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育》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04:2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9 16:39
吾日三省吾身,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这句话道出了反省是一种很好的修养手段,通过这种方法,人们可以找出自身不足的地方,并加以及时的改正。《什么是教育》第十二章里第一段“教育与经验”说:“学习只是一个人整个认识历程中的一瞬间,这一认识历程真正的进展在于个人经验与自我深刻反省的同时并进,因此不可能有一个已存的世界,只要我们学习和认识,就如同占有了这个世界一样。”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发生的学习,有可能只是技巧的产生,是否有思考发生,这是教育工作者每时每刻都需要注意的。
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大量名言,其目的就是为了说明真正追求上进的人,会注重自己的德行修养,表现在外就是待人谦逊,处事恭敬,行为举止都在规矩法度之中。学习就要勤奋,要以日以年,如我们啃读《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一样,越深奥,越学不懂,越要学,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说:“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就难以涉及本质的反思与重建。研究对象的复杂,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复杂。理论的抽象度越高,对实践就越有广泛和深刻的指导意义。所以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人非生而知之,先天禀赋再好,如果不学习,聪明的天赋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苏东坡的《伤仲永》说的就是这样的事例,一个叫仲永的小孩子,没有上过学,却会作诗,诗还做得不错,受到了同乡有学问人的肯定,同乡人就热情地招待他。仲永的父亲觉得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他走村串户混吃混喝,不让他学习,后来他就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变成了一个平庸之人。
”生活秩序的教育“这一段主要讲了礼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我国是礼仪文教之邦,在人类各大文明形态中,中华文明以重视教育而独树一帜。对教育的重视型构出了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固有的自性特质。圣人孔子综合三代,继往开来,修《诗》、《书》,订《礼》、《乐》,赞《周易》,承接了源自上古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中国文化传统,集其大成,被后人奉为“先师”。孔子唤醒了对整个礼的意识,他对礼进行了观察,搜集与整理的工作。从古到今,人们深受礼的影响,中国的礼教几千年来成为深入一切生活范式的规范。我们的言谈举止,生活学习,无不渗透着礼教的成分。学生不喊报告就直冲进教室,老师会批评他没礼貌。在家爷爷奶奶没有上桌吃饭,你就坐在桌上先吃起来,会被你爸妈训斥,说你不懂得尊重老人。这种礼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和规范,是需要代代传承的。但也有一些礼是需要摒弃的。如农村为一些神灵大经旗鼓地做戏,老百姓要请客人吃三天三夜,还要早晚不停地去拜神,这种陋习礼就应该丢弃,既劳民又伤财。
爱是教育的原动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骂教育都是不成功的,只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抗,而真正的爱却能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温暖,能够直抵心间,可以触动他们内心的神经,以自我教育走向新的自我。爱把生命提升到了真正存在的境界,它超越了感官的直观。
艺术教育是具有超越性的。艺术产生的美可以让人的道德信念迅速升华。在美好事物面前,每一个人都折射出善良的一面。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孩子的身心得到了陶冶,如舞蹈、音乐、美术,孩子们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艺术带来的视觉美,这种美是从心底流出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想像力勾画出的形象美,这种美就达到了净化灵魂的终极目标。孔子认为礼和乐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因素,流行的音乐对群体的精神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个人则在此找到规范其生活的动力,因此当政者赞助或禁止音乐应有一定的标准。
雅老师所说的”宗教教育“是指西方教会流传下来的宗教密码语言,是一种古代文化,儿童要从小接触这些西方文化的基础,在耳濡目染中吸收精华,接受教诲。按我们中国的教育来说,就是要传承古代优秀文化,如古代的国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及古代诗词歌赋,古典小说等,这些文化要让孩子从小学习,他们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吸收,不断理解,最终化成儿童的血肉,影响他们一辈子。
理想社会的运行的最佳润滑剂就是“道德”。孔子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其实就是为构建起道德理想的社会而奔波的一生。我们后人要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运用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让优秀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