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中的"卷石底以出"的"卷"到底同哪个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00:51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5:23
以下是摘抄来的,我也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网上看到的是通“圈”,和通“全”的比较多。
对《小石潭记》中“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的解释、翻译,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
1.小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2.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潭底是一整块大石头,靠近岸边,它又向上翻圈开来,露出水面,高低不平,形态各异:有的成了小石礁、小岛屿,有的成了小石垒、小石岩。
以上各句解释、翻译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对“卷石底以出”的“卷”字意义的理解不同。有的将它解释为“翻卷”,有的解释为“翻圈”,或“有一圈……突出”等,究竟哪种解释更为确当呢?查阅198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第2167页,“卷”字最主要的读音和义项如下:
(一)juǎn(1)把东西弯曲裹成圆筒形。如《诗经·柏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也指圆筒形的东西。如烟卷、铺盖卷。(2)收起来。如《仪礼·公食大夫礼》:“有司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郑玄注:“卷,犹收也。”
(二)juàn(1)书卷,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凡书,唐以前皆为卷轴,盖今所谓一卷即古之一轴。”后指全书的一部分,如一卷或上卷。(2)试卷。(3)案卷。
很显然,“卷”字的义项(二),是由义项(一)引申而来的,专用于“弯曲裹成圆筒形”纸质的书卷、案卷。但“卷”字还有一个较复杂的读音和义项,且不可忽略:
(三)quán(1)原指膝曲,引申为凡曲之称。《诗经·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毛传注:“卷,曲也。”(2)通“圈”。《礼记·中庸》:“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郑玄注:“卷,犹区也。”
如果“卷石底以出”的“卷”读作“quán”,取义项(2)通“圈”,参照《左传·昭公三年》载:“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那么豆、区、釜、钟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其中四升为一豆,四豆为一区,一区等于一斗六升的容量。那么“卷石”即是“一斗六升大小”。
关于这一点,著名学者、资深编辑家周振甫先生,在1994年出版的《诗文浅说》后记中也曾作过说明。他说,在1986年由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诗文浅释》里,把“卷石底以出”解释为“潭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是“完全错了”。“卷石”本于《礼记·中庸》,“区”是齐国的度量单位,一区等于一斗六升容量(《周振甫讲古代诗词》,江苏教育出版社,P5)。
鉴于上述资料,“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中的“卷石”,是柳宗元在描写小石潭底部周围的石头,尤其是靠近岸边露出水面的那些石头,并且主要是从石头的体积和重量两方面来准确细致描写的。该句妥当的解释翻译应该是:小水潭以整块石头作为潭底,在小水潭周围靠近岸边的地方,一块块相当于容量一斗六升大小的石头露出水面,有的像坻,有的像屿,有的像嵁,有的像岩,(石形千奇百怪,各具形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5:24
同“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5:24
“卷”不是通假字啊追问可有人认为这个字同“拳',有人认为同“全”,突起的意思,所以它的读音是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