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相遇语文家常课——一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札记》有感_百度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4 15:5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13 17:42
张老师的这本著作,主体部分四辑共15篇札记,大概13天,断断续续看了7篇,虽然没有完成阅读任务,但也有些感受。
最强烈的感受是“好学生,都是别人家的”,看着张老师的课堂实录,想想语文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之间,有问有答,思维的碰撞,不禁让我感慨,这真是高中语文课堂吗?
比如刚刚读完的《过秦论》教学札记,在第二部分“探究‘先王之道’,明其内涵”中,张老师就学生提出“这里的‘先王之道’中的‘道’是什么呢?”“请大家说说”,就能激发两位同学,各抒己见——是“儒家的仁政、王道”、“法家的治国理念”。张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能运用及时知识思考、比较”的思维能力,同时顺势提出“大家说说他讲的有没有道理”,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调动知识储备,结合文本,论证自己的想法。
学生之间,不停地产生新观点,也不停地彼此否定,结合依据,各执己见,从这场对答如流的思维碰撞中,我强烈感受到,学生知识面的广博、思维的活跃、思想的深刻、见解的独到等,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不由地再次深深感慨“果然,好学生,都是别人家的!”
心生感慨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我们学校的学生是怎样的?竞培中心的孩子能到达这个程度吗?至于我的学生,连“言”的部分还未解决,又何谈“文”呢?
“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学生”?我停下阅读,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一、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是一个漫长的“工程”,要以“年”为单位。等到学生升入高中,其实已经基本定型了,这也就给高中语文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更何况,还有高考的“硬标准”压在头上!尽管客观情况如此,作为高中语文老师,如何平衡考学压力和终生发展的理念?
首先,思而不学则殆,阅读是关键。博览古今,涉略中外,开阔视野,眼界影响思维,思维决定格局。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筛选阅读材料,陪学生阅读,有效反馈,比如以读书汇报的形式交流。选取哪些材料,是我今后工作要探究的。
其次,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目标。没有思考的阅读,是缺乏灵魂的,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个性,提高思辨能力,关乎学生的终生发展。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思考,认识自己,看清事物本质,从而树立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体操作,可以通过让学生静下心来,观察生活,聆听自己,随笔写作,畅谈感受等等。
二、对教师自身的要求。一个好的老师或导师,是至关重要的,人在成长道路上,是需要有人引领的,这对教师提出了极其高的要求。具体内容,参考我的另一篇个人见解《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教学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