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上海工业园区的厂房 哪家园子品牌响?不要化工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4: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21:11
小平理论在昆山的成功实践
——析昆山经济发展四步战略
郑斌齐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从一个农业小县,经过20多年的跨越式的发展,以一座现代化工商城市的崭新形象奇迹般地崛起在长江三角洲。在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余家外资企业投入了180多亿美元的国际资本,世界500强企业有26家落户昆山,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国际市场的六分之一。据统计资料显示,昆山市土地占全国万分之一,聚集了全国百分之一点九的外资、九分之一的台资;人口占全国万分之五,创造了全国百分之一点三的进出口总额,超过了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回顾发展的历程,昆山人脚踏实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令世人瞩目的“昆山之路”。完全可以说,昆山发展的每一步脚印,都是小平理论指引的结果;昆山实施的每一步战略,都是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小平理论指引昆山*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实现了从单一的传统粮食耕作向乡镇工业崛起的“农转工”的第一次转型。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工作会议上,*同志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文选》第2卷第143页)“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文选》第2卷第150页)这篇报告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我们党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宣言书。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中国*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解放旗帜,完成了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转折,使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得以突破。
1984年5月,党*、*根据小平同志关于利用外国智力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从大连开发区起始,陆续批准了14个国家级开发区。而昆山,只是一个农业小县,既不沿海,又没有港口。
当时的昆山县委、县*果断作了“三个转移”的决策: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副工全面发展转移;从产品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移;从自建型经济向横向联合型经济转移。从而使全市工作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各项工作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昆山人发挥紧靠上海的区位优势,开始了加快发展乡镇工业,实行横向经济联合的“农转工”的第一次转型。
横向经济联合,昆山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政壁垒,实现了生产力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布局调整,在客观上起到了优化资源配置,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积极作用;横向经济联合,使昆山乡镇企业在较短的时间能够实现起步晚、起点高的蓬勃发展。截止1985年10月底,全县先后60多家企业分别与国内70家企业联营,其中与上海联营的有38家,与其他省市联营的有9 家,有46家企业建成投产。
与此同时,昆山人悄无声息地靠自己的力量,在县城东部办起了3.75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开始了自费开发区的艰苦创业的历程。
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我们搞*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文选》第2卷第143页)昆山开发区的开创和发展,同样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自费建设开发区,*上没有优惠,资金上缺乏支持,国内尚无先例可供借鉴,风险大困难多。昆山人在决策思想上跳出传统模式的框框,从四个方面创办出昆山开发区的特色。一是在模式选择上,采取“依托老城,发展新区”;二是在开发方针上,坚持“富规划,穷开发”;三是在开发步骤上,做到“滚动发展,逐步到位”;四是在开发目标上,以经济开发带动技术开发。
小平同志指出:“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文选》第三卷第64页)“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引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帮助我们发展。”(《*文选》第三卷第78页)昆山人遵循小平理论,确立了“三个为主、四个一起上”的战略举措:资金以引进为主,项目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实行内联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同时并举。1985年开发区创办之初,就引进了全省第一个县办中外合资企业。到1991年,开发区累计引进企业50多家,其中外资企业36家,引进国际、国内资本折合人民币4亿多元,走出了一条投资省、速度快、效益好,自费兴办开发区的路子,在全国开发区中独树一帜。昆山开发区完成的工业产值,相当于当时全国14个沿海开发区中的第五名。
在*召开的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座谈会上,*总理说:可以按照昆山的办法……各地可以选择一些地方,进行自费开发,建立自己的开放城市或是经济开发区,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国家进行验收,然后再戴帽。1992年8月22日,*正式批准昆山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国第一个由县级市创办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方风来满眼春”。“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小平理论指引昆山*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第一轮*,实现了从发展乡镇工业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内转外”的第二次转型
九十年代初,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关键时期。
1992年初,*出现在深圳。1月19日,《深圳特区报》发表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轰动全国。小平同志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文选》第3卷第370—371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象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文选》第三卷第372页)。昆山人抓住三个极好的发展良机(即:一是浦东的开发开放,二是小平同志南方重要谈话,三是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进入国家级开发区序列),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利用浦东效应,打时间差、空间差,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第一轮*。
昆山人紧紧抓住这些机遇,以引进外资项目为重点,项目开发逐步实现了从“以内引外”到“以外引外”、从“来者不拒”到“择优落户”、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的战略转移,全市经济建设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表现之一,利用外资的数量和水平大幅度提高。以*公司为主体的外资开始取代中小资本争相落户。伴随着大项目和超大项目的落户,其投资的技术档次、规模、配套带动性以及现代化管理开始真正展现。创办于1992年7月的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是昆山开发区引进的第一家投资规模最大的台资企业。随后,号称“四大金刚”的统一食品、六丰机械、樱花卫厨和捷安特自行车以及日本的精工、牧田、丰田等大项目相继进入昆山,投资额都在3000万美元左右。
表现之二,引进项目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档次,对带动昆山地方工业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昆山中小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配套协作,一方面加强人才、信息、技术的交流,提高中小企业的软件水平;另一方面在项目、产品的合作中,促进了中小企业技术装备的改造,提高产品档次,加快产业升级,壮大企业实力,还常常带动当地的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链。昆山市苏杭电路板集团公司原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通过配套协作,公司先后三次进行技术改造,总投资9700多万元,引进全套计算机控制的印制电路板设计、生产、检测设备,企业成为全国内资企业印制电路板最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随着国家宏观*力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昆山经济自身发展的需要,昆山经济发展的重点逐步由形态开发转向功能开发。在发展思路上,以国际化为总目标,扩大开放,提高水平,努力促进社区环境的城市化,产业结构高新化,经济发展外向化,社会服务规范化。在开发策略上,坚持引进与利用相结合,努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在产业结构上,逐步由以二产为主转向二三产并重。据不完全统计,到1997年,昆山仅开发区就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11.52元,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20家,总投资29.22亿美元,合同外资26.47亿美元,到帐外资14.5亿美元。一个与国际接轨、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新城区基本形成。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小平理论指引昆山人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不失时机地拓展利用外资的领域,实现了从原来的村村冒烟转为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散转聚”的第三次转型
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使亚洲经济受到重挫,中国进出口贸易出现下滑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发展中国家和中国中西部地区推出更为宽松的*,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弱化,国际资本出现分流的趋势,招商引资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昆山人在困境中冷静分析了国际产业资本转移趋势后,敏锐地觉察到台湾电子信息产业将向长江三角洲转移,果断作出了“主攻台资”的战略决策于是及时调整招商引资策略,变等客上门为主动出击,在全国利用外资普遍滑波的情况下,保持了一枝独秀。
探研其原因,是昆山人遵循*同志提出的“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文选》第3卷第363页)。“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文选》第3卷第375页)的精神,实现了从原来的村村冒烟转为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散转聚”的第三次转型。
1997年下半年,昆山*、市*正式向*递交了一份关于建立出口加工区的申请报告。2000年4月27日,*批准建立15个出口加工区,10月8日,昆山出口加工区率先封关运作,成为共和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2002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引进外资达500多亿美元,超过美国,第一次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这既不是天上掉馅饼,也不是上帝的恩赐。国际权威人士指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利用外资大幅跃升,建立出口加工区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昆山留学人员创业园作为全国县级市唯一进入“国家队”的园区,目前,园区拥有孵化面积3.7万平方米,吸引留学英、美、德、日等国学者创办了科技企业90多家,主要是软件、生物、光电、精密机械等高科技产业。
昆山玉山民营科技工业园创办于1997年10月,截至目前,该科技园已吸引了来自沪、浙等16个省、市390多家企业入园,总投资33.7亿元,已形成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模具、高档纸制品为主的产业基地。
昆山花桥镇成为江苏与上海“无逢对接”的最佳选择。2000年12月,江苏省外经贸厅和昆山市*共同发起,建设江苏花桥国际商务中心,商务中心集国内外商贸办公、展示展销、仓储物流为一体,依托上海、接轨国际、服务华东、辐射全国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功能区。目前,入驻企业100多家。
目前,昆山各类园区利用外资、工业销售收入和进出口总额均占全市的90%以上,GDP占全市的80%以上。园区已成为产业聚集的高地,利用外资的密集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发动机。
“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小平理论指引昆山人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全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了从粗放型经济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低转高”的第四次转型
进入新世纪,站在世纪之交的历史门槛的昆山,如何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再创新优势?昆山决策层学习*“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文选》第3卷第377—378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选》第3卷第274页)的指示,作出把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作为新世纪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运行质量,完成经济结构由“低向高”战略性调整,实现昆山经济发展的第四次转折和飞跃,把新世纪昆山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定位在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上。
昆山开放型经济在多年量的积累基础上,正在发生质的飞跃,全市引进大批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强度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外资项目,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其中尤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令人瞩目。目前,全市电子信息类项目累计达到650多个,投资额超过60亿美元,产出已占全市工业总量的38.6%,构建了从覆铜基板、印刷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电脑接插件到整机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生产企业中已有6家在昆山设厂,昆山已成为国内重要的IT生产基地之一。同时,昆山大力引进研发机构。目前,全市已有40多家外资企业在昆山设立研发中心。这两年,中创软件、托普集团、浦东软件园昆山分园、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清华科技园等一批国内外软件研发项目相继落户昆山。2001年,昆山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全国科技创新示范试点城市。
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近几年,昆山民营经济发展迅猛,涌现了一大批外向型、配套型、科技型企业。仅去年全市新批私营企业3400多家,新增注册民资36亿元,注册私营企业数达到过去20年总和的一半。目前,全市私营企业总数超过1万家,注册资本累计突破100亿元。外资、民资双轮驱动,为昆山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在加快经济发展中,昆山市重视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和用地管理,提出了“5432”集约用地新机制,以每亩土地投资额作为衡量标准,合理确定供地量,规定在出口加工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及乡镇,每亩土地的投资额分别不得低于50、40、30和20万美元,以提升土地资源对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的承载能力。昆山出口加工区A区,落户外资企业21家,用地总量1495亩,投资总额10.2亿美元,平均每亩土地的投资额达到68.2万美元,2003年,昆山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突破50亿美元,成为我市重要的外贸进出口基地。
人才铺就“昆山之路”,这是昆山人总结二十多年发展历程得出的结论。现在,每年举办各类人才招聘会100多期 ,成立博士后工作站,兴建留学人员创业园,启动实施“1138工程”,截止2003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8.5万人,每万人中人才拥有量居全省县(市)之首。昆山根据本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引进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托普信息技术学院、台湾登云职业技术学院、洛阳外国语学院昆山分院、加快职业技术人才的培育。据测算,这些学院全部投入运行,昆山每年可以增加1万多名大专以上职业技术人才。
面对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昆山市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了坚持“四个巩固和四个提升”,即在巩固发展外商投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民资投入的比重;在巩固发展台资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日韩欧美投资的比重;在巩固发展制造业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比重;在巩固发展IT硬件招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软件研发项目的比重。昆山正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全面实现江苏*提出了要成为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