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经验谈:即使你无法完赛,最好也别上收容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6-03 11: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05 01:19
在马拉松的赛道上,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没有退赛过的马拉松人生,仿佛缺少了一页完整的篇章。”然而,对于跑者而言,这或许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挑战。身为一个拥有67次全马参赛经历,却遗憾退赛8次的跑者,我的马拉松旅程充满了独特的印记,退赛率高达12%,这无疑是一份值得深思的教训。
最近的一次退赛发生在苏州太湖马拉松的周日,这次的决定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之前的伤痛累积。回顾过去,我的退赛经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身体的疼痛,如2014年重庆马拉松的右脚掌伤痛,以及之后郑开和武夷山的连续痛击;二是心理因素,如2016年婺源的赛道乏味和2019年贵阳的心脏不适。而在苏州,伤痛再次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苏州,这个中国全马赛事之都,一年举办三场马拉松,足见其马拉松文化的繁荣。我参加了其中两场,苏马和苏太马,尽管起点的不便和赛道的挑战都不容小觑,但主办方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特别是苏太马的丰富完赛包和纯银奖品。然而,赛道的起伏多变和闷热隧道,却成为我退赛的导火索。
在接近32公里时,左髋关节的疼痛让我无法继续,那一刻,我看到了一辆收容车。尽管它看似为困境中的跑者提供了出路,但这个决定却成为我马拉松旅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收容车不仅让“上车”变得容易,但“下车”却异常困难,因为一旦标记为“收容”,意味着你将失去成绩,这无疑是对跑者辛勤努力的否定。
收容车的缓慢行驶,更是耽误了我之后的行程,我不得不改签火车,甚至在餐车上度过漫长的旅途。这个经历让我反思,马拉松比赛的收容车制度仍有改进的空间。建议对退赛选手的处理更加严谨,例如回收号码布、手环,确保他们无法返回赛道,同时将存衣包集中到指定地点,让退赛者尽快离开现场,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尽管失去了奖牌,但对我来说,没有成绩的打击更为深远。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或许可以从国际比赛那里学习,为退赛者提供他们通过各分段时间的数据,让他们能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继续前行。毕竟,马拉松不仅是关于终点,更是关于挑战自我、坚持到底的旅程。
无论结果如何,每一步都在塑造我们,每个挑战都在塑造我们的马拉松人生。即使未能完赛,那些未完成的里程和未能获得的成绩,也都是我们马拉松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教会我们坚韧,提醒我们,马拉松的精神并不在于终点,而在于过程中的每一次尝试和坚持。