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4: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22:48
汤学钊
“浦东财神”汤学钊
清末民初三林流传着一首民谣,开头便是“汤家的房子,火家的银子”。汤姓、火姓都是三林的大族,富甲一方。特别是曾任三林商会商董的汤学钊,善于理财,有“浦东财神”之誉。陈行的秦锡田夸他“遴择严而精,配置匀而密,交易诚而信”。
汤学钊(1854-1929年),字蕴斋,三林乡荻山村人。家中拥有许多良田,但他不愿像祖辈那样仅仅靠土地积聚财富,还想到商界去搏击一番,便迁居三林镇,开设米行、布庄、当铺等,前面提到的汤义兴号布庄就是他开设的,称雄三林。
然而,此时洋布洋纱在市场已占得上风,土布因质粗色暗,卖不出去,乡民生计窘困,汤学钊很是不安。他觉得土布虽不如洋布细洁美观,但厚实耐穿,还应有一定销路,不过洋布的优点也要尽量吸取,于是订定土布规格,把经纬粗细、布匹长短阔狭都规定好,告知乡民,收购时凡合乎标准的价格从优。经过这样的努力,土布质量大为提高,果然销路大增,织户的生活稍得保障。清宣统元年(1909年),汤学钊将改良后的“扣布”送去参加全国比赛,获两江总督、江苏巡抚颁给的二等奖状和二等银质奖章。次年,冠以元大牌商标的尖布、格子布,在南洋劝业会上再获农商部银质奖章。1915年,京庄白套布参加农商部国货展览会展览,获金质绘马奖章。
汤学钊乐善好施,热心公益事业。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与陈行秦荣光、杨思周希濂一起创办三林书院于镇上的文昌阁,教学方面仿照上海县城内敬业、龙门书院。1902年按朝廷新政要求,书院须改为学堂,头等难题是校舍,因学堂要让四乡子弟入学,得有宿舍。于是汤学钊领头捐募田款,四方筹措,最后把文昌阁附近的慈悲阁、城惶庙、慈善场所“和衷堂”、张氏宗祠改为教室、宿舍、膳房、操场等,新建的学堂颇为像样。可惜l912年暑假校舍毁于火灾。后来的新校舍另建于天池北的桑园里,有楼房11幢、平屋11间,现在这里是三林中学。校园内青砖红墙的图书馆、功能完备的体育馆、草亭、仰高亭与圆天池等,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建筑、景观,虽都历经沧桑,但却保存完好。
汤学钊70大寿时,子弟准备大办特办,汤坚决不许,用省下来的钱把杨思港上的薛家木桥改建为三孔石桥。据说,他出资在家乡建造的石桥共有十五六座呢!
最后还得说说汤家的房子,它位于三林镇上的中外合资上海吉列有限公司内,是一幢中西合璧的两层住宅,外观为明清传统建筑风格,中式走马楼雕梁画栋,然而阳台却是西式风格的券形,水泥栏杆,西方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