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轧道粉彩瓷:瓷器艺术的“奇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6 22:3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14 01:26
轧道粉彩瓷是始创于乾隆早期的一种瓷器,轧道粉彩瓷是轧道和粉彩是两种技艺的结合。粉彩人们多少有所了解,粉彩出现在康熙年间,其原理是在烧好的胎釉上,先涂上一层含有砷物的粉底,然后涂上染料,之后砷和燃料会发生化合反应,从而出现瓷器颜色粉化的效果。那么什么是“轧道”呢?
轧道在宫廷中被叫做“锦上添花”,专业的景德镇艺人则将其称作“耙花”。耙花的操作工艺相当复杂,艺人需要使用一种绣花针大小的工具,在釉色上画出精美的纹样。这些纹样大致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凤尾卷草纹、卍纹以及复合型图案。在操作过程中相当繁复,要求艺人在操作中需严格控制走向,必须一气呵成。不能出现一丝一毫的错误,否则意味着瓷胎作废。这也是为什么轧道粉彩瓷被称为瓷器艺术的“奇葩”,工艺实在过于复杂。以上还只是轧道纹饰的操作,整个步骤下来,不仅要求匠人操作步骤要细致,还得有整体宏观把控的能力,不是炉火纯青的艺人根本玩不转。
清乾隆紫地轧道粉彩描金带托爵杯
轧道粉彩瓷是的创意是将轧道纹饰和粉彩有机结合起来的瓷器工艺,轧道瓷器可见的也只有和粉彩相搭配,因为轧道和粉彩才是最搭的。但是这种搭配的手法并不简单,除了上文提到轧道工艺的复杂,还有整体烧造的繁复以及实现轧道和粉彩的相互配合,这些都很考验匠人的水准。
清乾隆御制洋彩胭脂红地轧道西洋花卉纹腰圆水盂连盖
说到轧道粉彩瓷整体烧造的繁复,据景德镇艺人透露,轧道粉彩瓷的烧造需要严格的4次入窑。第1次烧的是素胎,烧制完成的瓷胎需坚实光洁,便于挂釉;第2次烧制是在轧道工艺完成后,因为轧道纹样可能导致胎釉结合不是那么紧密,因此第2次烧制需要一定的火候把控;第3次是在粉彩彩绘完成后,而第4次则是其他装饰……经过如此繁琐的烧制,还要面临烧制失败的风险,才有可能得到轧道粉彩瓷的成品。
清乾隆轧道开粉彩花卉碗
再说轧道和粉彩的相互配合,底釉颜色、粉彩彩绘以及轧道纹饰原本是独立的个体,想要让它们更加完美,就要发挥出其中优势,结合它们各自的优点。底釉颜色要适中,如果颜色过浅,可能导致轧道纹饰过于突兀;底釉颜色过深,轧道纹饰有显不出来。再比如轧道和彩绘,要让两者能够相互映衬,达到“绿叶配红花”的效果。事实也证明,成功烧制出来的轧道粉彩瓷堪称瓷器中之精品。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有疑问,虽然轧道粉彩瓷是非常精美的瓷器,但是乾隆闲的没事干吗?花费如此大的力气就为造出如此“奇葩”的瓷器?乾隆皇帝生活的时代是清朝鼎盛时期,乾隆皇帝就像是一个富二代,虽然“纨绔”,却对生活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正是这种要求才使得中国瓷器在他统治的时期得到很好发展。对于普通人来讲,乾隆时期搞出如此复杂的瓷器有点“夸张”,但如果不是乾隆对瓷器的严格要求,后人如何有机会欣赏到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