受用报身,又名智法身、报佛、内应身。应化身是他受用身与化身所合并,都是起利他之化用,故合为一身。此化他之用,由本法身而起,非正酬报因位的佛身。若此佛身别开为二身时,就他受用身而言,是殊妙广大的佛身,又名外应身,是化度地上菩萨的佛身。又就化身而言,是丈六等的粗身形,又名变化身;此系为化地前菩萨及二乘凡夫所现的佛身。
此三身中,正法佛是理法身,为修证之理,故不生不灭而常住。修成佛是智法身,为能证之智。因为是冥契所证之理的能证之智,故智法身亦是常住。《大智度论》说,萨婆若是实法,非生灭。萨婆若译为一切智,一切智就是佛智,是常住不灭的实法。应化佛系法身应所化根机而现起的化他悲用,故为生灭无常之形相。初二身乃理智之本体,非化他之佛身,故无说法。应化身系由本体而现起的化他佛身,有色声,有宣说法门的悲用,故能对所化有情说法。
(3)华严宗∶据智俨的《孔目章》卷四〈往生章〉所述,阿弥陀佛国,一乘三乘不同。若依一乘,阿弥陀佛土属世界海摄,此系近引初机成信故。教境真实,佛国圆融、不可说故。若依三乘,西方净土是实报处。通成四土,即法性土、事净土、实报土、化净土。化是报化,非化身之化。如是,系以西方净土摄属于世界海,以阿弥陀佛为莲华藏庄严世界主,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毗卢遮那的同体。
华严宗分佛土为二,一为国土海,一为世界海。国土海是不可说之果分,世界海是因分可说之土。此世界海有三类,一是莲华藏庄严世界海,二是十重世界海,三是无量杂类世界。若配于三生成佛,第三是见闻生之土,第二是解行生之土,第一是证入生之净土。莲华藏界既是证入生之净土,故与不可说果分同其体。故《五教章》卷三说(大正45·498b)∶‘一莲华藏庄严世界海具足主伴,通因陀罗等,当是十佛等境界。’西方净土摄于此主伴具足的莲华藏海,阿弥陀佛与十身具足的毗卢遮那同体。
(4)天台宗∶此宗认为佛必具足三身,土是四土横竖一处。故弥陀之安养,虽难定何身何土,然皆为具缚凡夫生处。有昼夜六时之别,饭食经行之义,有声闻缘觉,佛亦说三乘法。是故判弥陀净土为应身应土。而《大乘同性经》所说的于净土中成佛者,皆是报佛,是就断无明的人所见而言,非同居土的凡夫所见。《观经》第九观所说的弥陀身量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是为达圆教第七信位的人而特别显现的佛身。《大智度论》说西方世界出于三界,故西方世界不摄属于三界。又就彼佛土而言,彼土虽有三界但无四恶趣。
然此弥陀净土与诸佛同居土又有不同。弥陀净土横具四土,故修圆妙观而生彼者通惑虽未尽,其身常拜实报身,得居实报土,此与生于诸佛同居土后,断通惑,转果报方住上土不同。诸佛同居土虽具四土,悉是竖四土,断惑,转报然后能入上三土。其有横之义,但只是暂时依佛之加被力而见。故极乐上品的生死,通惑尚有,与常时见报佛,住报土者大异其趣。
又依智旭《梵网经玄义》及《小经要解》所述,四土横竖之义俱约断惑而说。所谓竖,是出同居土后入方便土,出方便土后入实报土等。横则不移当处,自感见方便、实报、寂孕三土。诸佛四土中的寂光土等上三土虽有横之义,但于同居净土中,大体有竖义无横义,唯极乐同居横具四土。此系十方世界未曾有之处,全性起修之因缘唯弥陀有之。华严之秘藏、法华之极意唯在执持名号的念佛法门。其他如带业往生,即得不退之说,如弥陀同居土、最胜无比之说,颇能发挥天台、四征微意。
(5)禅宗∶禅宗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以佛心传心,只修行心地,自分觉知。故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唯守本来面目,显自己本分,不拘泥善恶因果之差别,安住无住空寂之心,若至无念无想,本来真性顿显,称为成佛。其本有圆成本来面目,人人具足的佛性一理,名为无量寿。即心即佛之宗义,心外不见佛。《六祖坛经》说(大正48·352a)∶‘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宝志和尚以为,智者知心作佛,愚人庆往西方。但若偏于此,失其不可得,亦非禅意。因此,宗颐禅师作二十六行颂指赞西方。
(6)净土宗∶昙鸾在《往生论注》中以二种法身论述弥陀佛身。二种法身是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法性法身是如如之理,是无相法身,是略门。方便法身是正直,是救济一切众生的大悲无不相法身,是广门。无相法身相即无不相法身,无不相法身成无相法身。故二法身,异而不分。此系广略相入的佛身,故统以‘法’之名。所以如此,是因清净愿心所庄严之身,其清净义,是在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为净因所庄严的净果,完成真实智慧的无为法身。所以,弥陀佛身是由清净愿心(四十八愿)所庄严的广略相入之清净佛身,即二种法身。道绰在《安乐集》中说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并说《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是在示现报身五相之一的隐没相。而化身的弥陀是《鼓音声经》所说的清泰国之弥陀,西方净土的弥陀绝对是报身佛。善导更以酬行、酬愿二义来论述‘报’,并且以《大品般若》〈涅盘非化品〉的涅盘如化非化说,会通《观音授记经》的弥陀入灭说。即涅盘性空如化,为新发意菩萨说非如化,是为了避免新发意菩萨产生惊怖。弥陀的入灭不入灭说同此。不入灭说如非化说,入灭说如如化说。如化不妨涅盘义,入灭说岂能害报之义。
◎附二∶〈十二光佛〉(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十二光佛,为赞叹阿弥陀佛光明德用的十二种称号。即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语出《无量寿经》卷上。
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解释,佛光不能计数故名无量;无缘不照故名无边;无有人法能障故名无碍;非诸菩萨所及故名无对;光明自在而无更上者故名焰王;由佛无贪善根而现,亦能除众生贪浊之心故名清净;从佛无嗔善根而生,能除众生嗔恚戚心故名欢喜;光从佛无痴善根心起,复除众生无明品心故名智慧;佛之常光恒为照益故名不断;光非诸二乘等所测度故名难思;光亦非余乘等所堪说故名无称;佛光日夜恒照不同娑婆二曜故名超日月。
除上述十二光佛之通称外,其它译本及梵文在名称、数目上又有不同的说法。如《大阿弥陀经》卷上及《平等觉经》卷一中,仅有光明经叹语而不列佛名。《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中、《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梵文《无量寿经》等,则各举十三光、十四光、二十光之名,明示佛光之德相。
又,《大佛顶首楞严经》、《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中,则以十二光佛为十二如来之别号,然此均是由《无量寿经》而来的一种转说,属后世之思想。
◎附三∶〈阿弥陀三十七号〉(摘译自《佛教大辞汇》)
阿弥陀三十七号,指阿弥陀的三十七种德号。即无量光、真实明、无边光、平等觉、无碍光、难思议、无对光、毕竟依、光炎王、大应供、清净光、欢喜光、大安慰、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无等等、广大会、大心海、无上尊、平等力、大心力、无称佛、婆伽婆、讲堂、清净大摄受、不可思议尊、道场树、真无量、清净乐、本愿功德聚、清净勋、功德藏、无极尊、南无不可思议光等三十七种。此系日僧亲鸾于《净土和赞》之初,依《赞阿弥陀偈》而列出者。其中,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光炎王、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超日月光等十二种德号,称为十二光,阿弥陀由于有此光明,故有此德号。
◎附四∶〈阿弥陀三尊〉(编译组)
阿弥陀三尊,指阿弥陀佛及其胁侍观世音及大势至。如《观无量寿经》说(大正12·342c)∶‘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
关于胁侍菩萨的方位,一般以观音在佛的左方,势至在佛的右方。但在梵文《法华经》〈普门品〉的颂文中,观音在弥陀佛的右方或左方。《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卷中及《阿唎多罗陀罗尼阿噜力经》,说右方是观音,左方是势至。《大陀罗尼集经》卷二说佛的右方是十一面观音,左方是大势至。而《观无量寿经》及《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五说佛之左边有一大莲华,观音坐于其上,佛右边的莲华上坐大势至菩萨。这是因为观音为悲之代表,即下化众生之义,故置于左方;势至代表智,意为上求菩提,故安于右方。
关于二胁侍的形像,观音的宝冠中有化佛,势至的宝冠中有宝瓶。自中古以来,一般是作观音两手持莲台,势至合掌。
◎附五∶〈阿弥陀大咒〉(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等)
阿弥陀大咒,指阿弥陀佛的陀罗尼(dha^ran!i^)。出自《无量寿仪轨》。也称为无量寿佛根本陀罗尼、阿弥陀如来根本陀罗尼或十甘露咒。为真言宗三陀罗尼(阿弥陀大咒、宝箧印陀罗尼、尊胜陀罗尼)之一。
兹列汉字音译的阿弥陀大咒于后∶‘曩谟、阿啰怛曩、怛罗夜耶、娜谟、阿哩野、弥多婆野、怛佗■跢夜、阿啰喝帝、三藐三菩驮耶、怛尔也他、唵、阿蜜■帝、阿蜜哩妒、纳婆吠、阿蜜■多、三婆吠、阿蜜哩多、伽啰吠、阿蜜■多、悉帝、阿蜜■多、帝际、阿蜜■多、尾讫磷帝、阿蜜■多、尾伽磷多、■弥宁、阿蜜■多、哦哦曩、吉底伽龄、阿蜜■9a39多、懒弩、尾娑婆龄、萨■啰佗、婆驮宁、萨■、羯罗磨、讫礼舍、讫洒盈、迦龄婆婆诃。’
此咒之罗马字读音如次∶Namo ratnatraya^ya namah! a^rya^mita^bha^yatatha^gata^ya arhate sam%yaksam%buddha^yatadyatha^ om% amr!ite amr!itodbhave amr!ita-sambhave amr!itagarbhe amr!itasiddhe amr!i-tateje amr!itavihr!im%te am%r!itavihr!im%tagamineamr!itagaganaki^rttikare(?)amr!itadum%dubhi-svare sarvarthasadhane sarvakarmakrama-s/asks!ayan%kare(?)svaha.
此咒自古即常被音译,如唐·不空译《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唐·阿地瞿多译《陀罗尼集经》卷二、唐·菩提流志译《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唐·实叉难陀译《甘露陀罗尼咒》、失译《阿弥陀佛说咒》等,亦皆载之。然其所载咒文长短不同。今所举之咒,中有十句阿蜜多(amr!ta,意为甘露),故称之为‘十甘露真言’。
依《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所载,诵此阿弥陀咒一遍,即灭十恶四重五无间,一切罪障皆悉消灭。若有苾刍苾刍尼犯根本罪,诵七遍已,即时得还戒品。诵满一万遍,则获得不废忘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显现于身中,皎洁圆明犹如净月,临命终时,见无量寿如来及无量俱胝菩萨众来迎,即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证菩萨位。
◎附六∶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十一章第一节(摘录)
从大本《阿弥陀经》来看,阿弥陀佛净土,在初期大乘的净土思想中,是富有特色的。法藏比丘立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成立一完善的净土,作为救济众生,来生净土者修道的道场。在选择二百十亿国土,结成二十四愿以前,弥陀净土的根本特性,早已在佛前表示出来,如《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卷上说(大正12·300c)∶‘令我后作佛时,于八方上下诸无央数佛中最尊,智慧勇猛。头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无极。所居国土,自然七宝,极自软好。令我后作佛时,教授名字,皆闻八方上下无央数佛国,莫不闻知我名字者。诸无央数天人民及蜎飞蠕动之类,诸来生我国者,悉皆令作菩萨、阿罗汉无央数,都胜诸佛国。’
经中所说的二十四愿,或四十八愿,都不外乎这一根本意愿的具体组合。阿弥陀佛的光明,胜过一切佛。佛的光明、名闻(称),为十方无数佛国所称誉,为十方诸天人民称叹,所以发愿往生∶这是第二十四愿。阿弥陀佛的特胜,从佛的光明、名闻而表达出来。佛的光明遍照,使一切众生的苦迫,得到解除,在释尊入胎、出胎、成佛的因缘中,部派佛教有不同程度的放光传说。阿弥陀净土,是重视光明的利益众生,而予以高度的赞扬。胜过一切佛,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所以第十七愿说∶‘令我洞视(天眼通)、彻听(天耳通)、飞行(神足通),十倍胜于诸佛。’十八愿说∶‘令我智慧说经行道,十倍于诸佛。’也许这过于特出,不大适合‘佛佛平等’的原则,所以这二愿,其他译本都删略了。根本意愿中的国土七宝所成,是第三愿,《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没有这一愿。在净土本愿思想的发展中,着重于来生净土者的功德。净土思想的重点,不止是理想的自然环境,而在乎净土中的德行与进修,圣贤间和平的向道。
〔参考资料〕 《赖吒和罗所问德光太子经》;《决定总持经》;《无量寿经优波提舍》;《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往生论注》;《净土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6});《净土教概论》(《世界佛学名著译丛》{52});矢吹庆辉《阿弥陀佛の研究》;结城令闻《阿弥陀佛信仰の意图するもの》、《大乘佛教の成立史的研究》;望月信亨《净土教の起原及发达》;《讲座·大乘佛教》第五册〈净土思想〉;《中村元博士还历纪念论集》〈インド思想と佛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09:44
南无阿弥陀佛
尘世间有很多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却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甚至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南无阿弥陀佛",竟然也不知"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
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而不知"南无阿弥陀佛"表示什么,可称得上迷信;而那些自己不懂"南无阿弥陀佛" 是什么,就说别人念"南无阿弥陀佛" 是迷信的人,同样也是迷信。其本质是相同的--盲目相信。
"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你有了觉悟,你就是佛。因此,佛不在天上,佛在人间,佛在心中;佛不是迷信者的化身,而是觉悟者的称号。
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就像我们有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符号,一个为了区别于他人而起的代号、代码。
阿弥陀佛,又简称"阿弥陀"或"阿弥",均指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如来",也即"释迦牟尼"。因而,阿弥陀佛又称阿弥陀如来。
如同人有别称一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
"南无"是归向于、礼敬于……之意。
南无阿弥陀佛的通俗语解释是:向阿弥陀佛致敬(向如来佛致敬)!
然而,南无阿弥陀佛除了狭义的解释之外,在广义上是指:向一切有觉悟的人致敬。
觉悟者的标准是什么呢?有低标准和高标准。
低标准是"度己",即从自己做起,断恶修善,遵纪守法,淡薄名利,积功累德,清净放下,随缘(缘起、缘聚、缘散、缘灭,"诸法从缘生,还从因缘灭")而不攀缘。高标准是"度己度人",除了自己修持成为觉悟者之外,还要帮助别人成为觉悟者,广结善缘,普度众生,弘扬佛法,慈善布施(布施,是指"舍"。俗话说"舍得",是一种因果关系,有舍才有得,先要诚意为别人,才能得到别人为自已)。
然而,无论"度己"还是"度人",前提都要先做到"看破、放下、放下、看破"。
什么叫看破?看破就是要淡化世事境缘的"无常"(没有亘古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中,"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假有"(因缘而合、因缘而分所表现出来的"存在"及"存在者"),理解其虚幻变化规律--无常中的有常。既不沉迷于"有"(只是"妙有"、"偶有"、像量子力学的"超弦"一样,是一种临时的组合)也不执着于"无"(万事万物均无中生有、有生于无,真空不空,有归于无)。无"色"(色指物质、存在)但不"空"(非有、无),虽"空"但有"色"。"一分为三"曰"空、有、中","和其相联"则"三为一体"。不固守色空,不粘着色空,洞明"诸相非相",不拘泥于两边而立于中道,行于中道。
放下,首先要认识佛家常说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进而提高到"万般将不去,修业亦离身"的境界。
万般将不去,意指人在投胎时空手而来(尽管婴儿生下时攒紧双拳,那里面也没有东西,他只不过想来人世间抓东西而已)、撒手而去(人逝时之本能),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往何处去,其一生所能,一生所得,无论是权倾朝野,还是富可敌国,万般万样都是带不走的。
"业",原意是指人"身、口、意"的运动以及其所形成的行为。一个人的"身、口、意"的行为运动都具有力学惯性,即一种残余的潜在的可影响后面运动(会招致、形成一种结果)所具有的力量,即"业力"。
"业随身"是指一个人即使其肉身离世而去,但其精神这种"业力"却在世间保留下来了,具有余势和作用,影响着后来人。
眼前的事情虽然过去了,但它的作用力并没有完结,仍然潜伏着一种结果(好的和坏的),联系着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是"业力"的作用。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能流芳百世的人真不及人口总数的百万分之一。只有那些在历史进程中曾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统治者、政治家,有述著流传于世的科技、人文学者,才有较大的“业力”影响后人。著作具有“业力”,因特网也具有“业力”,但不可能永存。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冰川期以前,人类的祖先——"上元人"做过些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们的"业力"我们也无法领悟,人类的"业力"只可以阶段性地"随身"而无法做到永远随身。中国人曾悲恐毛泽东逝世后会有大灾难,然而却发展得更好。人们也曾忧虑邓小平走了之后改革开放能否继续,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也是多余的。一代总是比一代聪明,一代总是比一代能干,这是历史发展规律。那种让死人牵着活人走,用历史来决定今天的八股思维方式,是阻碍人类文明进步的反作用“业力”。
只有宇宙大自然的业力是永恒的!人类的业力显得很渺小,甚至于"人一走,茶就凉"。
其次,放下,就是要心地清净,随缘而不攀缘,淡薄名利、清心寡欲。
人生的烦恼其实绝大部份是自己找的,不该怨天尤人,只要肯面对真实,就不难发现,其根子在于一个"贪"字。贪权势而被权势弄死, 贪钱而为钱亡, 贪吃而伤身,贪财而招来横祸,不知足而东窗事发, 贪女色而祸起萧墙,贪过瘾而吸毒犯罪,贪出国而被欺骗,做生意太贪反而亏损,炒股因贪而被套、因透支而全军复没……食欲、色欲、物欲、贪婪、执着、嫉妒、嗔恨、攀比、虚荣、独尊、偏执、小气狭隘、以我为中心……都会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烦恼。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去掉牵连,去掉挂碍,才是消除烦恼的良方妙法。
许多善男信女经常到寺院在佛前烧香磕头,祈福祈寿祈子,祈求升官发财、姻缘美满、万事胜意。作为一种善意的精神寄托,无可厚非,但是,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的本意却不是这样的。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而不知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是迷信;同样,当一个人没有弄清楚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什么意思,就肆意指责人家迷信,他本身也是一个迷信者。因为他们都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相信。上述行为,如果弄清楚之后才去做,就不是迷信了。
在佛前上三柱香、磕三个头,是一种对觉悟者的恭敬行为,发愿行为,也代表着一种因果逻辑。
三柱香,分别叫戒香、定香、慧香。第一柱香,在佛的面前表决心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第二柱香,希望自己能够入定;第三柱香,祈求自己能够得到智慧。戒、定、慧,三者是“破迷开悟”的方法,也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有戒掉自己的恶习和妄念,心才能定得下来;心定下来之后,才会出现"定能生慧"的结果。一个人如果整天想着升官发财、敛物敛色,打人整人,偷鸡摸狗,贪污受贿,"上下交争利",他的心怎能安定下来呢?心动神疲,无暇静思,又怎能得到大完满智慧呢?
磕三个头,一叩首表示对佛(觉悟者)礼敬,二叩首发愿向觉悟者学习,愿归于佛门,三叩首是在庄严者的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
依上定义,当我们怀着向觉悟者致敬、向觉悟者学习,改过自新、从善积德的心态在佛前烧香磕头,又何罪之有?又怎能与迷信同语。
看破和放下不等于悲观厌世、懒惰,恰恰相反,看透以后,就会更加重视今生的努力,抓紧时间"担当生前事"而"何计身后评",做应当做的事,做了便放下,而不会斤斤计较。
"无为而无不为"以及"无为而治"中的"无为",从古至今之所以争论不休,在于争论者未悟其真味。"无为"不是指什么事都不干,无所作为。"无为"是指不要主观地、刻意地去干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即"无违"(老子时代"违""为"相通)地去"为"。 "无违" 地去"为",其结果反而是"无不为";"无违" 地去"治",其结果反而是"无不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种境界。当整个社会人人能够做到"度人度己",觉悟文明,便达到"无为而治",比起靠斗争论、消灭论来治理要高明得多。前者是"民治",后者是"治民"。"民治"带来太平盛世,"治民"常常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认识到"空","诸法无我",破"我执、我见",平等侍人,就不会处处以自己为核心,事事强加于别人。
认识到"万般将不去",淡薄名利,就不会贪污受贿,不会争权夺利,不会贪天之功为己有。
有觉悟心、慈悲心、宽容、大度,就会离事非、去争斗,"度人度己","慧福双修"。
当今时世,腐败风盛,金钱薰心、物欲横流,追星赶富,浮燥喧哗,隐患不少。虽非主流,岂可忽视?
智慧与良心就是佛根。
南无阿弥陀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09:40
“南无”,梵语namas的音译。发音为“拿摩”。梵语或印地语中为:赞美、赞颂的意思,佛教引申意义为:皈依。也表示发自内心赞美诸佛菩萨,由此代表信仰的誓言,可以引申为“尊敬的、伟大的”。
佛教常用在十方诸佛、诸菩萨、诸贤圣僧、尊圣名之前,表示婆娑世界众生向,至心礼敬或皈依三宝。
阿弥陀佛,出自《佛说阿弥陀经》和《佛说无量寿经》。就是另外一个星球上的佛祖,这个星球距离地球西方(按照佛陀说法的时间就是3000多年前地球的西方)十万万亿个银河系的距离,佛经称之为“西方极乐世界”或“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名字用现代话来理解,可以翻译成“无量光、无量寿”。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09:38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的音译。大乘教佛名。据说阿弥陀佛原为国王,后放弃王位,出家为法藏比丘后,发了四十八个愿,而成正觉。
“南无阿弥陀佛”系佛教术语,意思是“向阿弥陀佛归命”。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嗯,知道了。“南无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归命,祝爱我的和我爱的,平安幸福。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拉.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
这句佛号是最普通的,差不多个个人会念的,但虽则会念,却不晓得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要念,念了有什么好处,究竟怎样的念法?我现今要一一说明,使大家晓得晓得!
第一、这句佛号有六个字。头上南无两个字,是归命的意义,是归依佛的教命;不可违背的。又是把自己的生命,归依于佛,要表现很忠心很孝顺的意思。有人讲南无是没有的意思,便是荒唐大笑话了。往下的阿字,是没有的意思;弥陀二字,是限量的意思。佛字,是极聪明人的意思;阿弥陀,是一位佛的名号。这位佛的寿数,是几千万年无穷无尽的,没有限量;又他身上的光明,很大很多,照起来可以达到虚空中无穷无尽的世界,也没有限量的。此外种种的功德,都是很大很多很妙的,也没有限量,所以叫做没有限量的佛。那位佛是住在极乐世界里的,他的世界,没有丝毫的苦处,但有无穷的乐处,往生到那里的人,便安稳舒服的了不得,所以又叫做安养国。这位阿弥陀佛,就是安养国里的教主;同我们这个世界上,有释迦牟尼佛的教主是一样的;虽是相像,若讲到寿命与身上放出的光明,阿弥陀佛比释迦牟尼佛远大得多哩。
第二、我们为什么要念他呢?人家都说修行的人,自然应该念的。那末,就要问你:为什么要修行?人家说我们生在世上,吃的、穿的、用的,都是前世修来的,今世不修,来世就没有吃穿了;这句话虽也不差,但是要来世有吃有穿,还要看你能够布施不能?今世把人家吃,来世自己有得吃;今世把人家穿,来世自己有得穿;就是不念佛,也可以得到这种福报。为什么要念佛的道理,究竟还没有知道。我对你讲:这里是一个苦的世界,我们都是受著种种束缚、种种逼迫、种种牵缠,很不自在的。寿命又短,衣食又难得,骨肉又臭秽,善人又极少,有志气的人,要把这个世界上的人救度起来,无奈自己也被这世界坑陷著。自救尚愁来不及,如何能够救得人家呢?倘然有了这个自度度人的志气,须是跑到极乐世界上去,受阿弥陀佛的教化,得了菩萨的本领,然后再回到世间,就能拿出种种方法,来救度我们同胞了;实在为著这个自度度人的道理,所以要念佛。这样普度众生的大道理,原来是释迦佛说出来的。佛在我们世界上说法度人,眼见世人没有很大的根基,可以依照佛法修行,就是能够,也要化了无数的年代,才可以成功。倘若年代隔得多了,就难免不中途退转,要求一生就可以修成的机会,只有来世生到阿弥陀佛世界上去,所以教我们念他世界上的佛号,早早同他结一个缘,那末到了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亲自来打一个招呼,或者派著化佛化菩萨来接引;这时我的念头,若坚定不变,就立刻往生极乐世界了。这句话是释迦佛在只园法会上,亲口告诉一千二百五十位诸大菩萨的,允许我们这里誓愿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只消心诚愿切,口念弥陀,到底不懈怠的,一概接引往生,遂了他们的心志。这个宏愿,是阿弥陀佛自己立的。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四十八个大愿,仿佛化了四十八号大船,在娑婆世界苦海里,不论上风下风,听著有人极声哀求,即便闻声往救,所以大家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时刻在心上、在口边念著,决定万修万人都成功。
第三、要讲念佛的好处。将来的好处,就是可以生到他的世界上去。他的世界叫做极乐,自然件件都是好的。今把大略说说:一件是永远脱了轮回的苦趣;一件是寿命没有限量,同佛一样。一件是享受一切世间所享不到的清福,如满地满眼都是希世之宝,一切慧鸟,都能宣扬妙道;一切行树,都能善演圆音;衣食皆随意丰足;再不要使用心机,身体是莲花化生,脱尽了皮囊臭秽;况且这极乐世界上,没有一个不是修行的。多有大菩萨资格,我们可以同他做朋友,这样便宜事,在别的世界上,万难寻得出。至于讲到现在的好处,就是佛经上所说的:念佛的人,日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刻刻保护著。又有二十五位大菩萨,如观世音大势至等诸菩萨,同一切护法伽蓝,常常照应好;又诸佛日夜护念,好像慈母刻刻心照他的爱子一般,阿弥陀佛常放光明,照著此人,使他常常得福,一切恶鬼邪神,同那一班夜叉罗刹,都不能伤害;一切毒蛇恶兽,都不敢放肆;一切水灾火灾冤仇盗贼瘟疫刀兵牢狱横死枉死等灾,都可不受;从前所作的罪孽,无论今生前生,都可一笔勾销。就是夜里做梦,也极安稳。或者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又念佛的人,心常欢喜,面有神彩,气力健旺,所欲的事,件件吉利。况且念佛的人,毕竟慈悲,即使尚有几分脾气恶习,未曾洗炼净尽,也能自知自己过,勇猛悔改。这人有这样的道德,已是不可及了;这种种好处,都是念佛人所独享的,不要轻看了这一句阿弥陀佛。有人说:念了佛,死后做鬼,可以当钱用。这句话太荒唐了!能不能当钱,且不必说。我们念佛的人,万不应该存死后做鬼的心;因鬼的位子,比人又降低了一级,发心念佛的人,为厌著做人的苦楚,与历劫轮回的苦楚,方始争这往生极乐一著,了这生死大事,应当坚志向上,那里可以甘心退下去呢?况且鬼界难闻佛法,倘然跑到鬼界里,岂不是把生前念佛的工夫多抛弃了?要知道:念佛的人,个个应该往生佛国,念佛人生前固然也有好处;毕竟的好处,在来世往生极乐世界的,千万不可弄错!
第四、念佛的法则。先讲定时念佛的方法:要供一位佛像(图画也好),朝南朝东都可。念的时候,先在佛像前烧香,献鲜花(点烛随意)或鲜果,供养礼拜以后,先念
阿弥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 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 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念到这里一拜,即起来,即念佛。)
南无阿弥陀佛(少则连念四五百声,多则千万声随意。)
念毕,再礼拜,起身,然后跪在佛前,再往下念三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三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三声)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三声)
再起立,再礼拜,毕。再跪,往下念发愿文。(简单的十二句偈)
我今称念阿弥陀 真实功德佛名号
惟愿慈悲垂摄受 证知忏悔及所愿
我昔所造诸恶孽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刹
念毕起,三拜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8 09:43
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阿弥陀,在梵语中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的意思,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阿弥陀佛有无量光和无量寿的意思,因为他的意义无量无边,也是世间祝福的最为圆满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