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假节"是什么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5 23:0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15:17
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
《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扩展资料:
假节的历史渊源:
皇帝不能事事躬亲,所以必须指派人代行,然空口无信,乃以节为凭,汉朝使节没有区分层级,到了晋朝,使节开始区分层级。
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力。举凡如持节分封诸侯、持节收捕罪犯、持节镇压起兵叛乱、持节出使外国及持节签约议和等事。连诸侯在叛变时,除了私刻玺印,也不忘伪造节杖,江都易王建在叛乱时,就因此制造二十根使节,以供使用。
在苏武持节不降、还有马日磾受袁术所欺,被骗失节而死,各臣所持有的这根节扙,实物上为长八尺的竹竿,最上头装饰着旄羽,颜色上在汉初为赤、后来易黄。节材在后来也有金质铜身,类似金刀铁券之类,极盛装饰之能事,不全为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假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15:19
假节 :
jiǎ jié
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3.借用符节。 4.虚伪的节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15:20
假节的意思如下。
假节,假(通“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当这个臣子临时任务完成后,这个节将会被收回。
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贞观之治》中的节仗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15:18
应该是“假借”
假借义
jiǎ jiè yì
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叫假借义。如"而"原意为胡须,借用为连词义;"来"原意为小麦,借用为来去的"来"的意义。
词的假借义,也就是通常说的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而且是同一韵部)的字可以通用。这是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为“背叛”的“背”,“内”假借为“纳”;一种是无本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焉”本义是鸟名,假借为语气助词。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边说的“莫”,本来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来又造“暮”字,又如“益”,本来是“水从器皿中涨出”的意思,后来又造“溢”字。“莫”和“暮”,“益”和“溢”应称为古今字,但有些书上不这么严格区分,也统列入通假范围之内。
举例:
分辨本义与假借义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锡”当“给予”讲,是假借义。《说文》:“锡,银铅之间也。从金,易声。”
假借义——通过文字的同音假借使该字表示的意义。假借是把汉字当成一个 纯粹的表音符号。 假借使一个汉字起到了几个汉字的作用。
本义——汉字造字时用字形表示的词义。
“锡”此时通“赐”,借“赐”之音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3 15:22
持着信物
[题名]:假节
[解释]:1.假以符节,持节。古代使臣出行,持节为符信,故称。 2.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往往加使持节、持节或假节的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后汉书.袁术传》:"李傕入长安,欲结术为援,乃授以左将军,假节,封阳翟侯。"《晋书.职官志》:"使持节得杀二千石以下;持节杀无官位人,若军事,得与使持节同;假节唯军事得杀犯军令者。"《周书.泉企传》:"孝昌初,又加龙骧将军、假节、防洛州别将,寻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时,持节、假节已有名无实,但仍通称出任刺史、太守为假节。 3.借用符节。 4.虚伪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