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性本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7 22: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7 14:10
性本论,其实就是在探究人类的本性(天性)到底是何种属性,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比较普遍的是三大类:其一、性空论(人之初,性本空);其二、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其三、性恶论(人之初,性本恶):
性空论:性空论其实分为道之空与佛之空,虽然此两者不可分割,但在一定程度上依旧存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道之空: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回归静止,本原叫做静止,静止是还原本性)、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相反之物互相协调作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包括自然与人类)。道之空,是在确定了万物的存在意义“有”之后,再回归道之论点去成为无的(另言之,以不变应万变,不是没有变,而是在有变的基础上,不去计较是否“有”、“无”)。换言之,道之空是在“有”的基础上,去看透一切的行为准则(包括自然、社会、人类),即看透的对象是身及身外之物,不被身外之物的属性所影响。
而佛之空:应验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之语。简而言之,即是不对周遭事物做出过激的评论与行为,佛之空在于参透己身,参透己身的心、灵、魂、魄(三魂七魄),换言之,佛之空看透的是身内之“物”;即站在无的基础上,来让周遭对自身的影响处于无效化,从而达到看透己身的目的。
所以,道之空与佛之空,本就合二为一,降临在人类或天道身上,人类参透、醒悟的对象即是身内→身→身外,对于一个人而言就是他所拥有的一切(空,其实是“有”,真正拥有“空”的人,才真正拥有着一切)。
人类,可能可以依靠修道,修佛来让自己变“空”。但,人之初,性不本空,人之空性,是后天修行所得。
性善论(性空论是性善论的前提):道生天地,天地始生万物,万物由自然与人类相辅相成。道为空,沉寂中,并未做出善恶的选择。然而,上天有好生之德,天地始生万物,帮助道的延传做出了“生”的选择,天地的选择,给予万物以恩泽: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从生到死,再生到又死,生与死是平行的,而并非交替存在,也就是说死只是生的必然,而生却是偶然,而这份偶然,恰恰是天道所贯彻的“生生不息”的理论。“生生”:天道是第一个生,人类自身与自然是第二个生(人类的诞生是由天地之精华所结合的偶然,在呱呱坠地后的那响亮的哭声之后,”生“之希望就刻印在了他的人生原点):盘古开天辟地,让天地的创生成为可能;女娲娘娘给予人类的繁衍以可能,炎黄二帝教会人类如何依靠人类自身的能力在自然中生活;大禹治水,让人们知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神朝的天人们保障了人类传承的物质基础。而后世诸子百家的形成,于各方各面在保证物质生活的基础上,给予人们以教化,以天地生为己生,以他生为己生,使得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的传承能够延续至今。天地的“生”之选择,即是“善”的选择。“生”即是“善”的标准,“生念”即是“善念”的行为准则(然而,最大的善,对于真正的人类自身而言其实是创生——创造生命)。
性恶论:性恶论的本质是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也就是所谓的建立在性空论的基础上,言明人的本性是有可能转化为恶的,以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当然,个人觉得性恶论并不否认性善论的存在,只是两者强调的方向不同,可以说是从反面再次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但,若依旧追溯到“道”之空,性恶论的担心可以说有些过了,天地、自然本就是人类的榜样,生之道德,本应留存在每个人的心底,只要人类能跟随天地、万物变化的脚步,定然能够永恒。
总而言之,不管是性善论也好,性恶论也罢,两者皆建立在性空论的基础上,也的确而言,“空”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善”是人类当下所思、所想、所为之事;所谓“恶”,是人类所要给自己敲响的警钟……
(话外音:行善,即是做互生之事,确认何为善的意义在于,希望人类对于“互生”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