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临淮王氏的情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8 03: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9 05:57
秦淮江左王氏“三槐堂”后裔之由来
秦淮江左王氏起源于周灵王太子晋歙笙引凤,脱尘遐升,锡以为氏,此则王氏受姓之始也。唐太宗贞观六年(632)诏告天下,十九国梁姓中,王氏为琅琊,太原人,据《晋史》、《南书》载:两晋王氏豪族为临沂琅琊人。琅琊临沂是为江左王氏的祖籍。
三国东晋,宋齐梁陈延至随唐,王氏名贵显赫,达官仕宦,诗墨才人辈出。其祖王融、王祥、王览、王裁、王正为汉晋名宦,王羲之(321-379)父,淮南太守王旷首向晋琅琊王司马睿献策南迁,羲之幼纳於言,主张过江南下出镇建康。司马睿建康称帝,是为晋元帝,王羲之伯父王导为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宰相,号曰“仲父”。六朝时期,据《晋书》、《南史》载,王门十四代,名人达二百二十六人,“两晋衍宗支今,称山阴望族,三槐累世代,首推江左名家”。号称“三槐世泽,两晋家声”,名不虚传。
百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古名藏龙浦,又名淮水。在南京,自东水关起,正流入城,叫内秦淮,与城外护城河水合,长约十里,素称“十里珠帘”古秦淮。六朝时,秦淮河两岸居民密集,市井繁华。东晋时王、谢等大族宅居乌衣巷,即位于秦淮河畔。《资治通鉴》载称:“梁都之时,户二十八万”,如以一户五口计,即一百四十万之多。东晋永嘉元年(308),琅琊王移镇建康,“因吴旧都修而居之”。王导等重臣随迁至建康,《晋书》称:“中州仕女避乱,江左者十之六七”,《至正金陵新志》载称:“数千户”,亦达万人以上。此为金陵王氏名户之祖先。是时,王导劝司马睿从中收取贤俊,与之共事,辟掾百另六人,至朝廷任“掾”以上之官职。
南京秦淮河畔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大族的高门宅府之地。王、谢晋相之家,贤才众多,两家弟子裙履风流,倜傥潇洒,身穿黑色乌衣,为此人称这里“乌衣巷”,实为三国时东吴禁卫军“乌衣营”所在地。常在王导身边的有从侄王羲之、王承、王悦,素称王氏三少。一日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婿于导,惟一人在东床坦腹而卧,吃“胡麻饼”(烧饼),独若不闻。门生回禀太傅,郗太傅曰:“正此佳婿矣”!访之乃羲之也。王羲之少既有美誉,朝臣俱爱其才器,屡授之侍中吏部尚书,护国将军,屡不就,推迁不拜。自耳娶女嫁,使怀尚子平之志,迁出乌衣巷。据明正统七年《王氏宗谱》称:“晋右将军逸少宅第在金陵长干里宰相街,即今江宁街也”。
六朝江东故地,士大夫、*家、军事家和艺术大师等知识渊博,才艺丰富的有识之士、文武人才辈出。书法家王羲之擅长隶、草、行书,有书圣之美誉。其子王献之和王导之孙王珣,乃清乾隆帝誉称的三希书圣。其传世作品,王羲之有《兰亭序帖》、《快雪时晴帖》、《上虞帖》、《寒切帖》、《丧乱帖》、《姨母帖》和《奉桔帖》,此外,是时弘扬道安《摩柯般若波罗密经》抄序其本,已随葬于唐太宗墓中。其临摹本和唐太宗李世民圣教序尚存,流传至今。王献之存有《中秋帖》、《东山帖》和《鸭头丸帖》的真迹。王献之的《中秋帖》和其父的《快雪时晴帖》以及其堂兄王珣的《伯远帖》号称三希珍品,清朝乾隆皇帝曾把它们珍藏在自宅“三希堂”书斋内。之后,上述珍品一度流失民间数百年。《中秋帖》和《伯远帖》两份珍迹流落香港,被外国人觊觎。1951年底,周恩来派时任国家文物局*的王冶秋等到澳门办理此事,购回国内,现珍藏於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导之第五代孙王僧虔(王珣之孙)也是一代书法名家。其父王昙首,子孙分支仍居乌衣巷,兄弟聚会时,仕宦略微减。他曾为尚书令,尝为飞白体书法,题尚书毕,园行方止,修之不已,剽驰不已。其曾祖父王洽宅居建康禁中里“马粪巷”,据《南史》载:“王志(王僧虔之子),居家禁中里马粪巷,僧虔门风宽恕,兄弟子侄,皆笃厚谦和,志尤惇厚,所历不以罪咎劾人”,“时人号称马粪巷诸王为长者”。
僧虔论书,自言可比王子敬(献之),自浪书尚书今表,作飞白体书法以示之,卓越多奇,今时人吴郡顾宝先曰:“下官今为飞白屈矣”!对其从祖父中书令王子敬,尝云“弟书如骑驴,骎骎恒欲度骅骝之前”矣。
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得意於知朋会友,寄情於山水之间。是年为右军将军会稽(绍兴)内史。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嘉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石未仕时,亦居於此。时人孙倬、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永和九年(53岁),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农历三月初三),尝与同志四十一人,宴集於会稽山阴兰亭,写出《兰亭集序》,令后人传颂。羲之性甚爱鹅,尝草书道德经。应邀当众与群相赠路与之道士,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王氏后裔从乌衣巷迁徒至溧水思鹤乡(石湫乡)汤庄,繁衍石湫汤庄“鹅书堂”王姓。明末,世称国学大师的王伯沆(冬饮)之先祖自汤庄迁居於南京门东仁厚里。现在,南京秦淮区边营九十八号之一,即今王伯沆故居纪念馆也。
王导六子得孙众,其中,孙儿王珣得子王昙首又得二孙王僧倬、王僧虔。王僧虔以飞白书法诰示后人;另一孙儿王混生望家於暨一门,同朝青紫联弈不绝,为江东大将军。王混十九世孙王文炳(五四公),幼读诗书,夙传五车学富,彩笔生花,秀夺江郎。后奉简命,历任潼州刺史。存泉石晚年择里九江山麓石井山,为屠氏以终身,作石井寺开山之祖。
清光绪十八年,王氏《重修宗谱序》称:“王羲之命归会稽山阴(东晋太元四年,379)”右军之仲子徽之,留居建康宅地,城南长干里,历十二世至唐。
王徽之,字子猷,官至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其父逸少侨居山阴,任会稽内守,他兄弟五人仍在建康为官。尤少猷看中南京沿秦淮河至东山江宁区的山清水秀,与东晋名相谢安一道,演绎出选址於建康上元里(江宁)道德乡山阴村(禄口镇曹村),营垒建墅的韵事。据《重修宗谱序》载,东晋太元五年(380),王徽之与谢安泛舟秦淮,见一山拥秀,奇而登之。后谢安结庐於期间,筑蔷薇洞於侧,是为土山在先;其后,王徽之择地植竹连墅,名其山曰竹山於后。
发现《王氏宗谱》的山阴村,地处铜山以东,石山以西,南临溧水河,水泽环绕,风景独好。如谱所载,“青山拥护,绿水萦绕”,“遂筑室於斯”。“为晋黄门侍郎王徽之子猷别墅”。晋元熙元年(419),“刘宋禅位,黄门挂冠”即改朝换代之故,王徽之被免职之后,没有再回会稽山阴,而是“避地上元铜阜”。此处“东巷登澄左西,右有笔架琴台之胜”。子猷曰:“此处远隔驿道市尘,近涧小桥流水,可宜君子居之”。“遂买地置业修宅”,“舍日与同志投壶敲琴赋诗,飞畅唱酬娱乐”也。王徽之隐居上元(江宁)县道德乡之后,别墅成住宅。据谱载,徽之“卒命卜兆竹山之原,今竹山寺公墓也。而山阴犹箕颖之,寄越二十余世”。
南宋(1250)末年,在朝为官待奉郎的王文炳(五四公,王混十九代孙),不畏权贵被罢免,举家曾过往上元铜阜别墅而邑名其村为山阴村。以后,携妻子举家择九江山麓石井山而终。是时,先祖王佑字景叔,系王混兄长也,曾仕为宋兵部待郎尚书,尝亲手植三棵槐树於庭院,世人皆称三槐王氏。王文炳《重修宗谱序》说:“南宋,五四公为朝待奉郎,罢官复归江宁,爰卜居於今之上元县道德乡而不望所自来”,“发族之祖志”。“仍以其名村落,修建‘三槐堂’宗祠,此即秦淮江左王氏自先祖王徽之以来,由王文炳列宗延续的秦淮江左王氏之祠堂”。“然非遥采兰亭韵事而名之也”。该地王氏“三槐堂”,经七百五十寒暑,虽然已毁尽,荡然无存,但是,王氏的三槐宗谱依在。在南京秦淮河畔江宁山阴村,王导、王羲之的后裔世孙依在,他们仍在那里生活、起居、繁衍、延续着。
上述,就是秦淮江左王氏“三槐堂”后裔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